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的三国古战场文化

2018-01-28张崇琛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街亭天水三国

张崇琛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天水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很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天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同时也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

天水地区是秦人的发祥地。当年秦的祖先自东方西迁,最早所居住的西垂,即在今礼县的永兴乡及西和县的长道镇一带。后来汉代的西县及三国时的西城也在这一地区。此后,秦的历史上曾出过许多重要的人物,秦王朝最终也统一了中国。而曾为周穆王养马的秦人造父被封于赵城后,天水又成为赵姓的郡望。于是,很多文化名人便自称是天水人。如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在泰山上的题辞,其落款便是“天水赵明诚”。甚至连金章宗完颜瞡见到宋徽宗赵佶所摹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也在上面题曰:“天水摹虢国夫人游春图。”其所谓“天水”,即指宋徽宗赵佶。此后,人们也常以“天水朝”来指代赵宋王朝。如陈寅恪著作中便常称赵宋王朝为“天水一朝”。可见天水的知名度之高了。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天水好称“关中咽喉”、“襟带陇右”、丝路重镇。由于诸葛亮是最早认识到天水战略地位的一位古人,所以,三国时期,围绕天水地区便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事,并留下了许多古战场,这便形成了天水的三国古战场文化。

说到天水的三国古战场,便不能不提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自公元228年(蜀建兴六年)至公元234年(蜀建兴十二年)的6年间,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先后对曹魏进行过5次北伐,即所谓“六出祁山”。5次北伐为何被称为“六出祁山”呢?那是因为后人将建兴八年即公元230年秋诸葛亮待魏军于城固、赤阪的一次也计算在内了,而这一次魏军虽数道南侵,然皆半途而返,两军并未接触。而5次中,第一、第三和第四次北伐又都是在今天的天水地区进行的,因此,天水便成为三国的重要战场,而诸葛亮也遂与天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举行的。他先扬声由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取郿(今陕西眉县),并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今陕西太白县境内),以吸引魏军主力;而自己则身率6万大军进攻祁山,并很快攻占了今甘肃西和、礼县一带的祁山地区,还在祁山堡安营扎寨,设立了他的北伐军指挥部,指挥蜀军继续北进。不久,南安(今陇西县东北)、天水(甘谷县东)、安定(镇原县南)三郡纷纷叛魏归蜀,一时关中为之震动,曹魏朝野恐惧。至此,魏明帝曹睿才恍然大悟,慌忙从洛阳赶到长安坐镇,并派大将张郃率兵抵挡蜀军。于是,蜀魏两军便在“关陇大道”上的军事重镇街亭(今秦安陇城镇),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但由于镇守街亭的马谡“违亮节度”,“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遂使街亭失守,致魏军长驱直入。不得已,诸葛亮只好拔西县民千余家还于汉中。至此,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北伐遂以失败告终。这是诸葛亮首次踏上天水大地。

由于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坚持“平取陇右”,先夺取天水然后再从背后包抄魏国的策略,曾遭到很多人的非议。有人甚至认为诸葛亮不纳魏延的“十日出子午谷”之计是“战略之失”,是“心胸偏狭”、妒贤嫉能,更由此而对诸葛亮进行全面否定。这是未能对魏延之计进行认真评估所致。子午谷全长约700余里,全是穿行于山谷之中。魏延所带领的5000人要边修栈道边行进,十天根本走不出去。两年后魏国的曹真也是由子午谷南侵汉中,结果费时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路程,便是最好的证明。何况曹魏在子午谷北口早已有军队防守,以魏延远来疲惫的区区5000人,根本无法与曹魏的重兵抗衡。诸葛亮斥魏延之计“悬危”是有道理的。至于街亭之失,那是因为错用了马谡所致,并非诸葛亮“安从坦道”、“平取陇右”战略方针的失误。

