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进展研究
2018-01-28王鑫洁
王鑫洁
(唐山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000)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利用方式不断改变。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信息使用者逐渐提高的信息素养水平促使高校图书馆和其他信息机构努力建设信息共享空间,革新信息服务模式。一直以来,信息共享空间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调查研究的主题。
1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践现状分析
1.1 国外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欧美国家大学图书馆开始将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综合型图书馆公共服务模式,为高校图书馆迎来了新的社会价值。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文本的互联网开始进化到图形用户界面和万维网超链接阶段,使得信息共享空间得以飞速发展。2005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主席 Alex Byrne博士倡议建立全球信息共享空间,并且希望全球各国共同保障世界人民查询和传递信息的权利[1]。整体来看,构建全球信息共享空间的目的是为了无障碍地为全球人民提供信息服务,提高信息素养,保障全民健康和教育、妇女地位和孩子学习的权利,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根据空间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信息共享空间技术也在持续改进。如今,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访问信息专家的主要平台。与此同时,信息共享空间在提高人类信息素养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国外很多国家,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成为大学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流行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平台[2]。
1.2 国内现状
在中国,图情界专家学者们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利用开始得较晚。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最早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内地只有几个大学初步建立了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目前我国较成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实例有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资讯廊”[3]、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信息空间”[4]、台湾大学“学习开放空间”和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虽然大多数国内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空间,但是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放入未来扩建馆室和发展规划之中,并且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养图书馆馆员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理念。
2 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意义和重要性
2.1 满足读者学习和工作的信息需求
纵观世界各地,高校图书馆是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发源地,其他公共场所和组织机构等都可被陆续纳入到信息共享空间构建计划中,从而无限扩展信息共享空间范围。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知识、观点和相关服务的共享和交流,而且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开放型讨论方式、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5]。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将是一个包括图书馆馆员、丰富的学科信息资源和技术专家的全面交流和学习的空间。毋容置疑,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将直接影响读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发展。
2.2 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互联网的崛起动摇了高校图书馆的地位,高校图书馆传统的资源失去了大量读者。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使高校图书馆成为读者学习、研究、交流和讨论不可替代的平台,进而重新燃起了图书馆存活下去的希望。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立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提高。信息共享空间的应用不仅颠覆了高校图书馆以及其他行业的传统服务模式,而且吸引了更多的使用者和访问者,这反映出高校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可提升性[6]。更重要的是,信息共享空间为打造可视化图书馆创造了良好机会,奠定了图书馆在整个社会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2.3 打造一站式全球化信息服务
在同一平台中,信息共享空间有能力实现整合全球信息资源和服务,为全民提供一站式全球化信息服务。当然,这在客观层面上需要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职能组织的支持。信息共享空间能够为用户节约时间和精力,满足用户对信息的使用需要。在信息共享空间中,如果用户需要访问图书馆的数据库或者网络信息源、收发邮件,甚至在线聊天,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内的计算机终端将为用户实时连入互联网;如果用户需要传统的纸质资源,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参考书籍、专业图书和期刊;如果用户需要打印、扫描或者复印一些材料,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将为用户链接相应的设备和网络服务;如果用户有任何日常生活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是面对面的形式向在职图书馆馆员和网络特约专家寻求帮助。此外,用户还可以网上预约工作室,带上自己的笔记本到图书馆进行学术讨论和商业会议。用户借助信息共享空间实现足不出户随时地获取信息。总之,一站式全球化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3 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存在的困境
3.1 信息共享空间范围较小
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仍然处在初级尝试阶段,只有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几个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小型的局域网络信息共享空间。这几个有限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具有理论环境,却没有真正实现其根本目标。馆内读者用户并不能得到一站式全方位资源和服务。在地域分布上,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都没有达到信息共享的程度,有待进一步发展和逐渐完善。
3.2 资源和设施配备不足
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中,读者用户将享受到现代化高科技的服务。这种服务需要多功能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刻录机、扫描仪、交换机、路由器、各种移动触屏终端和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联合支撑。也就是说,空间平台的建设需要高校图书馆获得一定的财政支持才能保证基本的硬件框架构建。
3.3 人力资源匮乏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多是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专业教师。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和后期维护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专业人才。而且,专职图书馆馆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专业基础,来操作信息共享空间系统,为读者用户提供满意周到的现代化服务。
4 打造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议
4.1 建立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机制
随着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引入,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模式也随之改变,服务机制也应及时修正。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工作新机制是图书情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图书馆应及时调整经费预算分配,调整藏书、数据库购置和设施完善经费使用比例,满足信息共享空间构建,及时保证图书馆相应信息资源、设施、设备和招聘培训的协调和稳定。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摒弃老旧的服务方式,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开展全新的服务。图书馆管理系统将利用信息共享空间系统实现智能化控制。高校图书馆应集成图书馆原有参考咨询部、流通部、期刊部、技术部、采编部、办公室、计算机网络中心和信息技术服务部门,调整办公空间,形成初期依托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空间。随着各方面不断的完善,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门。
4.2 引进人才和加强培训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成功建立的关键要素是经过培训的人才队伍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信息共享空间需要一个拥有高质量服务和综合型能力的团队。当高校图书馆选用人才时,应当考虑信息资源服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协同合作关系。高校图书馆应将图书馆专业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纳入人才招聘计划。并且,定期为馆内工作人员安排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以形成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队伍。由于高校图书馆拥有独特的大学生资源,在人事系统中,图书馆可以充分考虑和利用用户的优势,合理利用学生助理促进用户和馆内工作人员的互助互利机制的发展。
4.3 采取渗透性创新改革
高校图书馆原有有价值的资源将被合理地保留,仍然向广大读者提供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创新型改革应当平稳过渡,这样才能将需要保留的资源和服务合理化安排,并加入空间平台全新的资源和服务。逐渐地,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将作为一个平台,其中,科学技术是为用户提供专业协助和信息资源的支持工具。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个中心,由高校图书馆独立地建设和管理,并脱离其他部门而存在。
[1] Byrne A. Promoting the 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 a response to the WSIS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from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ctor[R]. Cambridge: IFLA,2005: 1-2.
[2] Bailey D R. Information Commons Services for Learners and Researchers: Evolution in Patron Needs, Digital Resources and Scholarly Publishing[D]. Charlotte: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2006: 1-8.
[3] 章迅.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一瞥[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1999,(1):45-63.
[4] 顾立平.图书馆管理中社会网络关系的问题解决模式——以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次级团体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13-17.
[5] 王鑫洁.我国移动图书馆改革方向——国内外移动图书馆对比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19):292.
[6] 李新利.基于协作学习的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J].图书情报导刊,2010,20(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