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作经典的生成*
——以王义国译《培根随笔集》为例

2018-01-28王丹红

台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译作培根译本

王丹红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一、引 言

经典,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在文学领域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著作具有权威性的”,权威是“①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②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1]。可见,经典必然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崇高的地位。经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流传于后世的传世之作;另一类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崇高地位的作品,如在共时性层面上广受认可的就可以称为时代经典。培根的《随笔集》毫无疑问属于前者。该书自1597年问世以来流传至今,是公认的、无可置疑的经典。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力求译出相对令人满意的“经典性”译本,也是翻译界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

近百年来,在我国,培根的这本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随笔集》历经一译再译。单就全译本而言,比较经典的有水天同译本(1950)——这也是我国的第一个全译本,何新译本(1983)和曹明伦译本(1997)。进入21世纪后,主要有王义国的《世事箴言:培根论说文集》(2000)、高健的《培根论说文集》(2001)和张毅的《培根论人生》(2002),其中又以王义国的译本为代表。该译本为多家出版社重印,一版再版,获得多方认可,2017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时候,在封面上热情洋溢地标注了,“著名英美文学翻译家王义国先生权威翻译”[2]。既是权威,便可称作经典,当下,称为时代经典或许更加确切一些。那么,王译本是如何成为新时期《培根随笔集》的经典性译本的呢?

二、文学经典形成的相关理论

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即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是指“文学作品被广大社会群体认同、承认具有经典性的社会化过程”[3]。对于这一过程,主要有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理论观点。本质主义经典化理论认为,经典形成的条件来自于作品内部,即作品本身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审美选择总是经典构成的每一世俗方面的指导准则”,“只有美的力量才能透入经典,而这力量又主要是一种混合力: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4]。建构主义经典化理论则认为,经典是后天建构的,并不取决于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取决于外部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其代表人物佛克马和蚁布思将文学经典看作是不变的文本和不断变化的评论之间的结合,重视文本的可得性和认知动机在经典构成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经典一方和迎合了这些需要的非经典性文本一方之间的鸿沟从长远来看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经典的变革和调整,以达到把那些讨论相关主题的文本包容到新的经典中去的目的”[5]。勒费弗尔认为,外在的主流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等对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有着巨大的作用[6]。在托托西的经典累积形成模式里,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不是一两个突出的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包括文本、文本的阅读、读者、文学史、批评、出版手段、政治等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7]。托托西特别注重读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尽管他也提到了文本和其他因素之间的美学联系,但本质上他的理论还是建构主义经典化理论。

我国学者如黄曼君、童庆炳等认为经典的形成既与作品本身相关,也有后天建构的成分。经典是实在本体和关系本体的结合体,说它是实在本体,是因其内部具有崇高特性;说它是关系本体,是因为它有一个被确认的过程[8]。童庆炳探讨了经典建构的六大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归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读者三大类[9]。的确,坚持本质主义经典化理论或建构主义经典化理论的任何一端,都有失偏颇。文学作品要经典化,离不开作品在题材、内涵、审美等方面的可得性。作品具备了这种可得性,若与特定时期的诗学、意识形态等不相符合,也得不到主流文化圈和读者的认可,自然不可能成为经典了。反之亦然。

翻译文学经典的构成本质上与文学经典的构成无异,既有作品的审美价值、人文内涵等内部条件的作用,又有意识形态、出版、推荐、评论、阅读等外部条件的作用。王译《培根随笔集》作为经典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三、王译《培根随笔集》经典化的内因

同一作品的多个译本,哪些能成为经典,首先取决于译作是否具有优于其他译作的内在特性,这种特性既与原文的意蕴和风格息息相关,也与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密切相连。王译本的出众主要体现在经典新译过程中,译者在原作的经典性与读者的现代性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译者力求忠实再现原作作为传统经典的要素,包括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语言风格,却采用了现代的阐释方式,包括语言形式以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发展等,对译本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拿捏得当。

(一)经典品性的再现。培根的这本《随笔集》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可以说是涵盖了人们所能想到的一切知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学、哲学、神话、宗教、伦理、天文、地理、民俗。在我国,起码从百年前的“五四”时期开始,培根的大名就已经如雷贯耳。直到现在,他的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依然为读者所津津乐道。培根还是一位公认的风格大师。本书的风格更是独树一帜。书的副标题是《在世俗上和道德上的忠告》,全书共58篇,都是论说性的随笔,干净准确,用词精炼,还不时地闪耀着诗情,“诗人雪莱在谈到培根的随笔《谈死》(按:亦即《论死亡》)时,禁不住赞叹道:‘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诗之辩护》)”[10]。

