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旅游文本中的语言模糊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2018-01-28卢蓉,侯斌
卢 蓉,侯 斌
(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长期以来,人们在语言表达和使用中一直力求精确(accuracy),避免模糊,认为精确是语言表达生动性和艺术性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语言的精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1]然而,语言的模糊性也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言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春秋时代(前770~前476)的《易经》和《老子》中就谈及模糊性,庄子(约前369~前286)的《逍遥游》中就有很多对大与小相对性质的揭示,所谓“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就是对食物两级之间模糊状态最好的诠释。[2]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经常存在言不达意、言不尽意的情况,这也是语言模糊性的一种体现。我们甚至可以说,语言的精确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模糊性才是绝对的、普遍的。[3]
作为兼具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的一种文本,旅游文本中存在着许多的模糊语言。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模糊语言更加能产生语言的美感,增加文本的可读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其语用功能。
一、语言模糊性概述
“模糊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语言学界和哲学界的一种思潮,其诞生的标志是美国控制论专家L.A.Zadeh(札德)发表在《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的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模糊理论的本质是反对对事物进行一刀切,承认在两个值(如“美”与“丑”)之间有无数的区间值,有无数的隶属度(membership)。这一理论不但促进了模糊学(fuzziology)自身的发展,而且给数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词典学、修辞学、翻译学、教育学、人工智能学等一系列学科带来了空前的变革。在语言研究领域,模糊理论不仅促成了模糊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还给翻译学带来了很多启示,尤其是对传统的翻译理论、翻译标准、翻译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挑战和给予启迪。[4]
当今多数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都承认,自然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语言学认为,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词语具有不确定性,这些论述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部分——解构主义关于语言模糊性的论述是非常类似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思潮,其代表人物有德里达(Derrida)、福柯(Foucault)和克里丝蒂娃(Kristeva)等。他们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学,试图打破形而上学和概念化的方法,宣称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解构主义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可以进行无限的阐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的模糊性。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的“分延”、“撒播”、“踪迹”、“替补”等概念,都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不断运动的模糊词汇。
无论是模糊语言学,还是解构主义翻译观,其中对模糊语言的论述都是相近的。它们都认为语义具有不确定性,语言中有很多空白点。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点有时不仅不是语言的缺陷,反而可以给语言带来意料之外的美感,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其交际功能。汉语是意会的语言,讲究意境美,其中的语言模糊性更多,朦胧美感更加突出。
二、语言模糊性在汉英旅游文本中的反映
受汉语古典山水诗词及山水游记散文一类作品的影响,汉语旅游文本,尤其是景点介绍语的语言表达常伴有大量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也多各种模糊、朦胧的语言,以求达到诗情画意、天人合一的感觉。与汉语旅游文本的讲究诗意不同,英语旅游文本更加注重客观描写,多从理性、科学的角度描写旅游景点,突出文本的信息功能。然而,无论是华丽的汉语旅游文本,还是实用的英语旅游文本,其中都存在着模糊语言,也反映出解构主义翻译的一些翻译理论,如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空白点等。一般来说,旅游文本中的模糊语言主要通过使用各类词来表达模糊含义,如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程度词以及模糊限制语等。本文主要从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个角度来探讨汉英旅游文本中的模糊语言。
(一)语义模糊
语义模糊是模糊修辞手法在语言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为了达到特定的美学效果,汉英旅游文本中经常使用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模糊词语,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产生美的联想与感受。
1.名词词义模糊
名词是指代人、物、事、时、地、情感、概念等实体或抽象事物的词。作为词性的一种,名词也是实词的一种。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名词在语言使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旅游文本中也是如此。按照意义来分的话,名词可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两种。由于其特殊性,旅游文本中存在大量的专有名词,也有跟其它文本一样的普通名词。词义模糊性在这两种名词中都有体现,如下面的这些例子:
例1:One cannot see too many summer sunrises on the Mississippi.They are enchanting.First,there is the eloquence of silence;for a sleep hush broods everywhere.…the water is glass-smooth,gives off spectral little wreaths of white-mist,there is not the faintest breath of wind,nor stir of leaf;the tranquility is profound and infinitely satisfying.[1]
这段描写密西西比河的英文中用了很多具有朦胧美感的名词,使景色极具意境美。如eloquence(雄辩)与silence(寂静)的搭配使用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语言美感。这两个词本是反义的,eloquence意为“雄辩,口才”,而silence指“寂静,沉默,安静”。那密西西比河上“寂静的雄辩”到底是哪一种寂静呢?则是需要读者自己去体味了。后面一句“the water is glass-smooth,gives off spectral little wreaths of white-mist”中对于江面的描写更是非常精妙:玻璃般光滑的江面上,有“spectral little wreaths of white-mist”,用形容词spectral(光谱般的)、名词wreaths(花环)来描述江上白雾的形状之美,真是美得不可名状啊!
