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接教学方式的调查研究

2018-01-28苟攀登

苟攀登

【摘要】 斯金纳对行为的分析,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强化。如果一个行为受到强化,那么它就得到维持和加强,将来在类似环境中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关键词】 直接教学方式 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 程序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1-103-01

近年来,教育管理部门给教师推行了好多种教学方法的培训学习。这种活动是好,但是,当我们将传统的学生座位调整为小组,将过去的教师主导的课堂变为学生主导,将过去的教师讲授换为学生自己探究的时候,不禁会让我们产生疑惑:我们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模式都过时了吗?

为了解决这种疑惑,我开始翻阅资料。发现,我们以前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和计算技能,熟悉一些语法的教学方法叫做直接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覆盖各类文科,各类理科。我感觉有必要对这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直接教学方式的研究始于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通过研究“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或者鸽子发现,当小白鼠主动按压杠杆或鸽子主动啄动键盘之后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改变下次做出这种行为的频率。这种行为被他称为“操作行为”。斯金纳对有机体的这个行为很感兴趣,认为它可以改变教育方式,改变整个社会。他甚至设计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人们可以过得物质丰富、精神充足,而需要的管理工具只有一个:“操作性行为心理学”。他将这些写进他的小说《桃源二村(Walden Two)》中。有一些斯金纳的信徒已经在美国和墨西哥建立了几个由这种理论建立起来的微型理想社会。

斯金纳主要关注操作性行为,这种行为是个体作用于外在环境以产生某种结果的行为。它是个体主动发出的动作,不是被外在刺激引发出来的。它反映了个体的主动性。比如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做作业、答题、主动汇总知识点等行为。

根据斯金纳对行为的分析,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强化。如果一个行为受到强化,它就得到维持和加强,将来在类似环境中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循着这条路径,我们就可以“任意”(斯金纳确实用了这个词语)改变个体的行为。例如学生A遵从老师的指导正确地完成了一道作业,老师对他的劳动予以及时的肯定,学生的行为便受到了强化。当老师再次对他进行指导的时候,他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生B没有配合好老师的指导,得出错误的结论,老师对他予以责备,学生的行为也受到强化,当老师再次对他进行指导的时候,为了避免责备,他也会对老师的指导予以积极的配合。学生A得到的被称为强化物。强化物被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正强化物是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时增加某物。它可以是各种奖品、金钱、荣誉、关注、赞同、关爱、甚至仅仅只是正确的答案。负强化物是当个体的做出某种行为时撤销某物。它可以是某种厌恶刺激,如冷、热、吵闹、威胁、头痛等等。

另一种试图控制行为的方法就是惩罚。就像学生B所得到的待遇那样。这种方法包括对孩子做错事之后的惩诫,对工作上出差错的员工的责骂,当驾驶员违反交规之后予以罚款。但斯金纳一生都反对惩罚。他认为惩罚“是一种罪恶”,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行为的方法。

强化不仅形成行为,还有保持行为的作用。每次对个体的同一行为进行强化,这称之为连续强化。比如在每次学生回答正确之后给予肯定。但是这种强化有个弊端,就是按照连续性强化程序安排建立起了某种行为并将其保持下来之后,倘若不再给予强化时,这种行为很快就会消失。如果采用间歇强化,即个体做出一个以上的规定反应之后才给予强化,那么这样形成的行为总的来说比受连续强化形成的行為更不易消退。比如说学生在正确完成一定量的练习之后再给予表扬就比每正确完成每一道题就表扬所形成的强化效果要好一些。固定时间或固定量的间歇强化在每次强化后都有休息一会儿的倾向。比如紧张的象棋比赛之后棋手们在很长时间里不再下棋。但是变化间隔强化则可消除这种反应次数变化的过程。例如时间间隔随机的日记记录抽查可以使学生更加勤于每天记录日记。

斯金纳也是一个环境主义者,认为内疚、焦虑等等纯主观的概念应该在研究心理学时完全抛弃,人的行为的真正原因存在于环境之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那些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外部环境来改变个体的行为。例如开卷考试或者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去做可以让学生减少作弊行为;在环境中减少或除去那些让人心烦意乱的东西也可大大减少攻击性行为。

他认为如果将教学视为包括基础、提示和消失三个过程,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更清晰的教育概念。基础过程是让个体做出的反应获得强化,这样才会发生学习。如当学生按照公式正确地计算出了圆的面积的时候给予肯定。提示过程则要持续一段时间,所做的言语指导或示范可以部分重复,以使行为得到正确的执行。最后当行为的强度足够大的时候就撤走对行为的提示。例如计算圆的面积的时候题目中不再出现“半径”、“直径”、“面积”等字眼,或者直接看图计算... ...由此人们开始探究“程序化教学”

“自然,教师有一种比说‘对了或‘错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斯金纳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强化作用应当由程序化教学机器或资料代替。教师应该“通过精神接触、文化接触和情感接触来发挥作用”

教学方式如此之多,但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掌握前人总结出的智慧。要熟练掌握,我们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不断的强化,也要运用直接教学方式的程序化教学手段生产一批步子小但步步进阶、反馈及时、错误率低的教学工具。可以预见,当直接教学方式应用到学习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就感、自信感,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不再像是机械而更加接近灵魂。这也同时让我们的教育方式回归本真。

(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号:BY[2017]G124号)

[ 参 考 文 献 ]

[1]《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美】Robort D Nye 著.石林,袁坤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

[2]《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美】普莱西 斯金纳 克劳德 等著 刘范 曹传咏 荆其诚 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

[3]《桃源二村》 【美】史基纳 著 苏元良 译 张老师文化出版社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