在笔者与王教授的一次访谈中,王教授说:“我的翻译原则或者指导思想,就是严格忠实于原文,用明白晓畅的中文把原意展现出来。原文中的一切,都应该在译文中有所表现,决不把自己的东西,善意地强加给原文,既不缺斤短两,也不添油加醋。”他说他潜意识里一直遵循着的这一翻译原则与他多年练琴的习惯有关,翻译就像拉小提琴,也涉及“音准”的问题,音准了,陶醉于其中,反复练习,风格也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了。

可以说,在他的翻译思想中,形式与内容本就是一体的,一如原作。读他的译本,常能感受到他在表达上的恰如其分与恰到好处。下面便是一例。

原文:It is a pleasure,to stand upon the shore,and to see ships tossed upon the sea;a pleasure to stand in the window of a castle,and to see a battle,and the adventures thereof below;but no pleasure is comparable to the standing upon the vantage ground of truth…

王译:站在岸上看船只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城堡的窗口看下面的战斗以及其中的冒险也是一件乐事,但无与伦比的乐事,则是站在真理的有利地位上……

这一段文字很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字干净利落,字字珠玑,用了隐喻、反复、平行结构等修辞手段,读来朗朗上口,气势如虹,还兼具诗的韵律美。译文以简洁凝练的文字忠实传递了原文的思想内容,保留了原文的修辞形式,而且,文笔毫不逊色,颇有原作之风。试比较同一时期高健和张毅的译文:

高译:独立海边而遥望浪里船舶之颠簸,一乐也;登临堡中高轩而俯视其下之杀伐,一乐也;然而,若论乐趣,似终不如据真理之巅峰……

张译:站在岸上静观船舶颠簸于海上是一件快事,站在城堡上的窗前俯视下面的厮杀和险恶也是一件快事,但站在真理的颠峰上……那才是无与伦比的快事。

高译采用偏古汉语的语言形式,保留了原文古朴的韵味,但译文为照顾前后分句在句式上的齐整,去除了第二个乐趣的一个主要来源“adventures thereof”——即战争中的冒险,而且在这个排比句的最后一个分句用了一个“似”字,大大削弱了译文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气势。张译将“adventures”译成“险恶”,在语气上让人觉得丝毫没有乐在其中的感觉;句末对语序做了调整,也有拉低原作气势之嫌。王译的“冒险”生动地再现了作者诙谐的腔调,句式的再现将原句强调的意味体现得淋漓尽致。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王译本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这使得译本在内容上和风格上更加接近原作,换言之,就是具备了读者期待的与原作相当的审美品格,这种品格使它得以在同一时期的多个译本中脱颖而出。

(二)阐释的时代特征。文学翻译是一个理解和阐释的活动,具有历史性。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时代所接受的译本,在后来的时代通常难于接受”[11]。在王义国的翻译思想中,翻译,尤其是经典的翻译,如同学术领域的研究一样,也有一个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在谈到《培根随笔集》的翻译时,他说他是在得益于前辈学者的学术成就的条件下,为读者朋友奉献出一个尽可能完美的译本。在该书的《中译本序》中,他自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提到了一批前人的翻译或研究成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这其中包括他对全书的理解、理解该书的依据、以及在翻译过程中,为帮助读者理解所做的努力:“培根的语言,不乏晦涩难解之处,所以我在翻译此书时,除了将帕特里克选本中已有的释义作为注释译出外,也针对个别费解的句子,在注释中加上了我个人的理解,提供给读者参考”[2]中译本序。他在翻译过程中的种种深切感受,也在数量可观的脚注中展现了出来,以期裨益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再看译者阐释的方式。培根生活的年代,当时的英语与现在有很大的出入,这就好比中国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有些译者如水天同、曹明伦、高健等,采用的语言形式介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而王译本用的是时下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甚至启用了流行语。如在“论善与性善”一文中,作者提到了神学三德,即信、望、爱。其中“charity”一词对应的是其中的爱,水天同译为“仁爱”,曹明伦译为“博爱”,语义忠实,也符合他们译本的文风。何新译为“善良的品格”,很明显在语义上作了拓展。高健译为“慈悲怜悯”,张毅译为“爱”,而王译别出心裁,译作“有爱”,用了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个表达,译出了该词在原文中的内涵,读来非常亲切。

