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质量监测 发展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2018-01-28李伦
李伦
摘 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代了应试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新目标。小学数学课程作为学生基础性教学内容,其目标也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为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开展有效评估,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应运而生并开始常态化。本文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为主体,探讨学业质量监测对核心素养养成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小学数学是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定量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而开展的基础性课程,采取由浅入深、螺旋上升方式,根据学生学习心理与认知特点进行统一覆盖性教学。数学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四项能力:对基础数学概念与知识的掌握能力;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的能力。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于体现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和普及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内容根据科学研究、社会实际和数学特点来编写,遵从认知规律。活动以师生互动、积极参与、共同发展为主。评价多从正面角度出发,以正向激励为主。
一、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为了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社会型人才,中国开始进行深度的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目标替换应试教育目标,积极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科学化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转型,对教学的要求也从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向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的核心素养转变。
研究表明,小学数学教育需要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这六大核心素养出发,将理论学习、道德培养、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以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 核心素养代表了数学素养的精华
数学素养是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过程与数学方法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数量概念、数据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形成数学实际运用的作用与价值的认知。因此核心素养是集中数学素养的精华所在。
(二) 核心素养是数学的教学理念与总体目标
对学生的数学教育需要有科学的理念与目标来帮助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计划实施以及设立教学结果考核标准,核心素养的出现既满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也为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了指南与标准。
(三) 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数学的本质不是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与运用。数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依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在于探索与创新。核心素养的内容恰恰体现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折射出数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实质性内涵。
二、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为了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学校纷纷推进课程改革,将核心素养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关键位置。
(一) 以數学基础知识学习为根本
需要将数学教学建立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上,只有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之后,才能有效开展应用教学。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首先需要对三角形形成空间观念,然后通过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变换来推导其面积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测量三角形花圃的底与高求其面积来进行实际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推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
(二) 强调数学能力的社会应用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素养,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通过10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购物时,如何快速计算支付的总金额数;通过面积意义的学习,可以获知物体在平面摆放如何才能达到占地面积最小的问题等。
(三) 通过解决问题进行综合培养
对于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回归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解题中去大胆质疑数学理论知识,并通过亲身验证获得理论结果。在遇到困难时运用自身数学思考能力,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尝试,以获得与固定答案不同的新解法,从解决问题的经历中形成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
(四) 坚持长期性与持续性培养原则
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在小学、初中、高中分阶段来进行的完整过程。同时,在这些不同的学段,教师需要建构持续性培养计划与方案,才能使得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逐步形成并处于稳定的状态。因此要以长期性与持续性为原则,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最终养成。
三、 学业水平质量监测的目的
学业水平质量监测是为了考察通过阶段性数学教学后,学生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以及核心素养培育的完成程度,以便教师对接下来的教学进度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 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进行学业水平质量监测时,对监测命题的设计会有记忆性的部分,以考查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学基础知识是否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记忆,据此分析出具体学生学习能力中的强项与弱点,这有助于展开针对性教学。
(二) 考核学生对学科技能的运用熟练程度
学科技能的掌握是教学内容的最基础部分,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监测中的命题设置往往需要将多项学科技能结合在一起使用才能得出相应结论,通过这样的考核可以轻松监测出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学科技能并且能够在对其进行变式操作的基础上仍理解其原理。
(三) 考核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状况
这是学科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质量监测方式是否具有高质量与有效性,也是通过其设计是否能考查学生学科思维形成状况而体现出来的。有效的监测命题可以通过将考点多次变形设置题目,考量学生是否能从数学学科的本质中推断解题思路与解题策略。
(四) 考核学生通过学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彰显数学的实用性价值,在设计质量监测内容时一般都融入了许多现实情境问题,例如根据本地气候统计情况猜测本地属于哪种气候,或立方体油桶与圆柱体油桶哪个盛的汽油容积更大等,以用来考察学生是否将日常习得的知识与技能灵活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五) 考核学生对数学学科价值的认知
依据课程标准所设置的数学课程,拥有自身独特的学科价值,通过剖析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与运用情况,可以考量学生是否知悉所学学科蕴含的教育價值。
四、 学业水平质量监测的流程设计
为了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进行了解,帮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适时调整或改进,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应时而生。一般来说,我国的质量监测多以试卷考试的形式为主,相对于西方国家以项目进行质量监测的手段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差距终将缩小甚至消失。
在学生学业水平质量监测中,需要把数学核心素养的考察渗透到测试题目中,需要将原先单纯考察知识习得测试转变为考察知识学习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双重功能测试。因此,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考核为价值指归的质量监测,其程序设计需要进一步重构。
(一) 监测指标的设定
在进行监测之前先要设定监测的指标,指标的设定要以核心素养的考核为重心,包括知识性、实践性、表现性等。要围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个关键词设置,而不能仅仅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考核。
例如“小朋友们来站队,小华前面有7个人,后面有4个人,那么小华排在第几个呢?”这个问题的监测指标包括数量的概念、数字的运算以及推理能力。
(二) 监测内容的设计
监测内容是监测指标的具体体现,首先要将监测指标按比例分布到监测内容之中,其次要注意监测指标的考察方式不能直白地表现在监测内容里,而应当设置巧妙的现实生活情境,从侧面潜在地进行考察分析。
例如“横轴表示小刚骑自行车行驶的时间,纵轴表示小刚离开家的距离,小刚在图书馆停留了多少分钟,回来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分?”本题从骑车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境入手,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及坐标轴知识。
(三) 监测难度系数的把握
监测试题的难度应当适中,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将试题难度系数按以下比例设置:简单题目占30%,中等难度题目占45%,需要运用两种以上数学技能解题占20%,需要数学思想解题占5%。这样既能达到学业水平质量监测的效果,又不会因命题的难度而导致结果的失真。
(四) 监测评价标准的设置
在监测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全体学生的质量监测试卷进行评分,评分标准的选择对于学生思维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评分时对于提出答案之外的新的解题方法、能使用数学思想进行解题,或一题多解的学生,都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加分处理,以这种正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向核心素养要求的路径发展。
例如“计算57-46”,针对这道减法计算题,学生的算法会呈现多样化,列出50-40+7-6、60-3-46、60-3-50+4等不同解题方法。
(五) 监测结果分析与应用
学生监测结果出来之后并不是整个质量监测的结束,而是开始。教师需要将学生监测结果中大多数学生出错的部分、加分的部分、没有得出答案的部分进行细致分析,获得学生的普遍能力优势与劣势之处,在后续教学中“对症下药”。同时,这也是对质量监测命题是否有效的反馈,如果出现有学生大部分题目不会或出错,或是整个班级成绩均不理想,或是大部分学生针对某一指标的题目空题、错题现象严重,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质量监测命题,并在下一次命题时加以改正。
参考文献:
[1]董林伟,喻平.基于学业水平质量监测的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01):7-13.
[2]朱娅梅,刘姣.从强调知识到强调核心素养——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术年会”会议综述[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03):19+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