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分析研究
2018-01-28田茵
【摘要】对幼儿保育员岗位设定既有量也有质的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对幼儿园保育员职前培养的职责,本文从幼儿保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建构、教学模式创建三个方面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高校 保育人才
【基金项目】2017年校级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员职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027-01
培养路径保育员是幼儿园保教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不仅是幼儿健康的守护者,还是幼儿成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
2013年《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必须配备一名保育员,寄宿制幼儿园至少应在全日制幼儿园的基础上每班增配一名保育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行)》(2012年)和《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修订)》(2009年)从实际岗位要求和标准角度,强调保育员所应具备的“保育知识技能”和“教育知识技能”。这三个文件分别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幼儿保育员岗位设定了要求。虽然当前各级各类学校专业目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保育员岗位进行培养的专业,然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合格幼儿园教师的职责,这当中也包括对幼儿园保育员的职前培养。
一、幼儿保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 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09 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标准》 将保育员分为三个等级 (初级、中级和高级),主要内容包括保育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以及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等。
根据对目前学前教育领域的市场岗位分析,本科教育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将面向学前教育领域的高端岗位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其培养目标为,面向托幼园所、早期教育机构、社会儿童福利机构等学前教育机构,培养能够独立开展婴幼兒保育工作,协助教师开展婴幼儿教育工作的技术性人才。其对应的岗位是托幼园所和社会儿童福利机构的保育岗位,须具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认定的保育员高级职业资格。
在此基础上还应处理好两种关系,即“保”与“教”、“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关系。首先,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保育工作内涵的认识逐步提升,本科专业所培养的保育员必须顺应幼教发展形势,使培养的幼儿保育人才既能要“保”,又要能“教”,真正做到“保教并重,保中有教”;其次,保育员的儿童观、教育观、言行举止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在对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时不仅要关注专业技能的培育,还要注重责任心、吃苦精神、协作精神、爱心耐心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基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构建幼儿保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可探寻创新设计思路:
1.专业必修课程体现保教结合。虽然目前幼儿保育人才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但基于保教结合的原则,在专业必修课程选择方面,与学前教育专业有相互交叉之处。如通过学前教育学、幼儿卫生与保健、幼儿园安全教育及管理、幼儿营养与配餐、幼儿心理学、学前儿童行为与观察、特殊儿童教育等课程的学习,可为幼儿保育人才贯彻保教并重的理念打下基础,也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石。
2.专业选修课程丰富、弹性。当前学前教育对象年龄已由3—6岁扩展到0—6岁,并且就业单位范畴也已由幼儿园扩展到早教机构。为了满足学校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可在保证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纵向上可将专业选修课程细化为0—3岁模块和3—6岁模块,从横向角度可将专业选修课程细化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以最终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保教能力为主要目的。
3.专业实践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对保育员有许多操作技能要求,《标准》对于初级、中级、高级保育员应该具备哪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要领都有明确的规定。在给这些专业实践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时若能基于系统的工作过程逻辑划分学习领域,可有效防止课程设置与工作现实的脱节以及知识技能学习的僵化,提高课程内容与幼保实际的契合度,有效缩短幼保学生的工作适应期。如结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将各个生活环节中运用的各项技能统整到一起,以晨间活动和睡眠为例:晨检检查的技能标准为能够协助教师根据天气情况组织幼儿晨间活动,并掌握学前儿童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离园的技能标准为能够与家长做好交接工作,让幼儿安全、愉快地离园,并做好幼儿离园后的卫生整理、桌椅整理、玩教具整理等工作。
三、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新型的幼保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必然引发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本文试图从理念和操作两个层面提出设想:
1.摒弃“重理轻技”,突出操作技能培养。我校立足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且学生实习和工作时需要较短时间适应保育工作岗位,传统的“重理轻技”的教学方式难以达成目标,因此创新保教技能训练策略已刻不容缓。具体来说,首先教师熟练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并做出正确示范,并让学生懂得执行标准的缘由和不执行面临的危害;其次加强对操作训练环境创设的重视度,让学生有操作实践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保证见习和实习的实效,缩短工作适应期。
2.运用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充实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自主互助学习型方式,突出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进度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给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借助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翻转课堂,先让学生查阅下一节内容的知识点或是观看相关视频,再将疑问和重要内容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既可深化学生的记忆,也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
3.加强校企合作,达到共同培养的目的。与幼保人才培养相关的单位颇多,如幼儿园、早教机构、妇幼保健院等,完全可以在学校课堂和实训之外,利用上述单位的场地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让学生通过感知、模拟和反馈训练,将学、做、思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S].2016.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S].2009年修订.
作者简介:
田茵,汉族,黑龙江省阿城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卫生与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