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
2018-01-28张凌艳
【摘要】受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小学教育问题日益凸显,而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宏观上限制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因此培养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全科型 乡村教育 职前教育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徽省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SK201801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181-01
当前我国乡村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尤其是乡村教师发展问题。由于我城乡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受到乡村整体条件限制,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教师待遇较差
由于乡村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及生活条件之间存在的差异,乡村小学教师的环境体验和社会体验差,发展受限,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薪资水平相较于城市教师也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教师的幸福感普遍不高。
(二)师资分配不均
缺少调节师资平衡的政策和相关机制,师资大多呈现向城市倾斜的局面,乡村教师没有岗位吸引力,相关保护措施不健全,缺乏政策支持与鼓励。这也是造成乡村和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城市化进程影响农村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活条件差距越来越大,农村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失,学生数量下降,直接造成了乡村教师任教获得的成就感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的经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随之消失,大量乡村教师主动退场流向城镇或从事其他行业。
(四)乡村教师地位有待提升
在我国绝大部分人的观念中,城市是文明、富裕、进步的象征,农村则是城市的反义,尤其是工业文明带给农业的巨大冲击,致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促使这一观念在国民的认知中根深蒂固,农村的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环境总是差强人意,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及认可度根本无法与城市教师相比,国民对此还没有一个深刻的认知。
二、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措施
(一)加强职前教育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
全科型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探索和体验,注重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训练,另外对入职的学生进行免除学费加强补助等一系列福利待遇激励,真正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促进乡村小学的职业教育,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健全乡村教师的奖励机制
政府需加大对教师去乡村任教的扶植力度,加大对培育全科型乡村教师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教育奖励措施,适當提高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对于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支持与鼓励,从实际上解决乡村教师的教育保障工作和生活问题。增加全科教师学历深造、评先选优、职位晋升等机会,提升全科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三)提高全科乡村教师归属感
由于乡村任教环境和城市任教环境间的固有差异,使得乡村任教的环境体验较低,优化全科乡村教师任教环境迫在眉睫,保障其工作生活质量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让教学环境拥有家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是全科教师能够终身服务于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
(四)多渠道扩充师资来源
树立条件越是艰苦待遇就越高的概念,引导教师下基层,越是基层地位待遇越高,这不单是对教师深入基层任职的鼓励,也是对于付出应收获同等回报的有力诠释,极具公平性。从而平衡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五)明确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方向
农村学校存在着学生数量较少的问题,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为适应农村学校师资匮乏教育结构不合理这一现状,乡村教师身兼多科教学的模式非常普遍,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这一政策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增强教师专业职能的重要举措。
除此之外还应明确乡村教师应具备宽博的知识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文化习俗千差万别,因此具有乡土文化的教学内容是十分有效的,可以在教学当中让学生们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当地的文化渊源。乡村全科教师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应具备此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是一件比较系统的工作,当地政府应该与高校联合,彼此帮扶从而培养出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综合能力水平高的全科型乡村教师,承担起推动新农村建设,平衡城乡间基础教育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政府和社会应给予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最终保障乡村教师更好的服务于乡村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朱广兵.论基于乡土文化的乡村全科型教师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7(04):96-106.
[2]丁吉红,马忠雄.民族地区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积石山县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7(07):69-73.
[3]梁留科.加大力度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N].人民政协报,2017-03-01(011).
作者简介:
张凌艳(1981.7-),女,汉族,安徽肥西人,硕士,讲师,从事教师教育、师范生心理、幼儿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