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2018-01-28赵飞,卢蓉
赵 飞,卢 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伴随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特别是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也应运而生,开始逐步走入和影响人们的生活,尤其是手机等移动终端传播的“微媒介”,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并时刻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世界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使不同社会形态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2]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年龄结构显示,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8.2%、24.7%。职业结构显示,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3]可见,互联网正在快速发展,“微视频、微小说、微电影、微信、微博、微动漫”等各种“微媒介”已经全面渗入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信息沟通步入“微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包括QQ、飞信、微视频等,不仅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同时对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新要求、新使命、新任务。
2018年6月,历时一个月,课题组在云南某高校开展了“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旨在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现状,通过对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的调查分析研究,剖析“微时代”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积极探索在“微时代”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和路径,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参考和建议。课题组经过多次修订最终编制了“‘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课题主要调查对象是云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调查的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此次调查先后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50份,有效问卷65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和访谈采取了微信、QQ、E-mail等新媒介途径和面对面传统访谈相结合方式。
一、“微时代”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工程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为现阶段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无限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很多未知的难题。高校辅导员要牢牢把握“微时代”的发展机遇,积极转变思路,着力推进“微时代”与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
问及“上网对你学习的影响”,42.62%的学生认为“有时候利于学习”,33.69%的学生认为“占用了我较多时间,不利于学习”,12.15%的学生认为“影响少或无”,9.54%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2%的学生认为“使我的学习退步”。
问及“你认为目前微媒体带来的主要问题有哪些”,78%的学生认为“信息繁杂,难以判断其真实性”,68.46%的学生认为“占用过多闲暇时间,其他方面的兴趣得不到发展”,59.08%的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更缺乏交流”,35.23%的学生认为“影响到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调查数据表明,“微时代”是一把双刃剑,充斥着各种信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客观分析“微时代”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对于辅导员开展好“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一)“微时代”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微时代”改变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性
任何空间和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能够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和交流信息,能够即时进行资料分享交流沟通。传统面对面的交流灌输模式极大地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微时代”信息具有即时传播的特点,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问及“你阅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58.62%的学生选择“手机阅读”,26.31%的学生选择“实物书刊”,9.23%的学生选择“电脑上网”,“其他”占5.85%。
问及“你经常使用的微媒体主要有哪些”,92.62%的学生选择微信、QQ等聊天软件,36.62%的学生选择微博类(新浪、腾讯等),20.46%的学生选择抖音、快手等,14.62%的学生选择综合类社区(百度贴吧、陌陌等),“其他”占11.85%。
问及“你使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客户端的频率”,有87.85%的学生回答“经常,几乎每天”,11.38%的学生回答“偶尔,仅需要时”,0.77%的学生回答“从不”。
在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调查中,大学生通过手机阅读以58.62%的绝对比例优势占据首位,实物的书刊阅读占26.31%,这充分表明了现阶段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你经常使用的微媒体主要有哪些”的调查数据显示,92.62%的被调查者使用“微信、QQ等聊天软件”。对“你使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客户端的频率”的调查数据表明,87.85%的被调查者选择“经常,几乎每天”,可见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大学生通过“微时代”的各种“微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同时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和借助“微时代”的各种“微媒介”来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内心世界,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对学生“你通常手机上网的时间在什么时候”进行调查,74.31%的学生“有闲工夫就上,忙就不上,没有固定时间”,13.54%的学生“一直挂着”,9.38%的学生“每天睡觉前上”,2.77%的学生“上课时上”。
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微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范围正在不断拓宽,育人管理的路径和渠道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话语载体以及信息传播的方式途径正在被改变,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限于固定的时间地点,随时随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已变为可能,这为辅导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
2.“微时代”丰富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微时代”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联系、交流和沟通方式,带来的是一种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媒体信息传播的新格局,也让我们每个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人,被包围着、裹挟着、影响着,正在改变着人们原有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心态。
对学生“你使用微博、微信等微空间途径主要用来获取信息集中在哪些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日常生活”占42.77%,“好友动态”占22%,“娱乐头条”占16.46%,“时事政治”占8.31%,“其他”占7.54%,“教育科研”占2.92%。
对学生“你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数据显示,48.77%的学生为了“与家人、朋友交流联系”,18%的学生为了“打发闲暇时间”,12.31%的学生为了“关注时事和社会动态”,4.77%的学生选择“其他”,4.62%的学生为了“关注好友动态”,6%的学生认为“年轻人都玩这个”。
课题组在“你使用微博、微信等微空间途径主要用来获取信息集中在哪些方面”的调查中,有42.77%的学生选择“日常生活”。在对“你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48.77%的学生选择“与家人朋友交流联系”。可见,“微时代”已经直接和深入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和价值观,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突出和最为明显。一方面使高校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课本内容说教,工作范围逐步扩大和增加;另一方面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传统的课堂说教成为了现实。“微时代”大环境中,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共享性让大学生可以快速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自主性学习,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作为辅导员,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通过微信、微博等“微媒介”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沟通,发挥“微时代”的“微媒介”的育人作用和优势,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微时代”拓展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来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奥妙的领域之一。”“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不可忽视。
对学生“你的课余时间通常做什么”的调查数据显示,64.77%的学生是“上网娱乐”,54.92%的学生是“看书、做作业”,37.54%的学生是“参加学生工作或社团活动”,36.92%的学生是“逛街、旅游”,31.69%的学生是“运动”,20.31%的学生是“打工或者兼职”,另有19.85%的学生是“睡觉,无所事事”。
