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砀山唢呐与沛县唢呐艺术特征及发展历程比较分析

2018-01-28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砀山沛县唢呐

袁 茵

唢呐是一种中国传统民族吹奏乐器,最早在公元三世纪从中亚的波斯地区传入,之后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唢呐吹奏文化,到明朝时期唢呐在各个方面逐渐趋于完善成熟。由于其吹奏特点以及外形特点,有些地方将之称为“喇叭”“八音”“鼓吹”“海笛”等。唢呐在发展过程中传入安徽北部的砀山地区,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在悠久的唢呐文化发展历程中,砀山唢呐形成了其独特的吹奏艺术特色,并且外形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使其更具地方特色,正是如此,砀山也被人赋予了“中国唢呐之乡”的荣誉称号。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当地百姓崇文尚武,对唢呐与武术情有独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沛县唢呐文化,而且,沛县吹奏打击乐器发展已经有上千年历史,这种深厚的音乐底蕴也为该地区唢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砀山唢呐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

(一)砀山唢呐的发展历程

砀山唢呐历经数百年历程。相传最早一批的砀山唢呐艺人是逃难至此,并将唢呐带入砀山地区。明朝皇室朱载堉,被称为“律圣”,他长期活跃于河南沁阳一带,并且十分喜爱声乐演奏。他不仅热衷于研究唢呐,而且著律书、革新曲调,培养学生,其中有些学生由于自然灾害来到砀山地区,随着这些艺人的定居,也将唢呐艺术传入此地,经过数百年的砀山文化的熏陶,唢呐艺术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生命的一部分,形成了独具砀山乡土特色的音乐艺术。

根据相关记载,最早的砀山唢呐艺术主要以家族分为派别,其中以张、王、陈、刘家族为基础形成的唢呐班子成为砀山唢呐的代表流派,而且,通过长期摸索以及定位,各个流派形成了不同的曲调风格和表演形式,其中,张家唢呐班子主要以欢快、明亮的曲调成为喜庆节日以及嫁娶时候各家的主角,而刘家唢呐班子则以沉闷悲凉的风格成为了丧葬以及严肃氛围下的主角。其次,王家以及陈家唢呐班子都另辟蹊径,或是通过民间戏法绝技表演,或是通过融入戏曲唱腔,形成了不同的舞台表演风格。随着改革开放,各级政府不断重视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在政府和民间团体以及砀山当地群众的多方努力之下,砀山唢呐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当地演奏团体不仅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其唢呐相关产业也蓬勃发展,并且不断涌现出优秀的砀山唢呐演奏人员。随着砀山唢呐艺术不断走出去,其在国内和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二)砀山唢呐的艺术特征

唢呐在安徽境内盛行,迥异地域风格也形成了不同的唢呐流派,主要有皖东北流派,皖西北流派,以及皖东南流派三大派别[1]16,砀山唢呐属于皖东北流派风格,其中以张连生、陈玉兰、吴宝成等人为代表,经过历史积淀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砀山唢呐已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淮北大平原的独特韵味[2]。砀山唢呐又有不同的演奏流派,其中,张连生代表的张派唢呐表现积极,因此其对砀山唢呐的风格、技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整体上来看,砀山唢呐的演奏风格偏向于自由、顺畅、活泼,给听众以放荡洒脱的音乐魅力,而且,从砀山唢呐音色的把握上来看,强调悠长柔和以及圆润饱满,这样,也就使得砀山唢呐在演奏的过程中即兴发挥的范围和程度很大,因此,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砀山唢呐表演艺术。其二,从砀山唢呐的技法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吞、轧、揉、颤”[3],“吞”包括“吞”和“吐”,主要强调嘴唇在哨片口与哨座的滑动来控制声音;“轧”可以理解为唇颤,通过唇的颤动改变唢呐的音色;“揉”就是通过手指按压音孔,形成回旋音;“颤”不同于“轧”,“轧”强调唇颤,而“颤”则强调气息的颤动,通过气颤,既可以形成独特的砀山民间说唱风格,又可以使音色更加圆润柔和。其三,从砀山唢呐的外形结构来看,整体样式相比其他唢呐要短、粗,此外,砀山唢呐多出一个“揿子”,揿子的长短可变化,并且为了吹奏出想要的声乐,砀山唢呐艺人还会改变内径以及喷口和哨片的尺寸,这也形成了独特的砀山唢呐形式风格。

