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日本因素分析

2018-01-28李冠男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亚地区中亚国家中亚

李冠男

(新疆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1]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由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内政外交中均被确立为中国实现下一阶段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2]2

日本在中国推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既是参与者,也是遏制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日本处在“一带一路”涵盖区域内,可以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另一方面,日本在中国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时,与中国存在大量的利益冲突。基于地缘政治、历史遗留问题、发展模式等诸多因素,中日两国一直处在一个微妙状态。“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要想顺利实施,绕不开日本问题,所以围绕日本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就很有必要。本文拟就日本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建设方面的主要分歧点做一简要分析。

一、日本挑战“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原因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作为中国倡导的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涉及东西方两大文明圈的交流与合作,但也会遭遇来自东西方两个方面的挑战。在西方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纷纷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相关战略;在东方,以日本为首的国家开始在中亚地区试图遏制“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推行,究其根源不难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而言,日本首先对自身的定位为“海洋国家”,其实质是:作为国家行为体,围绕地理空间展开的安全困境问题。该理论自二战以来长期作为日本外交的主流思想,主导着日本的外交政策。其次,日本奉行大陆均衡原则,对于大陆上任何可能主导东亚发展的行为个体始终保持着戒备与试图遏制的心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也促使日本将部分注意力转向中亚,以抵消中国在这一地区展开的外交影响力。最后,资源匮乏的日本自受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影响以来一直谋求多元的能源进口途径,中亚国家丰富的能源资源对日本有极大的吸引力,日本在中亚的外交重点便是能源外交,这也是日本不会坐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而言,日本曾构筑“大东亚共荣圈”来保障其对整个亚洲事务的领导,以此为基础与欧美抗衡与合作。二战时期,日本曾凭借其军事实力在亚太地区大肆扩张,一度称霸整个西太平洋。战后,出于冷战东西方对峙的需要,美国并未对日本军国主义彻底清算,导致战后的日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对旧日本帝国主义有不同程度的继承。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大力扶持日本作为其在东亚地区的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日本借此机会利用日美安保条约的有利方面,大力发展本国经济,经济外交成为了日本外交的主要手段,在亚洲推广其所谓的“雁行理论”——它根据日本经验提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向先进国家学习,一步步实现工业的升级换代。这种雁行图式的工业化包括三个分图:首先是进口——国内生产——出口;其次,从原始的简单的产品转向复杂的加工产品;最后,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形成一条直线。该理论历史渊源根深蒂固,并延续至今,而这必然与中国推行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相冲突。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本尼迪克特曾在《菊与刀》一书中指出,对强者的敬畏以及对弱者的掌控是日本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点。[3]中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以及美国在日本背后的支撑,使得日本在对中国的态度上摇摆不定,不能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的发展,无法在外交战略中对中国有正确的定位。历史和文化因素共同导致了日本围剿中国战略的天然性和必然性。

就经济发展因素而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对缓速化以及由此而不断扩大的差距,使得日本更加难以接受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国家利益的不断扩大性使得中日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并在特定的时期内传导至政治活动,造成了更加难以恢复的局面,而中日两国普通民众的行为则在此时期进一步发酵,导致日本在经济发展中更加以“零和博弈”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相关外交政策。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中国新时期的外交选择,由于其自身的包容性以及开放性、互利性和互惠性,更加引起了日本的担忧,这使得日本必然会百般阻拦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中亚地区的推行。

因此,从地缘政治、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因素可以得出结论:日本对于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中亚地区的推行必然会百般阻挠。

二、日本在中亚地区挑战推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策略选择

众所周知,中亚地区是连接中国、俄罗斯、西亚和印度洋等地的枢纽,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行,中亚地区也是必经之地。这必然会招致日本为阻止中国推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中亚地区与中国进行博弈。日本推行的中亚政策由来已久,在中亚战略上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对抗性不会改变。

在政治上,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后不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于10月22,带领50位日本企业家访问中亚五国。这标志着日本在中亚战略上与中国的针锋相对,这种既定战略是安倍政府在中亚战略上的固有模式,时至今日,有增无减。2017年11月日本共同社报道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7日分别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日本贸易保险(NEXI)在东京都的美国大使公邸签署了向发展中国家基建投资的合作备忘录。并且直言此举意在抗衡扩大海外投资的中国,欲通过高质量基建投资提升日美的影响力。[4]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在一带一路建设上选择与中国叫板的态度鲜明,立场顽固。

