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音乐活动中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

2018-01-28李妍君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律动歌唱情感

李妍君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社会领域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幼儿的社会性具体表现为自我的发展、交往行为、亲社会行为和生活适应四个方面。[1]而其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帮助、谦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2]亲社会行为属于认识、情感、行为中的行为因素,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一步,对幼儿个体个性健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活动作为一种幼儿感兴趣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影响和作用,且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往往是渗透在其他领域之中的,印证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的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互相渗透、互相交织,每一个活动都是整合各领域知识的结果。[3]且音乐作为幼儿天生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他们高兴时手舞足蹈哼哼唱唱载歌载舞,这是出于幼儿的本能。在幼儿园,教师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活动氛围,在这样欢快的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引导是具有情感基础且十分有效的。同时,学前教育阶段是个体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他们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因此教师要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去吸引他们,以游戏的方式去引导他们。

一、歌唱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歌唱是最能培养孩子社会情感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的方式和途径,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只有对幼儿动之以情,先产生对某个亲社会行为的情感情绪因子,才能在情感的基础上表现出相应的亲社会性行为。[4]

在歌唱过程中,教师应选择一些能够被幼儿所理解的、能够引起孩子共鸣的、旋律优美的歌曲,有意识地介绍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例如,幼儿知道中秋节,喜欢在中秋节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亮,因此教师选择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既适合幼儿歌唱,又具有情感教育意义。幼儿在喜欢中秋节的情感基础之上,学习和感受音乐内容,爷爷在我小的时候为我打月饼,表现了爷爷对我的关心,而我长大后为爷爷唱歌谣,表达了我对爷爷的关心,歌唱的内容能够使幼儿初步理解亲社会行为,在音乐活动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制定的规则能够进一步引导幼儿表现亲社会行为。让孩子们在学唱歌曲的同时体会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再与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联系,帮助幼儿逐步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帮助幼儿逐步学会理解和满足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帮助幼儿初步形成他们所能理解的诚实、勇敢、勤劳、正直、热情、坚韧等的积极情感。

幼儿需要在歌曲演绎当中学会合作,具体体现在:其一,在歌唱时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在他人声音较大时减弱自己的声音,在他人声音较小时增大自己的声音,这一部分也体现了幼儿之间的谦让;其二,在歌唱时能够协调分配歌唱的内容;其三,能够听懂老师制定的演唱规则,配合一些动作进行歌唱。当歌唱内容和角色分配出现争执时,老师需要有意地引导幼儿发现每个角色和每一部分歌唱内容的亮点,采用轮流唱、交换唱的策略开展音乐活动,可以在音乐活动中开展短小的谈话活动,利用榜样示范、移情训练等方法让幼儿作出谦让的行为,并利用表扬和奖励及时地强化,使幼儿获得积极的反馈而巩固。帮助行为也会在歌唱当中出现,现实中幼儿的音乐素养有高有低,对一些歌曲学习有快有慢,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幼儿互帮互助,采取“帮帮唱”的形式,让学得快的幼儿教学得慢的幼儿。当然,幼儿可以将在歌曲中感受到的愉快、积极、悲伤、高亢、激动等各种情绪情感与他人进行分享,在歌曲中可以进行无尽的想象,想象自己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想象自己在海边感受迎面吹来的海风,想象大森林里老虎和狮子在决斗……无穷无尽的想象是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写照,也可能是来自对未来世界的畅想。幼儿与他人分享这些奇思妙想,幼儿的社交圈会跳出布朗芬布伦纳设定的界限,是音乐让幼儿的分享精彩纷呈。可以看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帮助、合作、谦让、分享等在歌唱活动中得到了浸润和滋养。

二、律动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伴奏下以协调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达尔克罗兹曾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5]可以看出,律动与幼儿的情感密不可分,在情感的基础之上,再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引导将更为有效。幼儿律动是基本动作拍、跺、转、扭、跳、弯等的组合,强调幼儿律动的游戏性、趣味性和时代感,为了丰富律动的形式,有时将律动延伸到了表演,也有一些示范动作的组合。韵律活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使幼儿学会倾听以达到合作的效果。