诸葛亮再次足履天水地区(还有陇南地区),是在公元229年(建兴七年),即他第三次北伐期间。此前,他曾于公元228年的冬天出散关(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围陈仓(今宝鸡市东),举行过第二次北伐,然因粮尽而不得不返。此次,诸葛亮首先派陈式攻打武都(今成县西)、阴平(今文县西北),待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欲率众出击时,诸葛亮则领军来到建威(今西和),从而逼迫郭淮退还,由蜀军完全占领了武都、阴平二郡,并拥有了今甘肃东南部及陕西省凤县、略阳等地的广大地区。后主刘禅对这一次的胜利也十分高兴,旋即下诏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位(街亭之役后诸葛亮曾上书“自贬三等”)。

公元231年(建兴九年)春天,诸葛亮又一次兵出祁山,举行了第四次北伐,也是他第三次踏上天水大地。这一次,诸葛亮以“木牛”(一种灵便的独轮车)运送军粮,首战即打败了西救祁山的魏军郭淮、费曜部,并借机芟割卤城(今盐官)一带的熟麦。魏国派司马懿率军迎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相遇于上邽(今天水市秦州区)之东。但司马懿敛兵依险,不与蜀军交战,诸葛亮只好引兵还保祁山。后司马懿因部下笑他“畏蜀如虎”,才自己率军取中道(赤峪沟往天水镇一道)击亮,而令张郃追蜀军至木门(在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牡丹乡木门村)。木门又称木门道,其地两山夹峙,空谷一线,地形十分险要。诸葛亮撤退时早于木门东山埋有伏兵,待张郃追至,万箭齐发,“飞矢中郃右膝”,遂射杀张郃。与此同时,蜀将魏延、高翔、吴班等也于中道大破魏军,逼使司马懿还保上邽。而正当诸葛亮与司马懿再次对垒上邽之际,蜀中负责运送军粮的李严因害怕粮秣误期而受诸葛亮责罚,竟假传后主刘禅之旨,要诸葛亮回师。加之军中粮草已尽,诸葛亮遂不得不暂时收兵。

此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再率10万大军,由褒斜道出斜谷,占据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斜谷口西侧),举行了他生前的最后一次北伐。但在与司马懿对垒百余日之后,即因劳累过度,于这年的8月28日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当然,这已不在天水地区,而是发生于陕西境内的事情了。

综观天水地区的三国古战场,象祁山堡(在今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建威(今西和县城附近)、卤城(今盐官)、天水关(今天水镇北)、木门道(牡丹乡木门村)、西城(礼县永兴乡及西和长道镇一带)、上邽(今天水市秦城区)等地,诸葛亮皆曾亲历,并留下了不少的遗址和传说。如祁山堡附近的“诸葛亮上马石”、“诸葛九寨”(传为蜀兵积土假充粮堆),天水城东陈家磨处的“诸葛军垒”(传为蜀兵每人握一把土堆置而成),及流传于木门村一带的“木门矢髀”故事(传诸葛亮欲射一“马”即司马懿,结果仅得一“獐”即张郃)皆是。至于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场街亭(今秦安县陇城镇),诸葛亮虽未亲至,但蜀军的首次北伐受挫及孔明的“挥泪斩马谡”,都与街亭之失是分不开的。所以,要追寻诸葛亮与天水的不解之缘,街亭也是不可忽视的。

天水的三国古战场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宣扬古战场文化,除了对这些遗址进行有效的保护外,在此我顺便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与陕西有关地区联合,打造一条三国古战场黄金旅游线。如能将天水的祁山堡、街亭与陕西的五丈原、定军山诸葛亮墓等遗址连成一线,我相信一定会吸引很多对三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们。

二是与京剧界联合,打造西城景点。由于京剧《空城计》的播扬,西城的知名度很高。很多京剧的须生名角都因唱《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而出名,而《失、空、斩》至今仍是各派须生常演的剧目。中央电视台就曾多次同时播放过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四大流派的《空城计》,其受众之多是难以估计的。但很多人以为西城是戏曲虚构的,不知道西城乃实有其地,而且就在今天水地区内。倘能在当地选址重建一座影视基地式的西城,我想不但京剧界的艺人们会登城体验一番,就连普通百姓也是喜欢到“城楼观山景”的。这样一来,又可为三国古战场的黄金旅游线路再增加一处新的亮点。至于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有无,学者们尽可以见仁见智,发表自己的意见。反正历史上的西城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以上是对天水地区的三国战事及古战场遗址的介绍。下面便来谈谈天水三国古战场文化的弘扬问题。