由此可见,王译的阐释对之前的版本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且,译者在帮助读者理解方面、在语言表述方面所做的诸多努力,也为更多读者走近这部传统经典提供了可能。对于“全民阅读”时代的大众读者来说,译作的可得性就提高了。

四、王译《培根随笔集》经典化的外因

译作本身具备了崇高的审美品格,但要成为经典,后期还需要一个确认的过程。王译《培根随笔集》因其在题材、审美以及语言表述等方面与当代读者需求相契合,得到了来自出版社、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多方认可。

(一)出版社的青睐。截至目前,王译《培根随笔集》已由十家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以《世事箴言:培根论说文集》为名,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首度出版。2006年更名为《培根论人生》,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1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再度更名为《培根随笔集》,此后一直沿用此名,陆续由商务印书馆(2015)、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南海出版公司(2017)出版。出版本身就是出版社对作品的认可,有些版本还在封面位置对作品予以肯定。比如,中央编译出版社称其为“名家名译”、商务印书馆称其为“大家名译”、中国画报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等分别冠之以“权威珍藏版”、“权威完整修订版”、“权威翻译”等,可谓风靡一时。

(二)专家学者的推荐。在王译本逐渐为读者熟知的近20年时间里,201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版本和2015年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对王译本后期的广泛传播与接受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版本都是继这两个版本之后出版的。这两者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主要归功于专家学者的推荐。201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了《中央编译文库·世界文学名著》,由郑克鲁先生主编,编辑委员会由30名国内知名学者组成,收入各语种世界文学名著100种,王译成功入选。2015年商务印书馆出的版本,可以称作“导读本”,尤其适合青少年阅读。出版社将其定位在“无障碍读本”,由全民阅读发起人朱永新作序推荐。自此,该译本就和青少年阅读、全民阅读联系在了一起。后来的译本大都沿用这一定位。近年来,该译本逐渐成为教育部语文新课标阅读推荐的版本,如河南文艺出版社的版本书封上就写有:“教育部语文新课标必读推荐丛书!”

(三)读者的接受。比起出版社的出版和专家学者的推荐,普通读者的自发推崇是一种更为持久的经典化方式。从该书为多家出版社重印的情况来看,该书的读者数量不在少数,也暗示了该书在读者中的强大魅力。如豆瓣网上,有读者写道“翻译的很有味道”①、“这个版本最好”②,又如当当网上,有买家写道:“很经典的译本,很适合小朋友”③、“译笔没问题,很简洁”④。并且,无论是豆瓣网还是当当网,都多处提到王译本是老师推荐的版本,孩子很喜欢。可见,该译本已逐步成为学校语文教育的辅助读本,而且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在这一过程中,出版社的出版使读者有机会接触到该译本,专家学者的推荐激发读者的阅读愿望,而读者的自发推崇反过来又促进了出版社的出版,三者形成了良性循环,为该译本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基础。王译《培根随笔集》就是这样逐步确立起权威地位,最后成为新时期的新经典的。

五、结 语

王译《培根随笔集》之所以能成为时代经典,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条件的作用。但明显,译本的内在品格是第一位的。若不具备这一点,译本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就无从谈起。而内在品格的塑造,主要通过翻译。因此,可以说,在经典化的过程中,翻译起了关键作用。

对于经典重译,尤其是对于《培根随笔集》这样历经时间洗礼的传统名作,译者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原作与读者好比是天平的两端,原作指向传统,读者指向现代,翻译该让译作靠近原作呢,还是将译作拉向读者?该译本的译者力求忠实再现原作的风格,同时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阐释这一作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赋予译本现代性。这使译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了很好的平衡,既还原了原作的经典要素,又满足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期待。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译本才能得到广泛认可,确立起它的权威地位,毕竟主流文化圈植根于这个时代,时代的需求就是他们的需求,也是他们对译作进行评判的最终依据。时代在发展,读者的阅读品味也在变化,但译者对经典的追求不会变,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也是摆在经典重译面前一个永恒的话题。王译《培根随笔集》的做法值得借鉴。处理好了这一问题,译作也就具备了经典化的必备条件。

①来自豆瓣网用户评论,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106848,2016-08-05/2018-07-25。

②来自豆瓣网用户评论,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106848,2017-03-28/2018-07-25。

③来自当当网买家评论,http://product.m.dangdang.com/23716097,2016-04-17/2018-07-25。

④来自当当网买家评论,http://product.m.dangdang.com/23918046,2014-08-11/2018-07-25。

猜你喜欢

译作培根译本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
百货们的囧事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