例2:灵官峡……峡中高峰耸峙,溪流沉割,云蒸霞蔚,松涛啸风,全区景色宜人,十分独特,代表景观有“镜峰捧日”、“张果老登真洞”、“故道松涛”、“仙山”等。
这段描写甘肃两当县景点灵官峡的文字中,有列举几个代表性的景观:“镜峰捧日”、“张果老登真洞”、“故道松涛”、“仙山”。汉语中经常用一些朦胧美感很强的词语来概括命名景点,如这里的“镜峰捧日”、“故道松涛”、“仙山”中的“镜峰”、“松涛”、“仙山”都是比较抽象、模糊的词语,让人脑海产生美的联想,从而产生亲自去看一看的欲望。
例3:Ask for More(摩尔牌香烟)
More在这个广告词中是个香烟品牌,即摩尔牌香烟。在这里有一语双关的语用功效:more作为名词,有“更多”的意思;在“Ask for More”中,既有“来一支摩尔牌香烟”的意思,也有“渴望无限;要求更多”的含义。
2.动词词义模糊
在英语语法系统中,动词一般作为谓语。“动词”顾名思义即是表示动作、动态的一个词。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任何一种文体中,包括旅游英语,动词在遣词造句、行文谋篇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词词义的模糊性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有体现:
例 4:The dawn creeps in stealthily;the solid walls of the black forest soften to gray,and the vast stretches of the river open up and reveal themselves;…
以上这句依然是对密西西比河景色的描写,写的是黎明时分的密西西比河。其中用到了两个非常巧妙的动词:creep和soften.黎明(dawn)怎样悄悄地creep in(爬行,蔓延)呢?black forest(黑黢黢的森林)又是如何soften(减弱,软化)到灰色的呢?这黎明景色的变化之美妙,通过这两个动词的模糊之美完全被传达出来了。
3.形容词词义模糊
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常用作定语,也可作表语、补语或状语。
例5:Next,there is the haunting sense of loneliness,isolation,remoteness from the worry and bustle of the world.
此句描述寂寞、孤独等感觉的时候,用到一个由动词haunt衍生来的形容词haunting,也是一种模糊语义的体现。《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haunt一词的解释有三:(1)(of ghost)visit(a place)regularly;(2)be in(a place)very often常到某处;(3)return repeatedly to the mind of(sb)经常浮现于(某人)脑际。这里用的是haunt的第三个释义,用法非常到位,可以说更能使读者体会到寂寞的感觉了。
例6:The rocks presented a high impenetrable wall,over which the torrent came tumbling in a sheet of feathery foam,and fell into a broad,deep basin,black from the shadows of the surrounding forest.
