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谷方言中的特殊疑问句式“X吗不X”

2018-01-28王思逸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气主语普通话

王思逸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甘谷县是甘肃省天水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部,天水西北部,渭河流域。甘肃省方言分属两大不同官话区——兰银官话区、中原官话区。甘谷方言指的是长期生活在甘谷县的居民所说的话,属于中原官话,中原官话是甘肃省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方言,中原官话区又分为陇中片、秦陇片、关中片。甘谷方言属于秦陇片中的陇西小片,陇西小片包括甘谷、武山、陇西、漳县四县。因此甘谷县虽属天水市,但是方言上依然有差异。本文主要讨论甘谷方言中的特殊疑问句式“X吗不X”。

疑问句属于句类,指用疑问语气的句子,句类和句型不同,语气是决定句类的主要因素,主要是表示询问的。语调、句末语气词、语气副词以及疑问代词是表达疑问的手段。[1]419-421与普通话中疑问句式“X不X”不同,在甘肃甘谷方言中,“X吗不X”中还包含着疑问词“吗”,“X”既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还可是动词短语,同样形容词也能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为方便行文,以下记为“V单/V双”、“A单/A双”)

一、“VP吗不VP”

“VP吗不VP”是甘谷方言中表示疑问的一种特殊句式。例如:

(1)你走吗不走?

(2)你要吗不要?

(3)你害怕吗不害怕?

(4)你喜欢吗不喜欢?

(5)这件事情这么重要的,万一出了什么意外,你自己担得起吗担不起?

(6)事情这么着急的,你这里什么情况,还走得起吗走不起?

通过上述所举例句,可以看出甘谷方言中的疑问句在形式上与普通话疑问句中的正反问“V不V”较为接近。疑问句一般分为四种类型,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而不同类型的疑问句中疑问点的分布以及他们的形式标志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判定甘谷方言中的“V吗不V”属于疑问句类型中的具体哪一类。正反问是用肯定和否定并列的形式来完成一个句子结构,其回答方式是通过就某个并列项来回答,而且正反问中的疑问点是并列项。“VP吗不VP”在形式上看似与正反问相似,句中也有肯定和否定并列存在,但甘谷方言中包含疑问语气词“吗”,语气词“吗”放在前VP后面而非在句末,而正反问中语气词只能用“呢”。分析例(1)至例(6)可以看出,这些疑问句中的疑问点仅是语气词“吗”之前的VP,不包括后VP,说话人实际上所表达的是“你走吗”“你想吗”“你喜欢吗”“你担得起吗”等。此外,在回答方式也不同,在说话时,说话人发出询问后,表示肯定的可以回答“走”“要”“喜欢”“担得起”或者直接用“嗯”代替,当面交谈时可以用点头来表示,表示否定时可以回答“不走”或“不”,当面交谈时也可以用摇头来表示。

通过以上几种判断方式,我们认为甘谷方言中“VP吗不VP”不是正反问,而属于是非问中的附加问。但是这种“VP吗不VP”又与普通话中的是非问不同,属于一种杂糅。普通话中的附加问是附加在陈述句后面,用“X不X”或“X”“不X”提问,“目的在于征求对方的意见或者对方予以证实”。[2]467而甘谷方言是附加在一个是非问后面。是非问句中用疑问语气词“吗”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并通过句外因素或语气或语调来表达自己强烈的心情。而在甘谷方言中说话人认为疑问语气词“吗”的这种表示疑问的语气不能够表达自己强烈的疑问语气,所以后面附加了一种否定形式来强调自己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心情。其后可以不出现其他因素来表示疑问,因为这种附加成分就可以完成这种强烈的疑问,加强语气词的作用。一般在实际对话情境中,当前面主语即为听话人的时候,主语可以省略,不出现在“VP吗不VP”之前,表示说话人的一种强调,主语隐含在了语境中,语义重心后移,但是当前面主语不是听话人的时候,或者主语不在语境现场的时候,前面主语一般不能省略。

在甘谷方言中,除了“VP吗不VP”还包括另外一种情况“VP来吗不VP”。甘谷方言中“来”包含几种情况,一种是趋向动词“来”,一种是动态助词“来”,一种是语气词“来”,使用频率非常高,一般情况下放在疑问句或陈述句句尾,有时也放在句中。例如:

(7)你两个都没拿,那我的书包来?谁拿走了?

(8)你走了,那我来?

(9)你要走阿来去来?(甘谷方言中“阿来”表示哪里)

(10)你要走来吗?