在律动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几点:第一,在选材方面应该选择旋律感强、节奏清晰简单、重复较多的律动或律动片段。旋律感强的律动能够先将幼儿带入一个积极饱满的情感状态之中,良好的情绪将幼儿推向一个接纳的状态,因而更好地去表现亲社会行为。奥尔夫音乐、妙事多音乐里面的音乐律动包含有民族的、生活的、自然的元素,是理想的素材选取资源库。第二,教师需要设计层次丰富的律动,在律动中创设亲社会行为情境,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情境中得到练习。例如,奥尔夫律动“yi bo yi tai tai ye(拍手) / yi bo yi tai tai ye(转动手腕) / yi bo yi tai tai(向上向左挥动手臂并转动手腕) / yi bo yi ji ga ji(向上向右挥动手臂并转动手腕)/ yi bo yi ji ga ji ga ye(拍手)”。在这个律动当中可以让幼儿练习的亲社会行为有很多:热情帮助他人,认真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说话,合作将律动表演得整齐,分享交流对律动的体验,安慰鼓励跟不上律动的幼儿,关心是否将律动表现得优美,等等。具体来说,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先将律动放给幼儿听,这里涉及师幼分享,教师将如何去分享的经验传递给幼儿,幼儿进行相应的回应和模仿。在活动的展开部分,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在你帮我来我帮你中熟悉律动,在将律动表演出来时,这里涉及了谦让,律动环节如何选择,交给幼儿自己去协商。在活动结束时,有一个幼幼的分享,而倾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将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

在律动活动中,对于幼儿来说一方面要协调自己的动作使律动整齐动听,以达到合作的效果;另一方面,幼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和情绪,幼儿在活动中不乱发脾气、不动手打人、出现了问题尝试交流讨论解决,这些是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需要幼儿按照教师制定的规则进行活动。可见律动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剂良药。

三、乐器演奏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这里的乐器指的是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一种以打、摇动、摩擦、刮等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族群,包括小鼓、大鼓、沙槌、响板、响棒、牛铃、吊钹、沙球、齿轮剐响器、木鱼、三角铁、南梆子等。这些乐器操作简单,同时也可以模拟自然界中的声音,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声音既不陌生,同时也富有乐趣。[6]幼儿天性活泼好动,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是孩子们所喜欢并容易接受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在打击乐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频发。例如,对于打击乐器选择,幼儿要学习互谦互让才能让活动顺利开展,让幼儿明白你争我抢的后果是所有小朋友都失去玩乐器的机会;幼儿之间可以分享自己打击乐器的经验,学着去帮助其他幼儿打击乐器;幼儿必须要合作演绎出来的乐曲才能更加的协调动听;而分发、回收、整理乐器的环节,需要幼儿关心班级的物品摆放使之整洁有序,也需要幼儿有服务精神,幼儿主动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收拾乐器并摆放整齐,这里涉及的关心班集体和服务精神也是亲社会行为的一部分。

在打击乐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教师需要关注以下策略:第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打击乐器。不管是从幼儿认知打击乐器多样性的角度,还是从打击乐器声音的多样性来看,提供丰富多样的打击乐器都是必要的做法。但这里,从打击乐活动与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的联系来看,只有提供丰富多样的打击乐器才能产生谦让、分享、服务等亲社会行为。具体理解为教师应该人为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幼儿去解决,例如如果只有一种乐器,那幼儿就无从选择;当乐器种类较多,每个幼儿想要选择的乐器又不同,当某种乐器只剩下一个时,是谦让和分享行为发生的时机,这时教师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相应的亲社会行为引导。第二,在进行打击乐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演奏与歌舞、游戏等活动进行融合。这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活动组织和设计,可以让幼儿的演奏活动更加有趣,同时也可以更加随意多变地进行调整,幼儿之间的互助能力、合作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和发展。例如,打击乐活动《泼水歌》,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傣族的泼水节快到了,傣族的小朋友们非常热情好客,邀请全班小朋友都去参加泼水节的游戏情境。因为小朋友想去参加泼水节,但还不知道泼水的动作是怎样的,于是幼儿带着极大的兴趣先进行泼水的基本动作练习以及需要两个幼儿进行合作的动作练习。通过动作熟悉歌曲的节奏之后,活动的高潮是全体幼儿进行打击乐的表演。从简单的合奏,再到下次活动的轮奏,让幼儿在丰富多变的音乐活动中提升自己亲社会行为的经验。

