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性回归与重构
2018-01-28张聪
张 聪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那就是要高度重视人本身的发展与精神成长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精神,是关怀人的精神状态、增强人的精神品质以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关注思想性、政治性与德育性的过程中,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对人性重视不足、审视不清、辨识不明等问题。缘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认识到人性这一精神主线在全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切实纠正那些对人性关注不足的教学现象,呼唤人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真正回归,重构起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性关怀。
一、人性:思想政治课教学之魂
人性,即人的本性,是人之为人所具有的基本品格。中国的学校教育具有关注人性的深厚思想土壤,虽然中国古典文献并没有将“人性”作为一个独立范畴展现出来,但相关论述对“人”的审视与追问始终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并逐渐演变为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学记》所说的“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正是想要借助教育来教化民众、巩固政权。孟子在《尽心章句上》中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其意思是说,要尽自己的善心,觉悟到生命的本性,进而要懂得天命、修身养性。可见,尊重并引导人性的生成,在中国教育史上始终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发现学生的地位、价值,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人性价值。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不仅要对经济、政治、文化、法治、道德等相关领域进行讨论与引导,更要对人的精神成长进行引导。反之,如果失去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而盲目地去关注其他方面的成长,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失去了其本体意蕴与学科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质属性就是一种审视、引导与创生人的精神的过程,人性问题始终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影响着教学全过程。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人的存在的精神关怀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对于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教育,其重要区别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这样的人、使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始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主线。因此,思想政治课自设立之初,便始终关怀人的存在。首先,人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作为自然的个体而存在于学校教育这个特殊的场域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始终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重视教学过程的层次性、长期性,要始终顾及人的自然成长。其次,人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性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关注并引导学生识别自身在社会中的身份与角色,不断引导学生建构社会责任感,突显人性的社会光芒。再次,人的存在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而且还具有精神属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等精神层面的成长,更加“倾向于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充盈与完满,专注于人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取的精神状态。”[2]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关注人在当下所具有的自然、社会意义,不断审视人在生成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并在诊断人的问题之后,更加注重并解决引领人精神全面成长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人的需求的精神创生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放弃对于自身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追求既是人类自身寻求解决精神困惑的过程,又是一种创生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提升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始终都肩负着这个神圣职责。如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就是要引导小学生对于人类道德、法治的初步认知,逐步形成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早期建构;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从人与自我、人与集体以及人与社会这三个维度,探索人类精神生成的密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则是回应、诊断人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精神问题,理性识别人类在不同社会生活中所生成的精神产品,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各种社会观念和思想。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始终关注人的各种现实需求,并从人的意识角度对人类的当代遭遇予以深刻关切,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关注并思考人类如何摆脱精神困扰、走出精神困惑,进而直面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活等现实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给人以精神关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让人有勇气、有信心地回应人所面对的精神问题,自由地分享精神产品,而且还要不断创生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感受由思想的高贵和科学观念的能动性转化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切实创生出人类的精神文明。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古代儒家文明带给中国人以“礼”、“仁”的深度影响,古代科技文明也不断启发中国人深邃的思考,正不断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二、人性失落:思想政治课教学之困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曾感慨到:“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3](P62)思想政治课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关乎人的精神世界的课程,这种关于“人”的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应得以充分的体现,然而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来看,有关人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持续而深入的关注。相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人性失落的现象却始终存在,对人性关注不充分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并逐渐演变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精神困惑,理应得到深刻剖析。
(一)人性关注不足与教学的趋利化危机
虽然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应将人的成长作为一条基本主线,然而,在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学片断中,人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教育理念不仅没有推动人的合理生成,反而成为一种趋利化的教育活动,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埋下了危机。
例如,在高中《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商品的极大丰富使得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学仅仅看到市场经济的优势,进而形成了因市场经济而带来的功利取向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而忽略了基础性的人文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失去了思想性、价值性的学科取向,而容易沦落为一味迎合市场经济的知识需求。这就使得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仅仅看到市场经济需要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性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引导。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做法有其片面性。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社会鼓励人们通过正当而合理的手段获取谋生的手段,不断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各种生产关系的调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法律、制度、道德等的完善,切实巩固经济基础。这种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生活、培育学生正确劳动观为目标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现实的价值。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仅仅看到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与基本规律,还要看到其背后人在经济生活中的思考、决策与判断,还要引导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理性成长;也不能仅仅看到“经济人”假设,而忽略了“理性人”、“文化人”等其他人性假设,否则,经济生活模块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只能培育出标准化的经济人,甚至惟市场经济马首是瞻的庸俗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对学生“成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思想、情感、意志等教育,不能为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提供教育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对人性关注不足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看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人的因素,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无法实现教育目标的最终达成,而且也违背了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无法实现人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知,也无法促进人的身心成长。
(二)人性重视不够与教学的功利化危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对人性重视不够的现象。这种现象实际上不仅没有意识到人性问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主动脱离人性议题,甚至认为人性化是一个伪命题,并非思想政治课教学所应关注的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了偏离人性的功利化危机。
