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弹性发展模型与流动儿童的适应*

2018-01-28齐星亮李兆晶

江苏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逆境弹性流动

/齐星亮 李兆晶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很多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成为流动儿童。据2013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推算,全国流动儿童数量约为3581万。流动儿童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一方面,流动儿童尚未成年,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成人的照顾;另一方面,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外来人,需要应对陌生环境中的各种挑战。流动儿童的成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弹性发展模型是弱势儿童研究中极具代表性的模型之一,本文将介绍围绕心理弹性发展模型开展的流动儿童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以期对国内流动儿童研究和流动儿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心理弹性发展模型

为什么经历生活的重大变故后,有些人身心会受到严重损害,而另一些人则不会受损,甚至反而变得更加强大?这是发展精神病理学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发展精神病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弹性的概念来描述这一现象。起初,心理弹性被定义为个体虽经历逆境,却能从逆境中重新恢复过来的内在力量或能力。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者对心理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近几年,心理弹性研究的发起者之一Masten教授提出了心理弹性发展模型。该模型将心理弹性放在人类发展科学的框架中,探究心理弹性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意义,特别是在逆境中发展的意义。Masten提出了一个心理弹性动态的、可测量的定义,即心理弹性是一种能力或潜能,个体可以利用这种能力或潜能来应对威胁其生存、身心机能以及健康成长的挑战,以达到成功适应。这个适应过程需要多个系统的协作,包括个体自身(应激系统、免疫系统等)、家庭及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系统。

Masten提出两个标准来衡量儿童的心理弹性:一是逆境/风险标准,儿童暴露或潜在暴露于逆境和风险中,这些逆境和风险可能损害其身心机能或影响其发展;二是适应标准,儿童虽暴露于逆境和风险中,但他们成功地适应了环境,即他们的身心机能未受损,或身心发展状况良好。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儿童就可以被判定为弹性儿童,即具备较强的心理弹性的儿童。这两个标准在不同群体中的表现有所不同,下文将介绍流动儿童研究中的心理弹性标准。

二、适应标准

在弱势儿童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使用儿童发展任务来衡量儿童的适应。在成长过程中,儿童需要发展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建立与父母、老师、同伴和社区的关系,这些都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称为发展任务。流动儿童的发展任务与其他儿童有所区别,流动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在多元文化,即流动儿童的家乡文化和迁居地文化,背景下完成的。除了发展身心和建立关系外,流动儿童还需要应对迁居地社会文化环境的挑战,如学习迁居地语言、社会规则等,这些都是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任务。这两个任务是需要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完成的,因此,研究者指出,在衡量流动儿童的适应情况时,要同时考察这两个任务的指标,如果流动儿童在这两个任务的指标上表现较好,就提示适应成功。

三、逆境/风险标准

在异乡生活算不算是一种逆境?会不会对儿童的发展不利?针对这个问题目前还有很大的争议。国内大量研究显示,相对当地儿童,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身心发展和健康状况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欧美关于流动儿童发展和适应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在这些研究中,流动儿童的适应情况差异较大,甚至在一些研究中出现了“移民悖论”的现象,即在一些指标上,流动儿童的表现比本地儿童更好。例如有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在校参与程度比当地儿童高。可见,不能笼统地说在异乡生活对流儿童有利或有害。