二、沛县唢呐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

(一)沛县唢呐的发展历程

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其唢呐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说,从古至今,当地群众对唢呐的喜爱有增无减,不管是节日、集会,还是丰收、婚丧嫁娶,其主角一定脱离不了唢呐艺人的身影,正是在丰富的唢呐文化的熏陶下,沛县形成了鲜明的唢呐文化特色。根据相关记载,唢呐所属的吹打乐已经在沛县延续了2200年,刘邦的大臣周勃在未跟随刘邦之前常为鼓吹手[4]。之后随着唢呐传入中国,进入沛县地区,唢呐开始在当地活跃起来,各种“喇叭班”开始兴起,逐渐成为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沛县唢呐迎来了发展新时期,其相关表演活动层出不穷,唢呐团体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从事唢呐教育以及相关行业的人数也不断增加。沛县唢呐不仅在当地群众心中获得更加牢固的地位,更是在各大相关赛事以及活动中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正是如此,沛县唢呐被推上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沛县唢呐讲究家族传承,而且很多唢呐家族传承超过百年,主要有曹家、张家、陈家和蒋家等唢呐世家,历经五代唢呐传承而不衰。而且,沛县唢呐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了浓厚的、富于竞争的的唢呐吹奏文化氛围。他们将务农、工作与唢呐吹奏相结合,时常在一起进行表演,在良好的唢呐竞争文化氛围中,沛县唢呐艺术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二)沛县唢呐的艺术特征

“吹奏”是唢呐的基本功能,民间也多以唢呐吹奏为主要演出形式。沛县的吹奏分为文吹和武吹,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情绪的表达以及运用。文吹更趋向于平缓,较为传统和规矩的吹奏形式,而武吹强调热情演绎,并且可以加入绝技杂耍等内容,更具有观赏性。沛县唢呐的艺术特征在吹奏方面主要强调“变指”以及“换气”,通过新的指法形成新的曲调,通过口和鼻的循环换气,实现唢呐吹奏的一气呵成,曲调之间的完美衔接。在音色方面,形成主体以欢快、高亢为主,尾部柔和、长绵的特征。此外,在沛县地区,由于当地群众对戏曲和唢呐的喜爱,唢呐又在其吹奏的基础上衍生出“咔戏”,即吹奏唢呐时运用喉咙的技巧,使得二者同时发声,实现以唢呐为主进行的戏曲片段和腔调的模仿。此外,沛县唢呐演奏的“咔戏”不仅能够模仿多种剧种唱腔,还能模仿动物以及生活中的声响[5]22,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沛县唢呐艺术。最后,沛县唢呐在婚丧嫁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而通过不同阶段的吹奏安排,彰显出具有沛县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

三、比较视域下砀山与沛县唢呐的综合考量

(一)砀山与沛县唢呐艺术特色的比较

从演奏风格来看,砀山唢呐更倾向于自由、洒脱的音乐魅力,而沛县唢呐则更多强调热烈、欢快的表现。演奏技巧方面,砀山唢呐大体上可以认为是“吞、轧、揉、颤”的组合,而沛县唢呐强调“换气”和“变指”,实际上,砀山唢呐的“揉”就类似于沛县唢呐的指法变化,通过手指控制音孔,从而改变音调。此外,唢呐吹奏对气息的转换要求甚高,而在沛县唢呐吹奏中也明确了循环换气,以保证演奏过程中形成连贯的音乐氛围。砀山唢呐艺术中虽然没有换气说,但是同样也是利用“吞”“轧”“颤”的方式来控制和调整气息,从而也实现了艺人在唢呐演奏过程中对气息的掌控。演奏表现手法方面,两个地区都在唢呐吹奏的基础上融入了新鲜事物,或是绝技,或是民间手艺,甚至戏曲等内容,这些都使得唢呐演奏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由于砀山和沛县距离并不远,也使得二者在音色、音律的处理上有一定的共同点,但是在尾部,由于沛县唢呐受到苏南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绵长、柔和的声音。

(二)砀山与沛县唢呐发展差异化的比较

从时间上来看,不管是砀山唢呐,还是沛县唢呐,都已历经数百年沧桑,也正是拥有这样深厚的唢呐文化底蕴,造就了两个地区丰富独特的唢呐文化。但是,沛县的吹打乐历史有2000多年,在唢呐传入中国之后进入沛县,能够以更为传统的吹打乐文化对唢呐进行调整,是以一种乐器之间相互借鉴与融合的姿态进行的,而砀山虽然缺乏悠久的吹打乐历史,但是这也赋予了砀山唢呐能够在自身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兼容并蓄,吸取众长,形成独特风格。可以说,二者不同的音乐传统差异使得沛县唢呐因融合调整而富于变化,而砀山唢呐比较正统而更容易融入现代社会。

