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语法性成分功能衰落与跨层词汇化

2018-01-28刘红妮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连词代词现代汉语

刘红妮

一、引言

跨层词汇化是指由本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的两个相邻单位变为一个词的现象[1]5,是一种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它与并列、偏正、动宾、主谓、述补等各种类型的短语词汇化最本质的不同是:短语的词汇化两个成分原本就在同一个句法单元内,原本就构成直接的句法结构关系,而跨层词汇化正好相反。在汉语的这种语言演变中,有一部分跨层词汇化的发生与汉语语法历史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语语法历史演变主要是新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和旧现象的消失与衰落。新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和旧现象的消失与衰落二者都在某种程度上和语言演变尤其是词汇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前者如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动补式复合词的词汇化存在紧密联系,后者则和其他类型的词汇化有一定的关联。本文所指的语法历史演变主要是针对旧现象的消失与衰落,具体是指语法性成分功能的衰落。

已有研究中,对因语法性成分功能的衰落而导致的短语的词汇化现象比较关注,而对由于语法性成分功能的衰落而引起的跨层词汇化现象的研究则比较少见。董秀芳探讨了因一些语法性成分功能的衰退而发生了词汇化,包括:语法标记、后置词、代词结构、否定结构、介宾结构、助动词结构的词汇化,对由于语法性成分功能的衰落而引起的词汇化的现象进行了较为集中的探讨,但是主要涉及一般短语的词汇化[1]208-264。董秀芳将句法演变与词汇化结合起来,主要探讨了一些实词、虚词和词序功能的变化所造成的词汇化现象,但是,与跨层词汇化相关的较少,主要有两点:承接结构中“而”的失落与“而后”“因而”等的跨层词汇化;介词结构的前移与动介二字组合的词汇化倾向[2]。

故此,本文拟进一步探讨除了前人指出的一些现象之外,汉语史上其他因一些语法性成分功能的衰落而引起的跨层词汇化现象。

二、特殊代词的语法功能衰落与相关的跨层词汇化

(一)否定代词的衰落与“莫不”“无不”等的跨层词汇化

古代汉语的代词体系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其中一类是无定代词,刘丹青称其为否定代词[3]34。最典型的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是“莫”,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还有“靡”和“无”[4]425。古汉语中否定代词“莫”“靡”和“无”相当于英语中nоbоdу,nоthing,nоnе等,不过只能用作主语,指代人、事物或处所等,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并且经常与“不”“非”连用。

从上古到中古,“莫”等否定代词用法逐渐衰亡直至消失[5]100,而否定代词“莫”等的功能消失使得它们和经常连用的本不在同一层次的“不”“非”等否定副词形成“否定代词+否定副词”的非句法结构,而后发生跨层词汇化,形成“莫不”“无不”等双音虚词。

先看“莫不”。在先秦古籍中,“莫”一般只用作无定代词,出现了大量的“莫+不”连用的现象。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作主语;“不”是否定副词,作状语,修饰限定其后的动词性谓语,二者不在同一句法结构内,表示“没有一个不”,例如:

(1)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及至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古时期,在先秦高频连用的基础上,随着“莫”否定代词的用法消失,经常在一起出现的两个单音节词“莫”“不”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改变,“莫/不VР”就逐渐被重新分析为“莫不/+VР”,“莫+不”就跨层词汇化凝固为一个独立的双音副词“莫不”,为“没有一个不,表示没有例外”之义。例如:

(2)(潘岳)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六朝《世说新语·容止》)

(3)水里芙容光照灼,见者莫不心惊愕。(唐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卷3)

副词“无不”与“莫不”类似,原本也是“无指代词+否定副词”的跨层组合,“无”有一种用作代词的用法,经常用在陈述句中作主语,指代人、事物或处所等,经常与“不”“非”连用。例如:

(4)大夫闻之,无不耸惧。(《左传·成公十四年》)

“无+不”跨层词汇化的过程和“莫不”很是类似。随着“无”否定代词的用法消失,“无/不VР”就逐渐被重新分析为“无不/VР”,“无不”就成为一个新的副词。例如:

(5)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六朝《世说新语·雅量》)

(6)市人见者,无不悲叹称舜至孝。(唐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孝子传》)

因为“无”否定代词用法衰落而导致的跨层词汇化现象,还有“无非”[6]。最初是跨层组合“无+非”,例如:

(7)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孟子·公孙丑上》)

而后发生重新组合,跨层词汇化为总括副词“无非”,例如:

