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2018-01-28郑扬帆

考试周刊 2018年102期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途径学生

郑扬帆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语言与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以优化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认识数学语言、领悟数学语言、运用数学语言,从而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途径

由于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更需要老师对孩子们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习惯,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有效工具,提升学生数学语言,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一、 强化学生认识数学语言

教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接触数学语言、认识数学语言。例如,在进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时,教师请同学们测量教室内学生课桌的高度和教师讲桌的高度,让学生量一量高度,比一比高矮。教师先请同学们目测课桌和讲桌哪个高、哪个矮,学生通过目测,得出讲桌高。然后教师请两位同学测量课桌、讲桌高度,尽管同学们已经得出讲桌比较高,但是在实际测量中,却会得出讲桌有0.9米,但是课桌却有1米,反而得出课桌比讲桌高的结果。这时候教师趁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唤起学生数学分析思维活动:“刚才同学们得出讲桌比课桌高,但是在测量中又得出课桌比讲桌高,到底是哪个比较高?”说到这里,教师把讲桌搬到讲台下方,让全体学生仔细想想,然后分组讨论重新比较,怎么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完整。学生讨论之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课桌比讲桌高10厘米”;有的学生说“讲桌比课桌高,因为讲桌放在讲台上”;还有的学生说“如果把讲桌放在教室内,课桌比讲桌高”……对于学生发言,教师给予鼓励与支持,并明确指出:距离是通过测量才能比较出来的。然后教师再把讲桌放置到讲台上,结果很多学生立刻提出意见:放在一起比,才能比高矮。然后教师马上做补充——只有当两个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面时,才能进行比较,这样就非常彻底的揭示了比较物体高矮时所要关注的问题。接下来,让学生分为几组,共同测量教师内黑板、门、讲台、窗台、桌椅等物品的高度,然后比一比哪个高哪个矮,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愉悦,从而深化了学生测量概念。

二、 引导学生模仿数学语言

教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还应当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数学语言。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模仿教师数学语言,从教师的语言中,掌握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开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8加几”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叙述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比如,“8+3”,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让学生叙述。第一步,教师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模式,叙述出计算过程。教师拿出一个教具盒,盒子里装了8个苹果,盒子外面有3个苹果。教师叙述:计算8+3,先把3分成1和2,2和8凑成整数10,10再加盒子外的1,得到11。接着让学生模仿教师说法,尝试自己说一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找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复述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检查小组成员的对错。如果某个学生说得不完整、不清晰,教师可以领着这些学生反复说几遍,从而提升学生语言模仿能力。第二步,教师根据学生语言,设计出数学公式:8+3=11。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公式,完整叙述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的思维从简单的“10以内加法”过渡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三步,让学生脱离图式,借助思维直接说出计算结果。学生看到8+3,就能直接说出得数,并讲清楚计算过程。通过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

小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运用情境的建立,这样不但能加强学生对数学语言能力的记忆,还能提高学生在数学语言能力方面的应用。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还比较弱,他们的学习,往往是由丰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创设富有童趣的数学语言运用情境。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具、图片、模型时,应当要选用那些学生所喜爱的卡通形象、小动物、瓜果等,這样比较容易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例如,在进行“认识钟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片《熊出没》的情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天早上,熊二还没有醒,但是光头强已经进入森林砍伐树木,熊大说:“熊二,九点了,该起床了。”然后把画面定格在动画片中的钟表上面,让学生观察钟表的特点并说出这些特点。学生在动画片刺激下,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他们能精确说出钟表的长针指向数字9,而短针指向数字12。然后教师再截取动画片中的其他钟表时间,如6点、8点、11点等,让学生通过动画片得出当长针指向12时,短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然后教师把时针、分针概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时针与分针,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看到的场景: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12就是9点;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就是6点;时针指向11,分针指向12就是11点……通过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说的欲望,在说中提升学生数学语言运用能力。

四、 引导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要使用教具先进行演示,再让学生边自己动手操作,边用语言讲述过程,用语言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具操作过程,是学生动手、动脑相互配合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对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有极大帮助。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表现形式,而操作是思维的实践形式,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机融合动手操作、思维与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教具时,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主动叙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述自己获得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把语言表达、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

例如,在进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问题:利用5个○,分别能摆出哪些不同的数?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1个○,并说出2个数字“1,10”;让学生动手操作2个○,并说出3个数字“2,11,20”;让学生动手操作3个○,并说出4个数字“3,12,21,30”;让学生动手操作4个○,并说出5个数字“4,13,22,31,40”……,并把这些结果以竖排形式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以此类推,就会总结出利用几个○,就得出“几+1”个数字,且第一个数应当是这个数,而最后一个数是这个数乘10,中间数个位与十位相加,正好等于这个数。所以,5个○,应该有6个数字,第一个数是5,最后一个数是50。然后学生积极说出和等于5的数学公式,学生踊跃发言,得出“1+4=5”“2+3=5”。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数学公式,分组讨论出可以得到的数字,学生有的能得出14,23两个数字,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进一步得出14,41,23,32四个数字,最终得出:5个○能排列“5,14,23,32,41,50”6个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丰富感性认识,然后有条理地说出操作过程,可以把感性认识转化为内部逻辑思维,以发现数学规律,认识数学本质。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培养与锻炼,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数学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兰.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8(5).

[2]吴彩凤.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48-49.

[3]侯昌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30).

猜你喜欢

小学低年级途径学生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赶不走的学生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学生写话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导入环节的探索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