四、音乐游戏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儿童在游戏中能够直接感受到愉悦。歌唱、律动及打击乐是音乐活动的内容,游戏是音乐活动的形式,不管开展什么内容的音乐活动,都需要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而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幼儿在自由愉快的游戏中不仅能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7]音乐游戏通过给幼儿分配不同的角色,表演不同的情节,选择一些简单的节奏、动作来表现,帮助幼儿逐步学会遵守与他人一起参加的与具体活动有关的社会性规则,并逐步学会理解这些规则对自己和其他人的重要意义,逐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8]音乐游戏和音乐活动的区别在于音乐游戏更注重趣味性,比音乐活动简短精炼。

音乐游戏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为在音乐游戏里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包括行为规则和程序规则。如果幼儿想要顺利地玩好音乐游戏,就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而音乐游戏是一种集体游戏,这样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就产生了。如果幼儿之间能协商合作好,那么游戏进行得就顺利、愉快,否则游戏就进行不下去。通过音乐游戏,幼儿可以在课堂中与伙伴们一起体验游戏的快乐。例如在音乐游戏《小老鼠上灯台》中,游戏规则可以由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得出,制定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可以使游戏更加有趣,同时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商量合作,哪些人当猫,哪些人当老鼠,老鼠怎样才能躲过猫的捕食,这里不仅涉及了幼儿之间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幼儿关心猫集体、鼠集体的亲社会行为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关于教师责任和作用的思考

(一)教育目标

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集体的音乐活动可能达成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目标有:(1)幼儿能够逐步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逐步学会理解和满足他人的情感和需要。[9](2)当出现问题时,幼儿能够通过交流沟通尝试解决问题。(3)音乐活动中包含的有关社会性规则,幼儿逐步学会理解这些规则对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重要意义。(4)幼儿能够逐步学会与他人平等、友好、公平地竞争,学会正确对待竞争的胜利和失利。(5)幼儿能够逐步学会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怎样去处理这些信息,并能够包容和理解各种不同的意见。(6)帮助儿童初步形成对我国和世界优秀音乐遗产的积极情感。[9](7)帮助幼儿初步形成他们所能理解的诚实、勇敢、勤劳、正直、热情、坚韧等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积极情感。(8)帮助儿童初步形成帮助、谦让、合作、分享、安慰、关心、倾听等亲社会行为。

(二)教育途径

本文所探讨的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情感—行动—认识”的途径来实现的。“认识”在学前儿童音乐和社会领域的教育过程中,一般仅作为辅助途径。主要是在情动感染之后的行为产生,“情”和“行”是最为主要的教育途径。在进行某次音乐活动时,首先选择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先激起幼儿对某种积极情感的体验,在对某项活动感兴趣之后,让幼儿在教师设置亲社会行为的各种情境中进行各种移情训练,最终以积极的情感带动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三)活动实施方式与方法

活动的实施和方法是落实教育目标的关键,活动实施的方式主要有:(1)创设有关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情境,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坚持一个问题一个情境,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习得。(2)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多通道、多感官参与活动。在丰富的活动环境中幼儿个体、幼儿之间将有更多火花。(3)注重幼儿自我的表达、交流、体验、探索,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自己动手、自己操作、自己评价、自己调整的机会。(4) 坚持通过每日足量的反复练习使幼儿形成对社会基本规则的遵守,并形成相应的习惯。

从方法来说,一方面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频率,提供正确的交往模式。幼儿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为了能够做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教师应完善自己的亲社会行为的运用和处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当中,多关心幼儿,为幼儿提供帮助,与幼儿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并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幼儿分享自己的见闻,关心社会和国家,认真倾听幼儿讲话,安慰伤心或受伤的幼儿,等等。当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幼儿也会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加快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也为幼儿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将亲社会行为的练习和讨论结合起来。教师应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想办法改正,如果只是行为练习而没有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总结,那幼儿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经验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行为练习和经验总结交替进行是提升幼儿亲社会经验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白洁琼. 合作性棋类游戏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3]李季湄, 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4]马瑞. 浅议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J].大舞台,2011(02):158-159.

[5]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孙莹. 浅析音乐教育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A]. 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C].2012:7.

[7]王秀萍, 吕耀坚.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8]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9]许卓娅. 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J]. 学前教育研究, 1994(5):11-14.

猜你喜欢

律动歌唱情感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情感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