(11)你待着,我走来。

(12)把他看好,我感觉要跑来。

以上(7)(8)(9)三例中“来”放在疑问句句尾,相当于疑问语气词“呢”,例(8)表示“怎么办”,都表示说话人就某个具体的事件或者问题对听话人的询问。例(10)中“来”放在句中,相当于助动词“了”,(11)、(12)两例“来”用于陈述句中,例(11)“你待着,我要走了”,表示说话人打算或即将要走,例(12)表示“感觉他想要跑”,表示说话人就某种情况对听话人陈述自己的观点。

当“来”和“V吗不V”一起构成“V来吗不V”的时候,其中“V”只能为单音节动词,不可以为双音节,因此,我们将这种情况记为“V单来吗不V单”。例如:

(13)你去来吗不去?

(14)你来来吗不来?

在上两例中,趋向动词“去”“来”与助词“来”连用,后接语气助词“吗”,更能体现甘谷方言中这种特殊疑问句式的独特性。以上例句表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敦促和问询,凸显一种不耐烦甚至带点埋怨的语气,要求听话人赶快作出回答或者决定。

有时候,这种“V吗不V”或“V单来吗不V单”后会加上语气词“撒”。例如:

(15)你到底去吗不去撒?

(16)你还要吗不要撒?

(17)他再走来吗不走撒?

在以上三例中,动词前面有副词“到底”“还”“再”,“再”在甘谷方言中表示“究竟”“到底”的意思,这三个副词在这里都表示一种追问的意思,用在疑问句中,表达说话人迫切想要想得到听话人回答的心情。“撒”同“来”一样,也是甘谷方言中的一种特殊语气词,放在“V吗不V”“V单来吗不V单”句中时,表示一种疑问语气,相当于“啊”“呀”。“V吗不V”和“V单来吗不V单”结构本来表现出说话人极度不耐烦、敦促的心情,但是在加上语气词“撒”后,语气变得较为舒缓,展现了说话人为防止听话人尴尬、考虑到对方的心情或关注到听话人的面子-介入需求(社会意义),[3]刻意地加上语气词,使气氛稍稍缓和。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发现,在“V吗不V”、“V单来吗不V单”结构中,主语既可以是听话人,也可以是不在话语现场的第三人。当“V单来吗不V单”结构中主语为不在话语现场的第三人时,一般情况下,会在主语后加上表时间范畴的成分“暂”或“再”,“暂/再”既可理解为“现在”,也可理解为“那么”。

按照疑问句中所给出的疑问信息的有无,即疑问程度,现代汉语中疑问句分为三类,一种是有疑而问,一种是半信半疑,一种是无疑而问。[2]452除了上述表示实际疑问的“VP吗不VP”即有疑而问,甘谷方言中还存在另一种的“VP吗不VP”即无疑而问。例如:

(18)你把东西弄坏就算了,竟然还是故意的,你看着等妈妈回来了我说吗不说。

(19)我今天回来之前你要是把作业不写完,你看着我把你收拾吗不收拾。(收拾,在甘谷方言中意为“教训”)

上两例中“说吗不说”和“收拾吗不收拾”本身言语倾向性并不是很明显,没有明确表示到底是哪一个,但是通过整个语篇环境,尤其是在加上标记成分“看着/你看着”后,“看着”作为标记成分明示度非常显著,说话人的主观倾向性一下被显示出来,即说话人虽然说“V吗不V”,但是实际上所表达的意义是自己一定会做出所说动作。

二、“A吗不A”

同“V吗不V”一样,“A吗不A”也分为“A单吗不A单”“A双吗不A双”通过分析语料可知,在“A吗不A”结构中,“A”只能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不能进入该结构。例如:

(20)树高吗不高?

(21)他白吗不白?

(22)肉嫩吗不嫩?

(23)她长得心疼吗不心疼?

同“V吗不V”一样,“A吗不A”也为是非问,其后通过附加了一种否定,表示说话人的疑问。甘谷方言中,“心疼”意思为“漂亮、好看”,以上例句中,“高”“白”“嫩”“心疼”都为形容词,表现出一种评价义。表达了说话人想要知道某件事情的急切心情,询问听话人对于自己亲自见过或感受过的某个人某件事物的描述或评价,说话人描述的对象有可能出现在话语现场,也有可能不在话语现场。说话人迫切想知道的是“树高吗”“他白吗”“肉嫩吗”“她长得心疼吗”,即“A吗不A”中的“A吗”,对描述对象的正面疑问。说话人在说话时对于“树高吗不高”“肉嫩吗不嫩”“女孩长得心疼吗不心疼”等没有亲眼见过或者亲自感受过,所以他需要另一个人告诉自己对这个人或物或者这件事情的评价,显示出了一种急切的心情。

此外,语气词“撒”也可进入结构“A吗不A”中。例如:

(24)娃娃乖吗不乖撒?

(25)花开得旺吗不旺撒?

(26)她好看吗不好看撒?

(27)你觉得我优秀吗不优秀撒?