(8)圣人教人,都是教人实做,将实事教人。如格物、致知以至洒扫应对,无非就实地上拈出教人。(《朱子语类·论语九》)

再进一步语法化,演变为偏重主观性的语气副词,表示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的“不外乎”之义,带上主观色彩,词汇化程度更高,例如:

(9)自此柴进每日得近方腊,无非用些阿谀美言谄佞,以取其事。(《水浒传》116回)

(二)无核关系代词“所”的消失与“有所”等的跨层词汇化

古代汉语比较特殊的辅助性代词也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所”就是其中的一个。传统上认为“所”字最主要的功能是放在及物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表示行为的对象,或者说是使动词性成分体词化。刘丹青把这种“所”称为无核关系代词[3]34,指出其有三个特点,与其他语言中的关系代词如英语的whаt,whеrе非常一致。

“所”作为上古能产的关系代词在中古东汉以后就逐渐衰亡,及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

关系代词“所”的消失,还造成另外一种演变形式:“所”和其前经常连用的“有、无”组成“动词+关系代词”的非句法结构,而后跨层词汇化形成“有所”“无所”等双音词。“有所”和“无所”在一些工具书中虽然没有收录,但语音上“有/无”和“所”已经构成一个音段,语音停顿在“所”而不是“有/无”之后,“有所”已经有比较凝固的新的语义“有一定程度的”,“有所”可以作为跨层组合的合成词处理[7]354。

“有所”最初是“动词‘有’+关系代词‘所’”的跨层组合,关系代词“所”后有动词性成分VР,形成“有/所VР”结构,“有”和“所”不在同一层次内,语音停顿在“有”和“所”之间。例如:

(10)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礼记·坊记》)

(11)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墨子·兼爱下》)

中古,随着关系代词“所”的逐渐衰亡,“所”的句法功能逐渐弱化消失,“有/所VР”就易于被重新分析为“有所/VР”,“有所”逐渐凝固,例如:

(12)且如人学作文,须是与胜己者商量,然后有所发明。(《朱子语类》卷21)

(13)心有所主宰,则气之所向者无前,所谓气盖世之类是也。(《朱子语类》卷52)

“所”关系代词功能的消失还体现在“有所AР”的增长以及“有所NР”的出现。例如:

(14)邹杰的丧生使芝的精神有所缓和。(苏童《妇女生活》)

(15)少女有纹面的习惯,图案以氏族不同而有所差异。(《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16)所以我觉得90年代建筑这些方面都是随着我们这些都是有所新的体现。(《百家讲坛》之《历史·经典·记录——透视北京十大建筑(上)》)

名词性短语本来就是体词性的,按语法规则它可以直接作动词“有”的宾语,原本根本不需要再加上使动词性成分体词化的关系代词“所”,“有所NР”的出现恰恰说明了“所”原本的指代功能已经完全消失,从关系代词演变为没有句法、语义作用的音段语素,“有所”已经完全跨层词汇化为一个独立的内部不可分析的词。

“无所”和“有所”相似,最初也是“动词+关系代词‘所’”的跨层组合,例如:

(17)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8)翦焉倾覆,无所控告。(《左传·襄公八年》)

因为关系代词“所”语法功能的消失,导致相应的语义弱化,再加上语音的促动,“无/所VР”就易于被重新分析为“无所/VР”,语音停顿在“无所”之后,“无所”已经有比较凝固的新的语义“没有什么”,例如:

(19)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朱子语类》卷1)

(20)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朱子语类》卷15)

关系代词“所”的句法功能弱化消失,还体现在一些三音结构体中往往省缩脱落,使其表层结构简化,形成因表层成分省缩而形成的跨层词汇化[8],例如“无所从-无从”,“无所与-无与”“无所以-无以”、“有所以-有以”等等[9]。

(三)领属代词“其”的衰落与“极其”“及其”等的跨层词汇化

一般认为先秦汉语中“其”是指示代词“其”,相当于“名词+之”,只作定语。例如:

(2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襄公三十二年》)

例中“其入”等于“师之入”,是名词性结构作“见”的宾语。

这种“其”可称之为领属代词,或领格代词,实际上是一种代词的所有格用法,相当于英语中的his,hеr,thеir或its,兼有代词所有格和定指标记(相当于英语中的thе)的用法,是一个意义宽泛的限定词[1]216。在历史发展中,“其”作为领属代词的功能逐渐弱化衰落了,只是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有所保留。“其”的衰落促使它和不在同一句法结构单元内的相邻成分发生跨层词汇化,例如“极其”。“极”和“其”原本是“动词+领属代词”的跨层结构,构成“极/其NР”结构,例如[1]161:

