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能力及其养成
2018-01-28丁生军
丁生军
地理实践能力及其养成
丁生军
在“立德树人”任务背景下,地理课程将地理实践能力列为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对地理实践能力之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的认知。与此同时,在厘清地理实践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广大地理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在地理教学中认真对待教材中的各种“活动”安排,恰当地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中学地理;地理教学;实践能力;重要意义;养成途径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实践能力能够成为地理学科素养的四个核心组成之一,反映的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旨在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原,以扭转当下愈演愈烈的教育应试化倾向,实现由“育分”向“育人”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也多以地理知识系统学习为主线,而对实践环节不予重视。这样做的后果,从近年来众多与地理相关的新闻事件中可以管窥一二。京珠高速南岗洼段是2012年北京“721水灾”的重灾区,在那次事件中有很多车辆在此处被淹,造成重大的损失。如今我们追问,当初公路设计人员倘若具有扎实的地理实践能力,线路的选择就会绕开南岗洼这段,因为这里历史上就是行洪必经的地点,地名也给出了足够的暗示。
这种“尴尬”的形成既有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原因,也与一线地理教师密切相关。在他们当中就存在着窄化地理实践能力内涵、忽视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等现象,这制约着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意在厘清地理实践能力的内涵、意义并探索其养成的途径。
一、地理实践能力概述
有关地理实践能力含义的论述较多,合理之外有些也难免失之于偏。追根溯源,地理实践能力与地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密切相关。这一方面源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人们往往需要借助野外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来获得关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源于地理课程的价值追求。不同于纯粹的思辨之学,地理学的问题意识都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地理课程正是经由育人来实现其经世致用价值的。
(一)地理实践能力的内涵
要了解地理实践能力,先要了解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就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1]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动手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包括更高层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结合具体的学科性质,可以认为地理实践能力就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演示和实验、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国土规划等。某种意义上讲,地理实践能力是个体在具备了学科知识、技能、素养、思维、意识等之后,在现实情境中自动化的地理实践行为。它不是抽象概念的堆砌,而是现实中诸如“地方的综合(多要素的相互作用)”、“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区域联系及相互作用)”、“尺度间的相互依存(层次性、时空尺度性)”、“人地相互依存(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等地理视角下的实践行为。比如,有丰富户外活动经验的“驴友”往往具有这样的地理视角,能够在地形感知、天气预报等基础上,较为准确地预测宿营地及其周围微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当他们夏季在我国东南山区活动时,会依据大范围天气状况和局部地区空气中水汽的饱和度等来判断暴雨发生的概率。如果预判可能有暴雨,则会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再进一步预测可能爆发山洪,在选择宿营地时就会避开山谷谷底以确保安全。
(二)地理实践能力的表现
就地理实践能力的外在表现,有研究者将其分为“地理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考察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三个方面”。[2]地理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地图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地图能力包含阅读、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方面的能力。地理观察考察能力是对地理事象进行深入观察、分析的能力。地理分析应用能力是指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思想来解释地理现象、预测地理过程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如下:在野外环境中,运用地图、全球定位系统、罗盘等各种地理工具确定方位的能力,描述自身所处环境云层变化、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分布和水文等特征的能力;在野外环境中,运用地理眼光考察气候、地形、水源等基础上选择生存营地,主动防避自然灾害,具有积极自信的环境适应、独立生活和自我认知能力;在野外环境中,通过观察、描述刺激想象和创造力,推断环境的演变过程,具有好奇、欣赏、解释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设计出演示实验方案以使地理过程可视化,比如设计“热力环流演示实验”,在砧板的两边放置两根蜡烛并点燃,然后在砧板中间切洋葱时可以避免流泪的情况发生,这个实验就巧妙地运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若按照能力应用的领域划分,上述能力类型有些属于学习过程中的地理实践能力,有些属于社会生活中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地理实践能力的意义
对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视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实现地理课程价值追求的必然途径,同时也能够发挥地理实践能力在学生地理学习中不可替代的助学作用。
(一)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人类社会进程的每一次跨越都对人类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的当下。因应于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未来教育应具有的四大支柱:学会认识(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together)和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其中“学会做事”就特别强调了从“掌握知识”到“培养能力”的教育理念变革。
与此同时,地理学也逐步由传统意义上的描述性学科发展成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科学。为此,中学地理新课程在其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服务生活、服务现实;让学生能够感知并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据此预测人类行为在具体地理环境中的可能影响。地理课程还提出了“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的地理出发)”、“突出应用(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技能(通过活动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素养(科学发展观、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新理念以保障此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地理学科独特的视角与方式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学科特有的作用,也因此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成为地理教学的高层次目标。因为地理实践能力“有益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加强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得到了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二)实现课程的价值追求
经世致用是地理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地理实践能力的意义所在。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今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人地关系”,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变化规律及人地协调的途径和措施”。因此,现代社会发展必然面对的区域规划、地缘政治、环境演变、全球变化、资源管理、灾害防治、全球定位、卫星导航、圈层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课题,都是地理学关注和研究的领域,学以致用也就成为地理课程显著的价值追求之一。这样,地理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实现了地理课程的价值追求。
服务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样也是地理课程的价值追求。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已逐步成为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们的空间活动为例,过去受交通条件和生活水平所限,一个人的活动空间相对很小。而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依赖性则越来越强。例如,当一个人在为出国旅游做准备时,就要面对“时区差”这一现实的问题。他不仅需要提前了解目的地所属的时区,在到达地时将自己手表的时间调整至与当地一致,还需要为“倒时差”做好准备,及早调整自己的睡眠、饮食等日常作息时间。生活中还会有很多像“选择几月份到南极旅游?”等问题,它们的解决都依赖于个体的地理实践能力。对此,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分级要求。比如,对于地理实践能力“阶段学业质量要求”中第二层级,就要求“能够运用地理材料设计合理的日常出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活动方案并解释设计过程;能够运用野外生存的基本方法设计模拟野外生存的基本活动;能够设计室内地理基础模拟实验并进行基本模拟操作;通过设计和操作活动,在合作中激发感恩情怀及责任意识。”
