“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声乐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思考
2018-01-28吴婧瑀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场所,需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高校的声乐专业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索,以培养声乐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本文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声乐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声乐教学思考提出了一些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声乐专业 课程设置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208-02
目前,我國高校为了促进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已经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转变到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导向。高校中的声乐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论证,并对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和实践,以此来满足各就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声乐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理性
高校声乐专业对于合理性的课程设置不容乐观,由于声乐课程的开设不够全面,教学师资力量缺乏,使一些地方的高等院校无法实施声乐的多元化教学,只能让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把语音歌唱和声乐教学结合的形式,单纯的传授歌唱语音的相关知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缺乏创新性
创新性是现代高校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但是地方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在这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地方普通高校声乐专业与重点高校声乐专业最大的区别就是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教学缺乏创新性,无法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因此,普通高校声乐专业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来改变这一现状。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声乐专业的教学思考策略
1.“教”与“学”相结合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背景下, 高校声乐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声乐专业的教师应采用“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爱好,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教学。此外,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自己所掌握的声乐技巧,然后为其点评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教学目标
高校声乐教师为了培养声乐应用型人才,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声乐学习途径。声乐专业的学生具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因此,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分析其潜能,然后有针对性的完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声乐教学,引导并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声乐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并提高领悟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声乐潜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声乐课堂中。教师在课前先寻找一些乐器图片以及声乐的视频、音频,然后在课上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声乐乐器的外形、构造以及通过视频、音频感受到声乐的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慕课,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丰富自己的声乐知识,提高声乐技巧,从而促进声乐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高校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其合理性和创新性,并且通过“教”与“学”相结合、完善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思考策略,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和声乐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世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02).
[2]朱燕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7(06).
[3]唐博.刍议地方高校声乐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皮革.2016(02).
作者简介:
吴婧瑀(1983年8月-),女,汉族,重庆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声乐表演/音乐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