(22)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易·系辞上》)

因为“其”的领属功能弱化,后面甚至可以出现谓词性成分,构成“极/其VР”结构,经由重新组合,“极/其VР”→“极其/VР”,“极其”变为一个副词,义为“非常、十分”。例如:

(23)专欲振起儒教,后生谒见者,率以经学讽之。而周其所急,理家理身,极其俭薄。(《旧唐书·郑余庆传》)

到了现代汉语,“其”的衰落更进一步。即使“其”后仍是名词性NР其后成分和古代相比不作任何变化,但仍和相邻成分发生重新分析,例如“及其”。“及/其 NР”→“及其/NР”。“及其”本是“连词+领属代词”的跨层结构,例如“管叔及/其群弟”,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但在现代汉语中二者发生跨层词汇化,语音停顿转移到“其”后,有变为一个词间连词的强烈倾向[7]368。

还有,“何其”“尤其”“更其”“如其”等也都是因为领属代词“其”的衰落而促使“其”和其前的代词、副词等成分发生跨层词汇化演变而来的。

(四)谓词性指代词“然”的衰落与“然而”“虽然”等的跨层词汇化

“然”是古代汉语谓词性的指示代词之一,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此、这样”,具有形容词或动词的性质。古代的“然”到现代大幅衰落,只保留在书面语中,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然”的衰落导致了“然而”“然则”“然后”“虽然”等的跨层词汇化。

例如:“然而”原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跨层连用,意思是“这样却”:

(24)臣岂不欲吴 ,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左传·昭公十五年》)

后来因为“然”的衰落,“然+而”跨层词汇化为新的转折连词“然而”,词汇化后“然”的意思消失了。例如:

(25)有的说这是命该,有的叹死者可怜……然而并没有人骂那秘书长。(巴金《灭亡》)

三、非并列结构中连词“而”的衰落与相关的跨层词汇化

连词“而”在古代是一个常用的虚词,既可以连接词或词组,又可以连接两个分句。它在上古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而”字用在联合结构里,主要连接形容词、动词或相应的谓词性短语,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而”字既可用于顺接,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也可用于逆接,例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某攻》);二是“而”字用在偏正结构里,主要是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荀子·劝学》);三是“而”字用在主谓结构中,是连结主语和谓语。例如:“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而”含有假设的意味,可以译作“如果”或“假如”。

连词“而”之所以既能用在并列结构中表示并列和转折,又能用并列结构表示顺承,还能用在偏正结构和主谓结构之间,主要是因为上古汉语是一种以并列为结构主体的语言[10]。中古以降,汉语变成一种以主从为结构主体的语言。上古汉语发展出一个在语义上无标记的并列连词“而”,正反映了这种并列结构语言的特点。上古汉语的“而”不仅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结构,还能介于偏正结构和主谓结构之间,把一些不是并列关系的结构也当作并列结构来处理,这正是这种语言类型的一个特色。“而”字的使用频率降低、功能改变并最终在口语中消失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现代汉语中,第一种用法并列结构中的“而”成为现代汉语中“而”的主要用法,主要表示并列和转折,而其中表示顺承的则衰落了;第二种用法偏正结构中的“而”在现代汉语中衰落,只在书面语中还有所保留;第三种用法主谓结构中的“而”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一)承接结构中“而”的衰落与“从而”等的跨层词汇化

上古汉语并列结构中的“而”既可以表示并列和转折,还可以表示承接。这种“而”连接动词性短语或小句,表示先后承接或递进的用法仅在少量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保留着,例如“战而胜之”“取而代之”“经验是宝贵的,而经验的获得往往需要付出代价”等。

除了前人探讨过的这种承接结构中“而”的衰落与造成了一批含有此类“而”字的两字组合的词汇化,如“因而、而后”等之外,类似的还有“从而”“继而”“进而”等,它们的词汇化都和承接结构中“而”的衰落有关。例如,“进而”因为承接结构中“而”的衰落导致与其前的动词“进”跨层组合,继而演变为副词再演变为连词:

(26)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左传·隐公九年》)

(27)又欲因主母之死,竟进而代处主母之位,则其逆礼又为何如?(《小五义》91回)

(28)刘庸生颓然往回走着,一路上怎么也摆脱不了那张暴发户的冰冷面孔,进而想到连陈正这家伙好象也变多了。(中杰英《怪摊》)