这个描写景物的句子中有一个形容词black,是又一典型的模糊遣词。black意为“(almost)without light,completely dark(几乎)没有光亮的,完全黑暗的”,然而,深潭一带,并不可能漆黑如夜,必然有其光亮之处,这种光亮会到什么程度?作者避而不写,仅用一个black打发,读者自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去想象!意境,自想象生。
例7: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郑州西北26公里处,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岳山……
“滔滔”形容大水滚滚,“巍巍”形容高大。这两个词都是典型的模糊词语,通过叠词的和谐音律,不仅表达了黄河的壮观和岳山的雄伟,也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感受。
例8:波光粼粼的水,小船轻摇,绿影婆娑,一派“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的迷人景象。
这句话摘自《周庄旅游手册》,描写周庄的美景。其中,“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婆娑”指枝叶扶疏的样子;“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它们和例7中的“滔滔”、“巍巍”类似,都是汉语中优美的描写景物的词语,其带来的模糊美感是其它具象词语所不能及的。
4.数词词义模糊
数词即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在语义方面,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比其它词类更容易具有模糊意义,而数词通常被认为是在语义方面最精确的语言。汉语有俗语说“一是一,二是二”,即反映了这种倾向。而在实际应用中,数词在某些语言环境下也会失去其准确的计数功能,词义变得模糊起来。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等我两分钟”,并不是说精确到120秒的两分钟,而是指少量时间。这类数词被称为模糊数词。在汉英旅游文本中,都存在着大量表示距离、数量的模糊数词,尤其是带有近似语的数词。
例9:这里,傲然刺天的八座石峰,峰峰入云,亭亭玉立,如众星列曜,似群仙聚会。其中主峰为西峰,其相距地面160米处有高约15米,长约60米的天然岩穴,上下左右无路可通,只有一条悬空栈道相连。原穴内建造殿宇14间,造像200余尊,可惜1960年失火,使木结构建筑毁坏,现仅存泥塑造像90余尊和部分壁画,还有明代万历年间石碑一块,清代石碑5块。各代造像,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以上这段文字是介绍甘肃省西和县八峰崖景点的,其中有几处描述高度、数量的数词都用了比较模糊的表述:“约15米”、“约60米”、“200余尊”、“90余尊”,用来表达不确切的概念。
英语中的“about,around,approximately,roughly,more or less,or so”和汉语中的“大约、上下、左右、约莫、差不多、几乎、余、多”等词也叫做“模糊限制语”(hedges),即附加在意义明确的表达形式之前的词或短语,可使本来意义明确的概念变得模糊。这些模糊限制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是更高意义上的精确。
(二)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s or forces)这类现象。[5]
旅游文本作为一种兼具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的文本,在语言表述方面客观上需要有较大的劝诱、暗示性。因此,避免使用直接、命令性的语言,而使用比较模糊、间接的礼貌委婉用词,可以更好地实现旅游文本的交际功能。舍乃尔认为:“模糊语言能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用较少的代价就能传送符合会话精神的信息;模糊语言具有劝导性,有时可以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在各类旅游文本中,旅游公示语可以说是使用模糊语言较多的领域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些模糊语的合理使用可以更好地规范社会行为,起到提示、警示作用。如下面几个场合中所使用的旅游公示语,就具有典型的语用模糊现象:
场合1:草地
为了保护草坪,各种公示牌大展身手,以不同的方式提醒人们爱护草坪。比如“小草微微笑,请您走便道”、“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呵护一片绿,回报无限情”,“除了你的笑脸,什么都别留下”等等。
场合2:卫生间
虽然近年来国人的整体素质逐渐提升,但有时难免还是有不讲究公共卫生的人。因此,卫生间的提示语在有些地方仍然可以见到与直接、明确的“便后请冲厕”相比,委婉、模糊且押韵的“来也匆匆,去也冲冲”更加容易让人接受。
场合3:高速公路
为了提示司机不要酒驾、超速,高速公路上随处可见警示性的公示语:“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汽车开得快,阎王最喜爱”、“你若酒驾,我就改嫁”、“劝君驾车不要忙,免得娇妻守空房”、“附近没有医院,请您谨慎驾驶”、“有一种期盼叫一路平安,有一种温馨叫阖家团圆”。
以上几例场合中没有明确使用“请勿践踏草地”,“便后请冲厕”、“切勿酒驾”、“请勿超速”等命令型的公示语,而是使用了具有美感、幽默感与亲和力的模糊语言,在规范社会行为的同时弱化了其强制性,看后不仅能同样明白其中的意思,让人微微一笑,而且给人以人性化的感觉,更加愿意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三、汉英旅游文本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翻译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对原语的理解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思维过程,表达指在译入语中寻找并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手段来传递原作的内容。人类的思维能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发展了精确性,而且发展了模糊性。人类思维从模糊到精确,再从精确到模糊,循环往复,从而提高了人类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能力。[6]由于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中存在模糊性,因此表达也绝非易事。译者在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时,表达也会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可以相互转换,这就为翻译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方法。有的词语可以同时具有模糊性和精确性,这也对翻译时的语言表达提出了要求。