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容易压抑个体的精神成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课教学将意识形态教育当作全部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不能谈人性问题的。因为人性问题“总是披着资产阶级的外衣”,而不是“无产阶级的教育”。表面上,这些做法能够提升人们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实际上却忽略了人的真实存在。因此,这种思想政治课教学很难引发学生对于生命、成长的真正思考,同时也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真实追求。实质上,这不仅违背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培养人的价值追求,而且也忽略了学生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营养。这样的教学,只能使思想政治课沦落为“传话筒”、“教鞭”,压抑并伤害人的精神成长。真正的思想政治课应该是一门由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课程,能够塑造学生的智慧人格,点亮学生的智慧人生。[4]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容易忽视个体的精神生活。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更是让人能够获得成长的动力。然而,在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将个体生存所必需的经济元素放大化、公共政治参与程序化、文明表达形式化,而忽略了对个体何以需要这样的生活的前提性引导。这方面教育的缺失,实际上忽略了学生的精神本真。只是将外部的社会生活强加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生活反思能力的引导,无法使学生实现从适应社会生活转向反思、引领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个体声音渐失与教学的单一化危机
正如杜威所说:“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5](P184)然而,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不仅没有“改变人性”、生成人性成长的“新方式”,而且还使教学过程出现了强硬的灌输,教学评价屈从于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不允许其他个体声音的出现,个体声音的逐渐缺失往往造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单一化危机。
在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灌输式教育屡见不鲜。导致正确的思想理论不是自发地出现在学生头脑中,而只能通过外部灌输的方式得以进行。灌输实际上被异化为“死记硬背”,这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遵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找出需要学生识记的重点、难点知识,学生需要去反复背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强化记忆。虽然教学目标有“识记”的教学要求,然而在灌输式教学中,学生的真实感受被淹没,不仅没有提升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反而从心理上加大了学生对识记知识的反感,从情感上疏远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说,这种教学现象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教育的基本规律,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也不能推动学生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那些价值中立、不问对错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错误引导。[6]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是因为没有充分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才导致对人性问题的认识不足、引导不力。同时,如果知识教学明显高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也是对于学生个体道德成长的重视程度不够的体现。那种“过于指向知识与技能的接受,过于关注外部世界和生存需要,过于满足单子式的自我实现,忽视了人的心理、伦理、实践等智慧的协调发展,最终只能沦落为‘半个人的教育。’”[7]
三、重构人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时代之路
正如鲁洁所认为的,教育所彰显的人性维度,应该理解为“教育所期待的不仅是在实践活动中力图去超越现实存在的生存境遇,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的人,同样也是在思想和意识中不断去探寻人的存在价值、意义、理想和目的,寻找精神和思想超越的人。”[8]因此,生成完满的人性应该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线。然而,面对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人性缺失的问题,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所应做的,就是要重构人性这个精神主题,切实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性意蕴,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建构思想政治课的人性根基。
(一)唤醒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性意蕴
思想政治课程,说到底是以人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等内容而构成的有机系统。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于人性的失落,其实正是对思想政治课人性本质的辨识不清所造成的。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首要问题便是要还思想政治课以人性意蕴。
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突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虽然思想政治课教学因学科特点,不可避免地要强化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引导,但学生并非单纯接受的对象,而是有着鲜明个性、独特领悟能力的个体。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满着对学生的真实关切,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时刻将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切实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性回归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其实是人性精神对教育的一种回归。石中英在《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一文中认为,“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总体的人,人首先存在,才能思考存在,也才能筹划如何存在。存在具有绝对的价值,也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这是人存在的绝对性基本内涵。”[9]思想政治课是从精神上关心人、引导人成长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真实“存在”,从学生的情感世界入手,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样态,体会学生的精神动态,感知学生真实的精神需求,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关怀人的价值追求。例如,当下的高中生普遍都是“00后”,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于其他时代人的特质,对于其关注点、注意力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予以密切关注。
(二)重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性根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更好地彰显人性,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对于人性的真实关怀,就必须在教学设计、教学操作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建构起人性的根基。
其一,要在教学设计时以人的成长为基本统领。“人的生存并非那种自在的、本能性的存在,而是呈现出自为的、超越性的‘类’的存在。”[10]人的这种存在样态,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能够积极关注人的存在,重构人的成长。例如,在进行《哲学》模块教学时,应着重考虑学生是否对哲学概念所表达的基本要素有所领悟,是否能够对现实世界进行精准地概括与归纳。因为哲学概念本身就是来自对人的生活世界的高度抽象,是开启高中生面向生活世界的重要路径,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11](P119)反之,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精神成长问题,那么哲学的教学设计将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思想成长的引导。对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应首先从教学设计入手,以人的成长统领教学全过程,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不同时间结点,设计一些与学生成长相关的教学片断,增加学生反思、提问的环节,及时观察学生的所思、所为,有效推动学生的成长。
其二,要在教学操作中以对话、参与为主要方式。“教育并不含有强迫、宰制的成分,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和权利。”[12]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再是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成长动态,尤其是重视那些提问、追问与反问环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理解,推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人性化转型。例如,在《经济生活》模块中“消费”部分,由于学生成长于现代消费社会,对于消费什么、如何消费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认知,这时的课堂教学理应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参与交流,最终形成对要理性消费的开放式讨论。
其三,要在教学评价时以学生的收获为核心内容。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应聚焦学生在学科素养上的系统性收获,“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3]应该说,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其核心应落在推动学生的精神成长这个要旨上。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应是学生的收获,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多方面的成长。总之,思想政治课应通过个体间的横向比较和学生自身成长的纵向比较,着力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为学生建构起科学的评价方式,全面提升对学生成长的正向引导功能。
综上,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新时代所提供的不仅是一种时代背景的切换,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的变迁。基于人类生存的当下样态,并指向人类更好的发展,始终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定位。在中国进入发展的新时代里,教育能够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重新审视高中教育对人的精神引领,切实关怀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境遇,正成为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功能以及发展路向。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聪.人性化视域下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冲突及其消解[J].中小学德育,2017(7).
[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孟庆男.论思想政治课的智慧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6(2).
[5][美]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张铁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学科特色问题刍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3).
[7]涂艳国,周贵礼.试论教育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J].教育研究,2012(2).
[8]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9]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10]张聪,于伟.“三个面向”与我国基础教育合理发展的内在逻辑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11]肖绍明.批判与实践:论教育人性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2]张聪.试论高中哲学教科书阐释方式的转变——基于对哲学概念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5(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