(三)助力学生的地理学习
在地理课程三维目标构成中,“过程与方法”是其中的核心,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思想性。“过程”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历类似于科学研究也即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同时领悟科学的思想和观念,其实质在于让学生感知、体验科学家是如何把“科学过程”运用到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当中的。另外,地理学所常用的地理观察、实验、调查、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研究方法,也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中,提倡让学生经历地理科学研究过程,以代替“把现成地理知识告诉学生”的传统方式,使他们掌握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对“水土流失”这一地理现象及其危害,平原地区的学生对此多没有直接的经验,所以他们对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结论,无论是来自教材还是教师亲口所讲,一般都只有空洞、模糊的认知,没有那些亲眼见过水土流失现象的学生对此结论理解得清晰、深刻。所以对这些学生来说,一次“水土流失”主题的地理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认知途径。在实验中,通过有无植被覆盖之间不同水土流失过程的对比,学生自然会自己得出上述结论,并且不会轻易遗忘。
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得对周围环境及人地关系的理解与体验,形成准确而稳定的地理表象,进而形成并保持地理概念直至完成地理知识的迁移。
三、地理实践能力的养成途径
地理实践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实践活动。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尔》中指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认为应该从经验而不是书本中去学习。地理实践能力就是课堂内外实践活动经验的不断累积。
(一)认真完成教材上的“活动”内容
新课程实施以来,地理实践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地理教材中相应地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并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这些活动既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科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必修1教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课内实践活动教学主题就有地理演示、地理制作、地理阅读、角色体验等形式。此外,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每一章节的最后,都安排了“问题研究”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尝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方法,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所有地理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这些“活动”,仔细阅读文本,把握活动设计的意图、了解活动过程的具体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活动,以在此过程中养成包括地理实践能力在内的地理素养。
(二)尝试开设地理实验教学
地理实验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某些地理过程,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既可以锻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对相关地理过程的理解。如“水土流失”现象模拟实验:在操场沙坑内堆两个坡度、高度相似的小沙丘,其中一个铺上草皮,另一个则不覆盖任何东西。然后用出水强度相同的两支水管对两个沙丘同时自上而下淋水。淋水一段时间以后,让学生观察两个沙堆不同的样貌,然后可以发现有无覆盖物条件下水土流失程度的差异。
开设地理实验教学,要求地理教师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指导能力。地理教师需要自觉提升地理实验的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
(三)引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
“地理观测多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观测者运用各种仪器和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些地学要素或自然现象进行长期或短期的观察或测量,并对其进行记录与分析,得出科学结论的活动。”[4]本文侧重于引导地理观察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明确观察目的和要求。目的、要求越明确,观察效果越好;其次,要指导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的顺序。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地理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再次,观察要全面且兼顾重点。既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也要抓住地理事象的主要特征;最后,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善于发现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规律、地理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适时开展地理观察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地理调查是指通过参观、访谈、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分析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人地关系等的活动,中学阶段以社会调查为主。地理社会调查内容非常广泛,例如调查当地某姓氏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情况;收集当地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研究当地城市发展的过程;调查所在城市某主要路口的车流状况,分析交通拥堵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等。通过参与地理社会调查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验证课本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展地理社会调查活动,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调查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事先制订调查计划,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内容、线路、方式、工具、人员的分组与分工等。其次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并及时作好调查记录(记录所调查的地理对象的现象、数量、结构、分布、变化过程等)。最后要在学生调查活动结束后,指导他们撰写调查报告,提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教师也应在每一次调查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认真地做好点评工作。
总之,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养成的途径很多,应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内外地理教学时间,高效地利用好现有包括教材在内的课程资源。广大地理教师也应该利用这次地理实践能力的“升格”的契机,及时加深学科理解、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养成。
[1] 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2005(4).
[2] 陈燕.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陈淑清.高校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09(13).
[4] 施新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TheGeographyPracticalAbilityanditsCultivation
DING Shengju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geography practical ability is set as one of the four key competences in geography curriculum, which reflects of cognition of geography practical ability in personal and social value.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geography practice ability, the geography teacher should take this opportunity, handle various teaching activities seriously in geography teaching, carry out geograph practical activities such as geographical observation, geographical experiment,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s regularly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geography.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geography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significance; cultivating way
G633.55
A
1009-7228(2018)01-0053-04
10.16826/j.cnki.1009-7228.2018.01.011
丁生军.地理实践能力及其养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2018(1).
2017-10-13
丁生军,江苏省海安县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南通 226600)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岳俊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