当语气词“撒”进入到“A吗不A”结构中时,同样是说话人为使自己想得到答案的心情看起来不那么急切而特意使用的,语气词进入句中后,使语气变得更为舒缓,说话人主观上认为这样听话人更易接受。

分析发现,语气助词“来”不能进入到结构“A吗不A”中。例如:

(28)*肉嫩来吗不嫩?

(29)*树绿来吗不绿?

(30)*她长得心疼来吗不心疼?

(31)*花开得旺来吗不旺撒?

我们认为,造成“来”可以进入“V单吗不V单”却不能进入“A吗不A”式的主要原因是形容词与动词特性上的不同,甘谷方言中“来”包含三种情况,分别是趋向动词“来”、动态助词“来”以及语气助词“来”,无论哪种“来”语义中都蕴涵了动态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变化,这种[+动态]、[+变化]的语义特征与动词的典型特征相一致,因此“V单吗不V单”中可插入“来”。但是形容词的典型语义特征是其程度性,强调的是一种静态的程度性,其[-动态][-变化]的语义特征与“来”不相符合,因此“A吗不A”式中不能插入“来”。此外,与说话人的主观性也有一定关系,在“V单吗不V单”中,说话人表达时包含使情况发生变化的语义,认为这种情况可能会随时发生改变;但在“A吗不A”中,说话人认为所询问的人或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因自己的主观意志而发生转移,是恒定不变的,因此“来”可以进入“V单吗不V单”却不能进入“A吗不A”。

同样,“A吗不A”式也分为两种,上述为有疑而问,以下这种为无疑而问,即说话人虽然说的是“A吗不A”,但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A”。例如:

(32)我明明没有同意他用我的东西,他却依然我行我素的,你说讨厌吗不讨厌?

(33)我不想跟你说话,你别一直在我耳边叽叽喳喳的,烦吗不烦?

两例中,虽然说话人使用疑问的形式,但是实际上表示的却是肯定的意思,尤其前例中“你说”是言者移情标记,说话人借此询问听话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并以此让听话人对自己的感受达成一致认识,形成交互主观性。

Martin(1992)认为话语基调涉及地位、接触、情感几方面,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交际过程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交流模式等。[4]523分析发现,说话人用“A”所形容的对象在情感、道德、地位等各方面越处于劣势地位,则说话人所表达的意义却趋向于肯定评价意义。

这种表示主观义的“A吗不A”与表疑问的“A吗不A”之间的区别在于二者疑问程度的不同,确定一个句子是否是疑问句主要通过语调来判断。因此这种无疑而问的句子虽没有表示疑问,但是由于它使用了疑问语调,因此它还是属于疑问句。这种无疑而问的“A吗不A”受具体语篇环境的影响逐渐从表示客观意义的信息询问转向主观评价功能,询问义弱化,评价义增强。这种表示主观评价的“A吗不A”中,经常处在整个句子或话题的末尾,主观倾向明显,其后有时可加“是”,“是”一般读作轻声。例如:

(34)让他别说了,他还一天到晚不停地说说说,吃力吗不吃力是?(吃力,甘谷方言中为形容词,意为“累”)

田然(2015)对普通话中“A不A”格式主观评价功能进行分析,认为话语基调中话语权势等因子越高、语言形式上越趋右侧(语调越下降、词汇越消极、语体非正式等),则该“A不A”解读为肯定评价的倾向就越强。[5]76-80通过对甘谷方言的分析,我们认为这同样适用于甘谷方言,这与甘谷方言属于北方官话有着密切关系。

由上可知,甘谷方言中实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A吗不A”,一种表达的是实际意义的询问,虽然包含两种选择,但是说话人的话语焦点是在“A吗”,即对肯定方面的询问;一种受语篇中具体上下文的影响,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前面人或事物的一种主观评价,用疑问的方式表达肯定的意思,一般还包含程度义,如例(32)和例(33)分别表示“很讨厌”“很烦”的意思。

三、“X吗不X”与“X吗还是不X”

邵敬敏(1996)把所有的疑问句都看成一种“选择”,将疑问句系统称为“选择系统”,[6]6戴耀晶(2001)认为疑问句只是提出了可能的选择范围,他指出,“从提出选择的可能世界的数目变量方面来看,不同的疑问句之间存在差别。第一类是二值变量疑问句,包括是非问、正反问。这类疑问句提供了两个可能世界[A,-A],相互之间是矛盾关系,A和-A涵盖了整个语义域,选择范围具有封闭性。”[7]87我们认为在甘谷方言疑问形式“X吗不X”中,将一件事的答案封闭在了一个话语论域中,把可能出现的两种选择“V”和“不V”即相互矛盾的前项“X”和后项“Y”罗列了出来,但是实际上说话人的疑问焦点是前项“X”。本身句法义是选择,在具体语境里发生变化,表达一种语用义。例如:

(35)我今天离开咱俩就要一年不见了,你到时候把我想吗不想?