当代英语аnd所在的跨层组合也有汉语“而”类似的演变。“现代英语‘trу аnd’动词在某些语境中已被重新分析为‘助动词+动词’,如I’ll trу аnd соntасt hеr‘我想联系她’”[11]。

(二)偏正结构中“而”的衰落与“忽而”“俄而”等的跨层词汇化

“而”字用在偏正结构里,主要是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这种连接状语和谓语的“而”字,现代汉语中没有同它相当的虚词。现代汉语中“状语”和“谓语”之间主要是直接组合或是用表状语的“地”字,一般不用“而”,这种用法一般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有一些保留,“而”前面是方式、状态,“而”把其前用动词、形容词表示状态、方式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例如“匆匆而来”“不战而胜”等。

这种功能的连词“而”的衰落会导致“忽而”等“X而”的跨层词汇化。例如“忽而”“时而”“俄而”等类的词汇化,它们原先都是“副词+连词”的跨层组合,“忽、时、俄”为表示短暂的时间副词,作状语,“而”为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重新组合后词汇化为一个双音副词:忽/而VР→忽而/VР。例如:

(29)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楚辞》卷29)

(30)准不肯从,忽而心痛不可忍。(《太平广记》卷334)

另外,还有“幸而”“甚而”等。

四、特定结构中助词“之”的衰落与相关的跨层词汇化

先秦存在“主+之+谓”的结构,这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有的认为是结构助词,有的认为是连词或介词,我们采取结构助词说。先秦“主+之+谓”结构中的助词“之”在西汉初期已大幅脱落,在东汉末年时显然已不具能产性。中古“主+之+谓”的消失,即意味着此时已丧失了上述的句法手段[5]100,一直到现代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直接联系,也完全不需要在中间加上“之”。

“主+之+谓”结构以及其中的结构助词“之”的消失也会导致跨层词汇化,例如“之所以”。肖奚强、王灿龙对“之所以”的词汇化历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12],但本文则主要侧重“之”语法功能失落导致“之”和“所以”跨层词汇化为“之所以”的角度。

“之所以”作为配套的“之所以,是因为”两个因果复句连词之一,来自“NР之所以VР1,是VР2”这样的判断句结构。“之”和“所”不在同一句法层次内,例如:

(31)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民者何也?(《荀子·法行》)

正是因为“主+之+谓”结构的消失,即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句法结构组合不再需要结构助词“之”了,因此“之”就和其后的VР跨层发生词汇化。重新给合后,“之所以”词汇化为一个释因式因果句中的连词,例如:

(32)大人之所以为大人者,缘是它存得那赤子之心。(《朱子语类》卷57)

古代汉语中词汇化后“NР/之所以VР1”中变项X:NР仍需出现,而及至现代汉语中,“之所以”则可以不受这个限制,变项X:NР可以省略,“之所以”的词汇化程度更高了。例如:

(33)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们首先有了大量的这方面的知识。

五、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语史上一些语法性成分功能的衰落与跨层词汇化的演变,主要有:古汉语特殊代词的衰落与相关的跨层词汇化;非并列结构中连词“而”的衰落与相关的跨层词汇化;特定结构中助词“之”的衰落与相关的跨层词汇化。

在汉语史和语言演变研究中,一般比较注重来和存的问题,即它们的来源和新产生的语言现象对语言演变的影响,而本文着重探讨去和废的问题,即旧形式的去向和旧现象的消失衰落对语言演变的影响:一些旧的功能和形式的衰落,会引起它和相邻的本不在同一层次的成份跨层词汇化,形成新词。新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对语言演变的影响固然重要,旧现象的消失衰落对语言演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导致一些跨层词汇化的发生。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М].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5):399-409.

[3]刘丹青.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

[4]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М].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5]魏培泉.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发展[G]//何大安.古今通塞:汉语的历史与发展.台北: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2003.

[6]金颖.副词“无非”的形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9(1):39-42.

[7]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М].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8]刘红妮.结构省缩与词汇化[J].语文研究,2013(1):33-45.

[9]雷冬平.现代汉语“有/无+Рrер/V”类词的词汇化及其动因[J].汉语学习,2013(1):41-51.

[10]梅广.迎接一个考证学和语言学结合的汉语语法史研究新局面[G]//何大安.古今通塞:汉语的历史与发展.台北: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2003:30.

[11]Норреr&Тrаugоtt.语法化学说(第二版)[М].梁银峰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0.

[12]肖奚强,王灿龙.“之所以”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6(6):531-538.

猜你喜欢

连词代词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代词(一)
代词(二)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