从经济上而言,以2013年为例,2013年中亚五国GDP数值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哈萨克斯坦2206亿美元、乌兹别克斯坦555亿美元、土库曼斯坦375亿美元、塔吉克斯坦85亿美元、吉尔吉斯斯坦67亿美元,而同年中国的数值则为93189亿美元。[2]22在对外贸易方面,2013年中亚五国进出口总和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还不到5%,这说明中亚国家在中国或日本的对外贸易中不占主要地位的原因不是中国或日本不重视同中亚国家间的关系,而是由中亚国家本身的经济体量决定的。因此双边贸易额度的大小并不能作为判定中亚国家同中国或者日本双边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此外,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里,中亚五国在年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这一项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现象,2008年金融风暴后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数据均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09年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由上一年的3.3%跌至1.2%,后因为经济刺激等因素一度上升至7.4%(2011年),然而到了2015年金融风暴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后,其发展速度再次跌到1%,此后一直在低位徘徊,2018年的经济发展预测为2.571%,依旧未恢复到十年前的水平。[5]这表明,尽管中亚国家本身的经济规模不大,但是深受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周边国家的任何经济行为都有很大可能改变其经济发展走向。

从日本的长期对华战略上来看,其态度是鲜明的,立场是一贯的。日本的扼华战略是全方位的,其借自身的岛国优势在第一岛链上大做文章,将人们的目光引致海洋,同时不放弃向亚洲内陆地区渗透。日本在亚洲陆上地区的战略需求不在于优先实现与自己相关的目标;日本在亚洲大陆上的一系列外交行为可以概括为:日本的战略目标就是阻止中国战略目标的落实。如此一来,日本在中亚地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比中国小得多,而目标实现起来也容易的多。

三、中国针对日本在中亚地区挑战“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行为应采取的对策

综上所述,中日间矛盾是一种结构性矛盾,并且中日间国家关系受中美外交关系影响颇深,所以,中国与日本在中亚的外交博弈上仍然以竞争和对抗为主流。

日本虽然是一个岛国,但是它绝不满足于只在海洋国家间产生影响,这一点可以在它的“价值观外交”理论中得到验证。2006年11月30日,麻生太郎在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研讨会上发表了“打造自由与繁荣之弧——扩大日本外交的地平线”的演讲,第一次正式明确地提出“价值观外交”的新概念,即以欧亚大陆边缘新兴民主主义国家为对象,重视“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普遍价值”,不仅如此,麻生还提出在这一弧形地带推行价值观外交,即构建所谓的“自由与繁荣之弧”。在欧亚大陆附近,从东北亚、中亚、到高加索、土耳其,从中东欧到巴尔干各国,成长着新兴民主主义,打造“自由与繁荣之弧”就必须要将这些国家连接成带状。[6]在这一外交理念中明确地将中亚包括在内是因为日本透析到摧毁中国周边稳定的国际关系就可以制约到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当中国面临众多措手不及的不安定因素,国内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安倍内阁价值观外交目的核心之一是以经济方面的援助及对外投资形式等利诱周边国家以期形成一个统一“包围圈”同盟,来对中国进行围堵。[7]日本在中亚地区的投入不足与其对华全包围战略构想之间的矛盾注定了日本在其中亚战略上不存在同中国进行利益交换的余地。因此,所有的中日合作的可能性分析都应当建立在这种对抗性的前提和基础之上。

虽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内,中日之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中走向对立的可能性远大于相互合作,但是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本身的开放和包容而言,之所以这种负面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较大,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惯性的使然。合作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为了实现合作共赢,中国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应对策略。首先,尝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化解中日两国在中亚地区对抗的首要因素。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中方需要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在中亚国家的实践。中国和中亚国家间应该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进一步加深交流。其次,做好和中亚地区已有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的对接工作。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功经验表明,国家的发展既要坚持自身特色又要积极参与已有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国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同中亚地区既有经济合作机制本质上并不矛盾,而且中国活跃的市场和庞大的内需也能确保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绝非中国和中亚国家间合作的首创和孤证,在此之前中国和中亚国家已经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有过良好的合作基础,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些过去的成果运用在将来更进一步的国际合作中去。再次,国之交在于民之交,民众的友好交往以及友好往来是确保两国关系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日之间政治上的不互信并不妨碍中日之间经济上的深入交流。相反,中日之间高度发达的经贸往来向来都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重要保证。所以在考虑日本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影响时,中国方面需要从日本的企业和个人入手寻找积极有利因素。最后,中日两国要想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取得合作,中国方面必须争取到一个“双友好”的合作基础,即在发展同中亚国家间友好往来的外交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找寻日本对华友好企业和个人发展合作。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中亚国家中亚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国家的贸易变迁研究
中亚地区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民国时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使领馆设立原因
White Elephant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
中国与中亚关系的里程碑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