(三)砀山与沛县唢呐民俗文化内涵的比较

地域文化的背景差异造就了不同地区独特的音乐形式。唢呐演奏也是如此,在类似的民俗文化环境中形成了相似的唢呐音乐风格,而差异化的文化背景也形成了砀山唢呐和沛县唢呐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两个地区,都十分重视唢呐在日常重大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等时候的作用,而且也依靠这样的文化氛围使得唢呐传承一直延续下来。具体来看,砀山唢呐绝对是一些场合的重要角色,但是这种定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沛县唢呐,在这些重要场合,不仅是排场、带动氛围的体现,更承载着礼仪功能,比如在沛县当地婚丧嫁娶现场,许多流程都依靠唢呐的吹奏来把控,可以说,这就赋予了唢呐一种强烈的仪式感,也更加深刻了唢呐的内在文化属性。

四、唢呐艺术的未来发展路径

将唢呐艺术在比较视域下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深刻了解双方的各种属性,而且也可以在比较中更直观地看到二者存在的差异。通过差异化比较,为唢呐艺术发展展开理性思考与批判,助推唢呐艺术走向更宽更广的发展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音乐的大力弘扬,唢呐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提高。不管是砀山唢呐,还是沛县唢呐,无论从演奏技法还是表演形式上都有所突破与创新,不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演奏人才,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原创作品。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唢呐专业相对匮乏的创作曲库,同时对扩展唢呐演奏的表现空间、丰富其表现力、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砀山唢呐和沛县唢呐二者之间存在的唢呐文化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砀山和沛县唢呐的艺术特色以及发展路径。Dе Nоrа指出:“音乐是意识构成从而也是知识构成的活跃要素。”不管是砀山唢呐还是沛县唢呐来说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唢呐文化在其氛围中塑造、积淀了其独特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审美风格。文化对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未来砀山唢呐的艺术发展道路上,加强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唢呐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典型代表,能够反映整个社会、精神、历史、艺术、审美等多种文化价值,但是,由于长期处于无序的自发生存状态,缺少必要的组织管理和长期、稳定的机制予以支持,不少班子、乐手的吹奏水平都有待提高。笔者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关心爱护这一传统民族艺术瑰宝,尤其要充分理解唢呐的独特性、原真性和不可替代性,不仅要给予必要的扶助支持,更要将其视为一种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申报国家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认识这一民族艺术珍品,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唢呐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为此,笔者建议: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唢呐作为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根据唢呐的独特性、原真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民间音乐文化,在唢呐艺术的历史发展路径中不断丰富演奏形式,提升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自我突破,借助民间音乐文化精华,助推实现唢呐艺术的音乐创新,使唢呐艺术真正走向辉煌。

其次,要进一步深入认识唢呐的经济、政治、宗教和娱乐等功能,发掘其存在价值和社会功用。不管是砀山唢呐还是沛县唢呐至今依然深得人民群众喜爱,其存在价值和社会地位、社会作用都不言而喻,不可低估。音乐是民声的表现,兴观群怨。了解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和文化形式是了解他们精神状态的最好途径。认识到这些功能有助于了解、引导这些文化活动,甚至以文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最后,本地音乐传统文化是关键,要实现唢呐特色发展,就是要不断挖掘本地音乐传统文化,多层次多领域运用到唢呐演奏的创作和表演中,以本地文化为基础实现创新,提升内涵,真正形成唢呐特色发展的路径。

唢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长期处于无序的自发生存状况,很有可能像“川江号子”一样湮灭消失,成为一段历史记忆,但它记录了当地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状态下生生不息的艺术追求和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护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永葆其艺术生命,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

[1]陈福伟.皖西北唢呐的吹奏特征[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6.

[2]胡远佤.浅谈砀山唢呐之发展[J].戏剧之家,2016(18):101.

[3]隋景山.安徽民间唢呐流派及演奏特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4):69.

[4]封前程.沛县民间唢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措施[J].群文天地,2012(03):265.

[5]胡子奕.沛县唢呐艺术的调查和研究[D].南京:江苏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砀山沛县唢呐
沛县经济开发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安徽砀山:“互联网+”赋能水果产业
安徽砀山乡村振兴的“数字密码”
又听唢呐
江苏沛县召开食品安全规范管理暨先进表彰会议
唢呐
江苏沛县召开食品安全规范管理暨先进表彰会议
一道最值问题的新解与推广
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及其应用
徐州沛县经济开发区:助推侨港资企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