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少地笼统研究流对儿童的影响,他们转而关注流动中的哪些境因素会造成逆境,损害儿童的发展和适应目前,有几个环境因素被公认为会影响儿童应:(1)同伴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一个重要的素。有研究比较了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进入班级时受欢迎的程度,结果显示:当新班级大多数同学是当地儿童时,当地儿童受到的迎更多;而当新班级中大多数同学是流动儿时,则流动儿童受到的欢迎更多。可见,班级同学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越大,越不利于流儿童的适应,让他们感受到逆境。(2)歧视知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歧视知觉指个体观感受到的歧视,包括知觉到的对个人的歧和知觉到的对个人所属群体的歧视。研究示,歧视知觉可以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幸福和心理健康。进一步比较知觉对个人的歧视知觉对个人所属群体的歧视发现,知觉对个的歧视对不良适应结果的预测性更强,知觉个人的歧视对行为问题、应激、自尊下降、学成就低等都有预测作用。(3)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儿童和父母的文化差异。流动儿童与父母在文化上往往存在差异,如父母会保持乡文化,而流动儿童则更容易接受移居地化。研究表明,父母与流动儿童间的文化差会引起冲突,而这种冲突可以负向预测流动童的适应和幸福感。当然,还有更多的因素造成流动儿童的逆境,在研究流动儿童的适或制定流动儿童相关政策时,应考虑这些可造成流动儿童逆境的因素。

四、流动儿童适应过程中的个人资源

同样处于逆境中的流动儿童的适应结也会有所不同,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流动童的心理弹性发挥了作用,实质上是利用个资源应对逆境的情况有所不同。个人资源指体拥有的可以应对环境要求和挑战的精神物质条件,个体应对挑战时需要调动个人源,如果个体有充足的个人资源,他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去应对要求和挑战,这样,个体就不会受到要求和挑战的损害。反之,如果个体的个人资源不足,就可能受到要求和挑战的损害。对流动儿童而言,可用的个人资源分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基因、激素系统、人格和智力等)、近端环境(家庭和学校)、远端环境(社会、文化、机构等)。其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人格特质是研究者关注最多的因素。

家庭和学校是决定流动儿童适应的两个关键的环境因素。家庭的特征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流动儿童会接纳家庭的价值观和态度,形成学习动机,并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研究显示,家庭的凝聚力、父母的责任感、家庭对儿童学业的高期望及对教育的重视都可以预测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然而,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成功地转化为儿童的学业成就。Garcia-Coll和Marks的原分析研究给出了较为精确的结论:对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关注会建立其学习态度和行为,如做作业的时间,而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并不确定。同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经济实力、信息来源和可提供的进入优质教育的机会,对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有显著的预测性。另外,流动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家庭的功能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幸福感:积极的亲子关系表现为轻松的氛围,亲子之间可以平等谈判,父母给儿童充分的自主空间去满足需求,而不是过度介入,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功能、较少的亲子冲突与良好的适应有关。

学校环境也会影响流动儿童的适应。研究显示,尊重学生能力、自主权和人际关系等学生基本心理需求的学校氛围,会增强学生的自主行为、内在动机、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学习的投入。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适应新环境、学习语言、建立人际关系等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除环境因素外,流动儿童的能动性也会在适应过程中发挥作用。流动儿童的性格因素中有两个方面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即自我效能感和内部控制点。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应对环境要求的能力的信念,内部控制点指个体相信自己有力量控制所从事的活动的信念,这两个因素都被证实与流动儿童的发展任务和幸福感有关。

五、总结与展望

对流动儿童心理弹性与适应的研究关注流动儿童的优势,提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调动流动儿童自身、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帮助其适应,如向流动儿童聚集的小学提供教育咨询等。对流动儿童自身力量的研究有利于转变政府的观念,制定出更完善的政策。

鉴于此,对中国流动儿童的研究也要关注心理弹性。国内研究者可以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验证并拓展心理弹性发展模型,例如:验证更多本土化个人资源与流动儿童适应的关系,使用追踪设计研究风险因素和个人资源如何在适应的动态过程中发挥作用等。

[1]彭阳,王振东,申雯.流动儿童家庭关怀、正性情绪对心理韧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4):729-732.

[2]王中会,蔺秀云,黎燕斌.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文化适应的影响: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6):656-665.

[3]CYNTHIA GARCIA COLL, AMY KERIVAN MARKS.The Immigrant Paradox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s Becoming American a Developmental Risk? [M].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2.

[4]MASTEN,ANN S. 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4(3):227-238.

猜你喜欢

逆境弹性流动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流动的光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完形填空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