因此,辅导员在“微时代”要充分提高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性,充分利用好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资源和信息整合平台,及时发布各种信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现线上与线下互动接轨,充分了解大学生真实状态和思想动态、所需所求,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二)“微时代”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开放大众性动摇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
“可控性强是传统思政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实现可控性的方法主要是感化教育、典型的建立以及课堂教学”。[4]“微时代”的到来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具有大众性特点的微时代信息传播使信息传播的内容纷繁复杂,这使得传统教育模式因为学校及老师授予的特定教育满足不了学生们的活跃思维而渐渐被削弱。 对学生“上网对你学习的影响有哪些”的调查数据显示,42.62%的学生认为“有时候利于学习”,33.69%的学生认为“占用了我较多时间,不利于学习”,12.15%的学生认为“影响少或无”,9.54%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2%的学生认为“使我的学习退步”。这表示“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带来的传播信息的便利快捷,使学生容易养成遇到问题不主动思考而是直接网上搜索答案的习惯,使得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了。
处在“微时代”中的任何主体,使用微博、微信,制作微电影等都很方便,平台具有虚拟性,每个人都能够在平台中任意地改变自己的真实信息,在这里人和人之间不会有差距。“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大众性与开放性,使教育主体已经无法全面掌控大学生。由于微信、微博等平台获得信息的数量和速度都优于传统教学,所以降低了它的可控性。在信息时代,多种多样的信息都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大增加。正如对“如果没有了微博、微信等微空间平台,对你的生活有何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24.15%的学生认为如果没有了微博、微信等微空间平台,“影响很大,会觉得无所适从”。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微博、微信等微空间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2.“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盲目自发性弱化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关人”作用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大学生思想和行动上,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5]众所周知,“微时代”信息量的持续增长,信息传播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尤其是隐藏在信息中的思维、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纷繁复杂,无疑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指数,是辅导员工作的重大阻碍。
对学生“对于微空间传递的一些信息,你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59.69%的学生“会仔细鉴别”,37.85%的学生认为“可信度不高,毕竟只是网络上的”,2.46%的学生认为“真实度较高”。
可见微空间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辅导员并不能时刻照顾关注到每个学生,掌控和引导的难度很大。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要起“信息把关”的作用,主动积极地扮演好社会新思想传播者的角色,阻止错误思想的蔓延,担负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把关人”的重任。
3.“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复杂性增加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对学生“你有过上课时间上网的经历吗”的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有时有”的学生占41.08%,回答“经常有”的占29.08%,回答“偶尔有”的占26.92%,回答“没有”的占2.92%。
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社交平台的便捷性特征,特别受当今大学生的青睐。调查显示,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已经逐渐成为“低头族”,沉溺于手机上网刷屏,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当代大学生与周围同学、老师乃至家长缺乏沟通交流,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沉溺虚假网络不能自拔。“微时代”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自发性可以使每个人以虚拟身份获得更多的即时信息,一方面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和传播身份虚拟化造成信息繁杂,很难受到有效监管和约束,严重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实效,进而使得辅导员无法做到及时掌握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二、“微时代”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路径
(一)借助“微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对学生“你每天手机上网时间大概是多少”的调查结果显示,39.23%的学生在“3-5小时”,29.08%的学生在“5小时以上”,27.08%的时间在“1-3小时”,4.62%的学生在“1小时以内”。
调查显示,有68%以上的学生每天要花掉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手机上,27.08%的学生要花至少1到3个小时。可以看出,在“微时代”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也预示着移动终端已经在逐步成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要求辅导员要善于依托以移动终端为主的传媒平台,加强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网络“微媒介”互动,开展符合大学生特征的交流互动方式,充分利用“微时代”的各种“微媒介”,积极开拓和拓展“微载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加强以“微视频”为主的文化传播形式,创造性地改进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形成“微认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对学生“你觉得在网上,自己的行为是否自由”的调查结果显示,79.69%的学生认为“网上行为更自由”,20.31%的学生认为“网上行为更不自由”。
对学生“你认为微空间的防范和监管力度怎么样”的调查结果显示,77.08%的学生认为“力度不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12%的学生认为“力度过大,影响了人们发表自由言论”,10.92%的学生认为“力度正合适”。
《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在“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根本的就是要形成“微认知”,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微时代”特征、具备育人本领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因此,在传统高校辅导员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面临着逐渐弱化的现实状况下,辅导员如何在“微时代”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微时代”育人新观念,加强“微时代”基本知识的学习,努力掌握“微时代”的各种“微媒介”交流沟通功能,不断提升辅导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专业素养,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动占领“微时代”“微媒体”阵地,提升运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搭建“微平台”,主动树立“微权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导权”地位,加强“微时代”各种“微媒介”的监管力度,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积极有效拓展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路径,提高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提高“微时代”视域下辅导员的育人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微引导”,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主要代表的“微时代”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阵地和新战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7]在“微时代”大背景下,呈现出“信息内容海量化、信息构成碎片化、信息传播裂变化和信息空间扁平化”[8]的特征。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微时代”的主力军,呈现出“手机依赖常态化、网络消费非理性化、社交方式虚拟化和思维方式从众化”[8]特点,同时大学生作为“微时代”各种“微媒介”的主要使用群体和主体,在网络“微时代”拥有更多的话语空间,特别是“微时代”信息纷繁复杂、参差不齐,用户身份模糊,因而辅导员育人的形势非常严峻。这就要求辅导员主动与“微时代”特征相结合,着力加强对学生“微媒体”舆情的监督和引导,提高大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媒体批判意识,正确使用和运用“微媒介”,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借助“微媒体”发挥“传帮带”作用,注重“微引导”,开展“微活动”,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搭建“微平台”传播校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服务建设,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营造洁净的微媒体氛围和环境,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活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微时代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做新时代的好教师,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这是新时代辅导员在“微时代”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标。积极探索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需要我们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好“微时代”的“微媒介”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