下面,我们将结合实际语料,分析旅游文本中的模糊现象,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毛荣贵指出,作为一名出色的“(文字)媒婆”,面对英汉之互译中的精确美感与模糊美感,无非有四种基本的翻译手法: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1]跟其他类型的文本翻译一样,汉英旅游文本的互译也可以采用这四种翻译策略。
1.以精确译精确
以精确译精确,即把精密而准确的原文用同样精密而准确的译文表达出来。虽然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但由于人类共同的本质及生活的自然环境的相似性,语言和文化存在许多共性,这决定了汉英互译的可能性。“以精确译精确”考察的是译者的语言功底和对语言的掌控程度,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应该遵循这一翻译准则。
例10: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
上上下下树。
这是清末著名学者俞樾(自号曲园居士)描绘九溪十八涧的一首诗,行文优美,其中用了四个工整的四字词“重重叠叠”、“曲曲环环”、“丁丁冬冬”、“上上下下”,读来朗朗上口,使人感官愉悦,产生美的享受。翻译,本就是一件难事;而翻译诗词,更是难上加难。要精确地传达这首诗的乐感美,绝非易事。试看下面的译文:
The hills——range after range;
The trails——winding and climbing;
The creeks——murmuring and gurgling;
The trees——high and lowly.
这个译文是由浙江大学的陈刚教授完成的。对原文中的四个对仗的四字词“重重叠叠”、“曲曲环环”、“丁丁冬冬”、“上上下下”,陈教授分别用“range after range”,“winding and climbing”,“murmuring and gurgling”和“high and lowly”来表达,既考虑到原文的意义,也译出了原文的形式美。尤其是“曲曲环环”和“丁丁冬冬”的翻译,比较精确的表达出了原诗的语言美和形声美,是“以精确译精确”的较好范例。
另外,一些习语的形象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都存在,而且是互相对应的,它们的翻译也可以达到精确。如“a drop in the ocean”译作“沧海一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作“一箭双雕”,“a cat has nine lives”译作“猫有九命”等。
2.以精确译模糊
很多学者对原文与译文比较之后认为,翻译过程中存在共性——明晰化(explication)现象。即将原作的信息在译作中以更为明确的方式表述出来;它与增词法技巧密切相关,但还包括增加额外的解释、直接表达出原作暗含的意思、添加连接词,等等。[7]也就是说,在原文中比较模糊的表达,在译文中要进行明晰化处理,使译文更清楚、更精确,更符合译入语的文化和语言习惯,也就是这里所探讨的第二种翻译技巧——以精确译模糊。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重感性思维,表达偏委婉;西方文化重理性思维,偏科学思辨,表达讲究精确。在英汉互译时,要考虑这些文化与语言表达差异,对于汉语原文中较委婉、模糊的语言,在翻译为英语时应该用比较精确、直接的表达方式。
比如前文出现的旅游公示语“小草微微笑,请您走便道”、“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呵护一片绿,回报无限情”、“除了你的笑脸,什么都别留下”等,在翻译时如果采取直译的方法,很难达到与原文一样的语用效果,反而显得冗长、啰唆、不清楚。因此,为了在英语文化中起到公示语的提示、警示作用,用比较明确、直接的英语“keep off the grass”表达出来显得更加清楚。
3.以模糊译模糊
原语中涵义模糊的语言,译者在翻译时用同样模糊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采用省译的方法,即为“以模糊译模糊”。在一些情况下,以模糊译模糊能实现更好的语用功能。汉语旅游文本受中国古典山水诗词的影响,多朦胧美感的语言,侧重表达景点的意境美。英语旅游文本虽然相对精确,侧重信息表达,但也存在有模糊美感的语言。无论是汉语旅游文本还是英语旅游文本,对于原文的模糊美,通过高超的翻译技巧,在译文中同样以模糊的手法处理,可以给译语读者传达与原语一样的模糊美,是精确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例11:北京作为世界旅游名城,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烟波浩淼、黛色风光的北海公园,……
这段对北海公园的介绍中,非常巧妙地使用了“黛”字。据《新华字典》的解释,“黛”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那“青黑色”到底是什么颜色呢?因为“青色”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模糊概念,可以指“绿色”(如青山)、“蓝色”(如青天)或“黑色”(如青丝)。那么,“黛色”或“青黑色”的概念也随之变得模糊起来。因此,“黛色风光”在汉语原文中是非常模糊的意象,汉语读者只能凭想象推测此处的黛色风光到底是绿色、蓝色还是黑色的风光了。在翻译为英语时,由于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无法明确翻译“黛色”的概念,因此,同样应该采取模糊的表达方式。此处的“烟波浩淼、黛色风光的北海公园”可以译作“the enchanting Beihai Park”,用enchanting(意为“令人愉悦的;令人陶醉的;迷人的”)这一较为笼统的形容词来表达原文中的模糊意境。
例12:Egypt was invaded by other powers,including the Assyrians,Persians and Greeks.Throughout its history,however,it retained its distinctive and sophisticated culture,even after the death of Queen Cleopetra in 30 BC,when it was absorbed into Roman Empire.