三国文化的亮点是诸葛亮文化。我们读《三国演义》时便有这样的感觉,读到诸葛亮死后,便觉得索然无味了。天水的三国古战场文化也不例外,也应抓住诸葛亮文化这个亮点。那么,诸葛亮文化都有哪些内涵呢?它与天水又有什么关系?具体说,有五个方面:

一曰高尚的人格。诸葛亮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历史人物,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几乎所有的美德,如忠贞、智慧、清正、廉洁、勤奋、俭朴、澹泊、谨慎等。而“忠”与“智”则是他人格最突出的特点。他死后被朝廷谥为“忠武”,又被民间称为“智星”。其所谓“忠”,当然不能排除对君王之忠,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理想、事业和职守。我们看他直到晚年,为了实现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理想,仍亲自带兵北伐,足履陇原,并最终以身殉职,便可以体会其一腔忠心了。他的“智”,即使剔除其被小说家所夸张的部分,也还是超常的。而更为难得的是,诸葛亮能将“忠”与“智”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他“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1]《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子》他用自己的忠心和智慧来报效国家,来实现理想,而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此,他不但摈弃了自己的许多爱好(如音乐、绘画、文学创作及史学研究等),而且还长期夫妻分居,晚有儿息(儿子诸葛瞻出生时诸葛亮已47岁了)。诸葛亮之为人,看起来自然平常,实际上难以企及。正如当年蜀汉小吏所说:“诸葛公在日,亦不觉异,自公殁后,未见其比。”[2]宋人罗大经更认为,诸葛亮之为人,“自三代而后,可谓绝无仅有矣。”[3]乙编卷五诸葛亮这种高尚的人格,在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今天,仍是值得国人借鉴和学习的。

二曰超常的智慧。诸葛亮智慧之超常是世所公认的。而我们考察其智慧的来源,则不外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1]《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谓“观其大略”,并非“不求甚解”(陶渊明语),而是一种能抓住书中要义然又不肯死守章句的十分高明的读书方法。事实证明,这样的读书方法既可以将读书与“识时务”联系起来,以强化读书的实用功能;同时也能促进各种思想的比较与融合,从而形成诸葛亮思想的“聚合效应”并培养其综合素质。二是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诸葛亮的思维方式不是一般人的单向思维或定向思维,而是多向思维,或曰综合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注重整体意识、前瞻意识和综合意识。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才开始兴起的“天地生综合研究”,与诸葛亮的思维方式可谓一脉相承。三是澹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所谓“澹泊”,主要是指对自身名利的不刻意追求,对统治者的不趋炎附势,能永远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在这种心境下,人的聪明才智便会充分地发挥出来。所谓“宁静”,实际也是一种不含任何杂念的精神境界,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便能“致远”,便能对万事万物都有透彻的理解。四是谨慎的处世态度。谨慎可以使思维更加细密,处事更加周全,也是可以出智慧的。

今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看到,资本的权威正在日益为智慧所取代。当今世界,国家要想强大,人们要想致富,单凭资本的拥有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还要靠自身的智慧。因之,智慧学的研究也便被提上议程。而诸葛亮的超常智慧,恰可为智慧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凡例。

