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在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中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2018-01-28薛玉红

考试周刊 2018年102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中国文化创新型

薛玉红

摘 要:本文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对中国文化教育才是提升外语人才的关键。在外语人才培养中,要强调中国文化学习对外语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同时,外语教学也是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以此探索出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文化;创新型;外语人才

一、 学习中国文化的时代意义

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金币之声叮叮的经贸之路,它更是连接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其既源自商品流通的需要,也源自延续悠远文化交流的需要。党代会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然而,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历程,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仍有极大提升空间。外语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文化开放包容的环境。首先是进一步深化文化开放的程度。只有厚积薄发的开放文化,才能驾驭时代风向;其次在开放中抢占先机,才能于发展中占有先机。如何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大文化氛围,其实也决定着新一轮外语人才的培养。

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尤其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吸引了许多“中国通”和“中国迷”,来华学习汉语留学者逐渐增多。然而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在面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出加强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这要求我们以谦卑的心态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传承中国文化的同时培育一批适应现代文明发展要求的外语创新型人才。

中国外语教育需要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此提升创新型外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只有重视本土文化知识的语言输出,才能实现利用外语进行平等文化交流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创新型人才是中外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而高校开设典籍英译课程和推行典籍文本校园化是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这一重要传播载体的一种有效方法,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地走向国际,增强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将中国经典的文化通过教育转化成创新型人才的思想理念,通过创新型外语人才这一载体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 中国文化在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一) 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

高校对外语人才的培养侧重在语言技能方面,培养目标则是在全球合作与竞争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高端外语创新型人才。但是部分外语专业学生侧重掌握外语语言和外语文化,而对本土的民族文化与文化经典“一窍不通”,“国际化达标、本土化失衡”的短板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西方文化趁机而入,占领中国文化市场,具体表现为西方国家凭借其在国际上的优越地位,传播其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由于中国文化传播途径单一等问题,造成中西文化交流失衡。美国影视业在大陆推崇各种英雄人物,宣传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民主精神,不断向中国输入NBA赛事、西方饮食文化、西方节日等其他文化,在文化的背后传递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

我国开展外语教育不单是为了填补各类高端外语人才的空白,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文化自信”建设力度,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势在必行,而中国文化的复兴不是单一发展,而应建立在传播中国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之上。

(二) 高校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失调

从高校深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改革中看出,部分重点高校率先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为了更好地对接战略需求,部分高校把培养外语创新型人才和精通跨文化素养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然而,部分高校教学文化大纲、文化教材内容、培养目标等内容涉及少,高校外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存在的现实问题,高校对优秀跨文化外语教师的需求增大,大部分高校未开展“双语”教学。高校外语专业缺少从语言剖析中国文化、借助英汉互译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介绍传统文化的教育者。

此外,从宏观角度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建议、从微观层面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所进行的指导在高校未落到实处。若能落到实处,在不同程度上可解决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文化教育错位问题。

(三) 中国文化失语

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影响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外语人才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地了解,导致外语人才在文化交流和语言翻译中存在文化困惑的问题。Example 1. There are 12 animals,every year has an animal. my animal is monky. 例1就是表达中国有十二个生肖,每年的属相不一样,自己是属猴的。但此翻译者不了解英文的相应表达形式,而只能凭自己语感直译。如果了解中国文化,最地道的外语表达则是:There are 12 animal signs,every year is as signed animal name,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monkey.

Example 2. At the Spring Day,the family members have a dinner and watch TV together and light crackers,and the old people give children some red paper。外语专业学者一看就理解,但是专业外语人才用英语表达中国的节日文化实则不专业,中国的春节的误译为“the Spring Day”,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文化积累不深入,单方面介绍吃饭、放鞭炮、发红包等春节活动,而对中国最有文化的春节缺乏细节描述表达。例如,春节全家团圆、包饺子、贴福字、拜年等众多活动。

三、 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应解决的问题

(一) 打牢中国文化基础,培养文化素质和外语技能过硬的创新型外语人才

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基础外语教育阶段应通过语言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外语语言基本知识和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突出外语语言的语言素质教育功能。

教学内容和形式则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原则,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形式多样的语言交际材料,注重语言输入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生动性和时代性。教学实践中除了教师外,另一个行为主体是学生。

因此,教育者要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内容,除了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考核内容等方面的改革这些对学生来说只能是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外,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人才培养中,在外语和文化教学大纲、学科规划、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以及考核内容等一系列的改革中,中国文化需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加强大学双语教学,实现外语人才以中国文化知识储备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在培养外语创新型人才时时必须考虑到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标准统一的外语型人才。加强大学双语教学,实现外语人才以中国文化知识储备。

双语教学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高等教育的每个阶段,高校鼓励外语水平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承担双语教学任务。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在双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能够提升人才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人才的专业知识储备。

专业知识以外语的形式存储在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塑造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外语素养的特点。进行中外文化的互动教学,引导学生们分析、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双语文化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外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

(三) 深化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升外语人才跨文化意识

转变高校外語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自觉地消除与非本土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各种语言障碍。

在课堂融入中国文化元素。高等教育外语教材多以西方文化为主,缺少中国文化学习的途径,外语教材不仅要介绍西方国家文化习俗,还要纳入中国的文化知识。这样才会提升中西文化的对比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高等教育外语教材将中国文化吸纳、填充进去十分有必要。

其次,外语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关键环节,也是外语人才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外语教师对文化知识水平要求标准高,不仅自己要掌握中西文化差异,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中西文化对比,提升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外语教师要合理地在外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并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进行,打破过去以语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借助外语语言优势让中国文化大放异彩,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重视中国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熟悉中国文化。“外语时代”要与世界同步接轨,所以外语各类考试需要添加中国文化内容。在如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教会学生利用外语技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宣传出去,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舞台上大放异彩。

四、 结论

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要求外语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外语创新型人才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渊博的文化,中西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我们应该从外语学科建设关注跨文化大纲的制定、文化教材选编、课外活动、资源的利用等诸多方面,将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的训练作为跨文化意识培养、文化融入和交际策略训练的“载体”,加强中国文化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文化平等对话的自觉意识,让他们成为能够传达“中国声音”的途径。

重视中国文化教育,加强中国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化的训练是当前许多国家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学习中国文化为外语人才的学习奠定了文化基础,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只有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外语人才,才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灵玲.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5):94-96.

[2]许门友.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25-232.

[3]金虹.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3(8):77-82.

[4]陈洪特.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合一”模式[J].山东社会科,2013(s2):312-314.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中国文化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基于区域经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国际化视野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个性化外语人才培养浅析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