此段中的sophisticated也是一个具有模糊意义的词语。《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此词的解释有:(1) having or showing much worldly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fashionable life(显得)事故的,老练的,高雅时髦的;(2)complicated and refined;elaborate;subtle复杂的;精良的;精细的;尖端的。在这个句子中,sophisticated用来修饰名词culture,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呢?也是很难讲清的。由于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译者在翻译时很难找到对应的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省译的方式来处理:
埃及也曾遭受外族侵略,比如,亚述族、波斯人和希腊人,但埃及人一直坚守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即使是在公元前30年古埃及女王克莱欧帕特拉埃死后,埃及被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9]
这个译文把“distinctive and sophisticated culture”进行了省译,只翻译了distinctive的概念,没有翻译sophisticated一词,整个短语译作“独特的文化”。
4.以模糊译精确
以模糊译精确,就是把原文中精确的语言用比较模糊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翻译技巧在数字和习语的翻译方面尤为明显。英语表达把数理关系誉为语言的形式美,因而数字得到了较为频繁的运用,这些数字并不表示明确的数量概念。习语和特定的文化关系密切,有时很难找到对应的形象。在翻译数字和习语时,往往不宜直译,只是用模糊语言表达出来。
如短语“a score of”译作“二十来种/个,许多”,而不是精确的“二十个”;“a dozen years ago”译作“十几年前”,而不是“十二年前”;“at sixes and sevens”是精确的数字,翻译时用较模糊的“乱七八糟”。
句子“It rains cats and dogs”用抽象的“大雨滂沱”对译;“Don’t cross the bride till you get it”翻译时不用原句中“bridge(桥)”的形象,译作“不必担心过早”;“Wall Street is a dog-eat-dog place”如果直译为“华尔街是个狗吃狗的地方”,显得不伦不类,让人难以理解,应该把原句中习语的形象模糊处理,用“残忍的”这一比较模糊的形容词来翻译“dog-eat-dog”,整句可译为:“华尔街是个残忍的地方”。[10]
四、结 语
所谓“模糊语言”,是指语言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简言之,即不穷己所欲言,不“嚼饭与人”,不无视或低估受众的能动,它不是故作晦涩、制造难懂的文字游戏,而是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意在驰骋读者详细,启动读者咀嚼享受,是更高层次的精确。[1]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作为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语言必然会带有模糊性。
模糊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它不同于语言的歧义。在合适的特定语境中使用合适的模糊语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模糊语言的使用,有时表明了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是语言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旅游文本中更是如此。从文本的功能角度而言,旅游文本中的语言模糊性可以实现文本的呼唤功能,以语言的朦胧美增加阅读美感,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激起游客的旅游欲望。
[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红深.中国模糊语言学30年[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9.
[3]刘金龙,叶红卫.科技英语中的模糊美学特征与翻译[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6):54-59.
[4]蒋跃.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与语言的模糊性[J].外语教学,2007,28(2):83-86.
[5]楚行军.语用模糊的界定[J].长春大学学报,2006,(9):38-41.
[6]李文戈,武柏珍.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J].外语学刊,2004,(3):84-87.
[7]贺显斌.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明晰化现象[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63-66.
[8]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李常玉,金晓莉.英语语言的模糊性及翻译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6,(3):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