(36)我不知道你心里怎么想的,你究竟爱我吗不爱?

上两例中,说话人虽然说“想吗不想”“爱我吗不爱”,但是他实际上表达的是“想吗”“爱吗”。

普通话中疑问句式“X不X”实际上是一个紧缩句,它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即“X”和“不X”,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复句,比如“你走不走”可转换为“你走还是不走”,“美不美”可转换为“美还是不美”,表示关于两种不同选择对听话人的询问,而在甘谷方言中,“X吗不X”虽然看似与普通话中“X不X”类同,也可以转换为“X还是不X”,但实际上,在甘谷方言中,“X吗不X”表示的是对一种情况的询问,即可将其理解为“到底X吗”,表示说话人一种不耐烦或者急切想要知道答案的心理状态。虽然表面看起来是正反疑问,但是实际上是一种是非问,通过一种附加的方式将正反问和是非问的形式杂糅在了一起,但表示对肯定回答的询问,通过附加了一种否定回答,表达对疑问语气的强调。

同样,甘谷方言中也存在正反问的形式。例如:

(37)你吃来吗还是不吃来?

(38)他个子高吗还是不高?

(39)这件衣服你是要来吗还是不要?

(40)那个地方是好耍吗还是不好耍?(好耍,甘谷方言中意为“好玩”)

例(37)说话人询问听话人“要不要来吃饭”,在该句中“来”不是语气词,而是动词表趋向,听话人一般回答为“吃来”,意思是“去吃”;例(38)中说话人询问听话人“他个子高不高”,明显是说话人对自己未知的情况表示询问,句子主语不在话语现场,说话人语气也不是很强烈,只是就一个事情可能存在的两个方面发起问询。例(39)(40)中关联词语“是”与“还是”搭配使用,对事情的两个方面进行提问。

邵敬敏(1994)指出“并列的选择为肯定项与否定项,如果前后项之间没有关联词语与停顿,则构成一般的正反问,这是选择问的一种常用变式;但如果前后项之间有关联词语联系,这就形成正反问与选择问的混合句式,可称为正反选择问。”[8]7甘谷方言中这种正反问的形式与普通话中的选择疑问句比较相似,前后项“X”与“Y”之间是对立关系,语义上形成了明显的对立,即非“X”便“Y”,非“Y”便“X”,在选择疑问句中一般存在两个项,即常项与变项,在甘谷方言中变项一般由否定词“不”来承担。当变项作前面动词的补语时,后项要用否定词“不”,前后项之间用典型的关联词语“是”与“还是”连接。在普通话中,当前面有关联词语“是”的时候,后面必须有“是”或“还是”搭配使用,关联词“是”不可以单独使用,但是前面没有“是”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单独使用。例如:

(41)恶劣的天气是二十四小时,还是两天、三天呢?谁也说不清这极地海洋给你准备的是什么天气。(《冰岛怪兽》凡尔纳)

(42)校长,怎么突然停电了,什么时候来电啊,赶紧搞搞恢复啊,周五给我们停电是怎样,(是)让我们死还是不让我们活?

但是在甘谷方言中,“是”可以单独使用。例如:

(43)今天晚上这晚会是有吗没?

(44)他去年是结婚了没结婚?

在上两例中,即为普通话中选择疑问句的形式,甘谷方言中这种选择问句中一般用否定词“没”。

四、结 语

“X吗不X”是甘谷方言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式,杨海明(2007)认为总体上北京话的正反问发展演变在语用上表现为从焦点分散发展为焦点外显。[8]我们认为,甘谷方言中“X吗不X”形式在语用上同样凸显为焦点外显,通过小句的形式出现在话语形式的最后,表现出强调的色彩义。如“去吗不去”、“美吗不美”、“想走吗不想走”等,从句类上来分析,“X吗不X”属于是非问中的附加问。但是这种“X吗不X”又与普通话中的是非问不同,属于一种杂糅。一般情况下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再度询问,表达了说话人在之前对听话人进行询问,但是没有得到回答的情况下表现出的一种不耐烦的情绪,一般位于句子末尾,其后还可以接语气词“撒”用来缓和说话人急促的语气。根据疑问程度的高低,“X吗不X”分为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说话人使用“X吗不X”结构时,在表疑问的情况下,强调的是询问听话人“到底要不要V”或者“A吗”,其关注重心为正面疑问;在表示无疑而问的时候,无疑而问表达了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评价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了一种肯定义,在表示主观倾向或主观评价时,很难从“X吗不X”推断出说话人实际想要表达的意义,必须要与整个语境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语气主语普通话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