三曰廉政之楷模。诸葛亮的廉政思想与实践,已为中国历代的官员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他不但澹泊名利(如拒受“九锡”),而且对自己工作中的失误还能自行问责,自请处分,并广泛地发动将士对自己提出意见。[1]《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他廉洁无私,执法如山,对部下赏罚分明,真正做到“尽忠益时者虽讎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1]《诸葛亮传》陈寿《评》他对子女严格要求,即使对自己的嗣子诸葛乔也不加照顾,“一出祁山”时他令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转运粮草于谷中,并殒命于陇原大地。[4]他对自己的财产完全透明,除了官家的俸禄外,没有丝毫的额外收人。他在临终之前给后主刘禅的一封上表,实可视为他对自己家庭财产的一次正式申报。而所谓“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1]《诸葛亮传》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份中人之产。他还遗命薄葬,“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1]《诸葛亮传》这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末三国时代,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

四曰家教之典范。诸葛亮所留下的《诫子书》与《诫外甥书》,堪为中华家教的宝典,一直影响着后代的人们。《诫子书》着重强调了修身和为学都要静的道理。指出“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宁静不能成就一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而诸葛亮所说的“静”,实际是一种不含任何杂念的精神境界。与“静”相反的是“躁”,“躁”既有碍修身,也不能治学,而且容易转化为“淫慢”,终至事业无成。诸葛亮去世时,其子诸葛瞻虽然只有8岁,但从此后他曾官至蜀行都护卫将军并平尚书事,与董厥、樊建一起主持蜀国后期的军政大计,以及在国难当头之际,与其子诸葛尚独冒锋刃、视死如归,终于以身殉国的事实来看,诸葛亮的教诲他应是牢记了。正如晋人干宝所说:“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1《]诸葛瞻传》裴松之注引干宝语

《诫外甥书》是诸葛亮写给二姐与庞山民的儿子庞涣的,主要谈立志问题。这是诸葛亮在得知姐夫早逝,而外甥适当弱冠之年,正须立志时写下的。诸葛亮告诉外甥,志向应建立在远大的目标之上,要效法先贤,弃绝私情杂念和各种牵累,除去怨天尤人的情绪。只要能做到这些,即使眼下还不能发达,也不必担心事业不会成功。反之,若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只是碌碌无为地陷入在世俗之中,那就将永远沦于凡庸之列。此后,外甥庞涣便谨遵舅氏诸葛亮的教诲,首先从立志做起,并终于事业有成。晋太康中,庞涣已仕至牂牁太守矣。

五曰酒文化要义的阐释。无论古今中外,饮酒在人际交往中都是免不了的。但如何饮酒,却是大有讲究的。殷代的纣王是纵酒的,稍后的周公及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刘备都是禁酒的。尤其是刘备,甚至连藏有酿具者都要治罪。这些都有失偏颇。唯有诸葛亮对饮酒的见解是最可取的。他在《又诫子书》中说: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5]卷497

这确是一篇讲“酒文化”的绝妙好词。诸葛亮认为酒的功能有二:一是礼仪功能,即“合礼致情”(合乎礼节,表达感情);二是养生功能,即“适体归性”(让身体舒适,以恢复人的本性)。而饮酒的最高境界则是“和”,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个人身心的和谐。由此出发,他既不主张纵酒,也不主张禁酒。只是在主人的心意还未尽完,而宾客也还没有疲倦的情况下,可以饮至微醉,但不能“迷乱”,即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这原本是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有感于当时蜀中诸将子弟的饮酒之风而写给其嗣子诸葛乔的一段话,不意竟成了对酒文化要义最经典的阐释,以至我们今天读来犹觉意味深长。

以上是诸葛亮文化内涵的几个主要方面。可以看出,这些内涵的形成大都与天水有着一定的关系。如晚年的北伐所体现出的报国忠心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三次兵出陇右所体现出的对天水战略位置重要性的认识,嗣子诸葛乔殒命陇原所体现出的凛然大义,“六出祁山”期间所表现出的战略远见及廉政垂范(如街亭失守后的“自贬三等”及第三次北伐胜利后的拒受“九锡”),还有晚年所写出的家教名篇及酒文化名言等,皆与诸葛亮的天水之缘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要弘扬天水的三国古战场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欢

街亭天水三国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马谡失街亭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三国乱谈(1)
《天水之镜像》
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