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探析

2018-01-28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杨 丹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学工处,江苏 南京 210019)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实践。多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遵循着课堂理念教育为主导,课外隐性说服教育为辅助的教育模式。课堂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微核心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起坚强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课堂外,通过红色旋律的党团教育、公益实践的奉献服务、文化传承的文体表演、共建育人的社会见习等,营造科学正能量的舆论阵地,塑造高尚精神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直观感悟,鼓舞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信心,奠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2.1 路径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时间、空间等因素限制,信息量偏小,传播范围有限。微时代实现了人机合体的高度智能化沟通,便捷了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受众面,突破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面教育下空间狭窄、覆盖人群有限的困境,通过网络痕迹数字化支撑起新型思政流动站,高效获得社会热点及新闻实政,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2.2 共鸣挑战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固化的教学平衡,学生接受效率偏低。微时代,新颖的标题、精悍简洁的内容,碎片化的阅读,承载着观赏性的可视化思政观点,显然更易被学生所悦纳。

2.3 特性挑战

以图片、表情、动图、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微信息传播,比口授、书面的千篇一律的课堂思政教育更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传统权威解读带来一定程度的隔阂与争锋相对,N次方的虚拟化传播中,动感的视觉冲击、唯美的听觉享受,隐藏性对话完成了从量到质的思想过渡,传递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了价值观成长、思想认知转变。这种潜在的需求型信息学生更愿意去接收。

3 实施微途径的必要性

3.1 民主性增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下,教师是一言堂,大学生多是口袋族。在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界限分明,这种不平衡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教育效果。微路径的实施,赋予了教师和学生微民的新身份,虚拟世界的信息选择有平等性,言论也是相对自由的,很多线下教学无法实现的对话也有可行性,教育处于一种更平等的动态过程中,宽松的教育环境、民主的教育交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改变。

3.2 内容丰富化

微时代,教育资源也呈现了繁花盛开的态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了更多生动的实例,原本空洞乏味的理论教育变得充实有趣。原生态下的地域文化加入了多元因素,风趣诙谐的网路言语满足了学生的口味,世界格局的变化也尽在教师眼底,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比较教育有例可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得到改善。

3.3 方式多样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半是在教室或者某个校园环境下进行,实体环境的弊端是受情感、情绪、情景等因素影响,教育过程言不由衷、毫无反应等现象时有发生,教育预期效果很可能达不到。微路径带来了虚拟互动的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更加广阔,微博、微信的及时性又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微平台拓宽了学生实现主体性和张扬个性的渠道,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挖掘潜能;微视频、微纪录片,直面生活小人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味人生百态,感悟国富民强,对社会发展有了更为精准和深刻的认知。鲜活的教育素材信手拈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创新

4.1 微课堂提升思辨能力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新现象:微时代下海量信息消融了知识边界,便捷途径更替了教授角色,人人都是写手,随时随获,随感随发。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单纯的受教角色,也许他们比老师更早获得最前沿的道德新闻,这种“先知”下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平等和话语权,教师在课堂中的“首席”地位受到了挑战。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给引路人带来了难度。课堂的灵活性和应变性需求下,微课堂走上了舞台。微课堂,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明了学生的可塑性,分小组制作微视频,大数据的互联网技术加上形象的表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减少了低头族在课堂的蔓延。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进行畅所欲言的微交流,学习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增强,科学的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微课堂也可以依旧遵循师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采用5~10分钟的授课厘清知识重点和难点,对课程进行分门别类,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型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启发式微课,佐以微练习,强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称性。

首先,拟设各类主题,让中国优秀文明和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其次,翻转课堂,以组或宿舍为单位,让学生主动寻找切入点;再次,课堂微讨论,通过搜索、评论焦点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正确解答问题,将教育理论践行于实践。

4.2 微平台塑造形象工程

微文化通过片段式的阅读强势入侵学生的生活,点滴式的学习方式如同织网般密布学生思想,聚沙成塔。随处可见的APP,随时可用的扫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看到的是价值指引。如何构建充满正能量和精神传承的微平台发挥价值观作用,需要教育者们谨慎斟酌。

首先,构建形象工程,凝聚碎片文化的鞭策力。紧跟国家政策,融入学生的个性,凸显微文化的迅捷、广谱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目光和兴趣。其次,强实用、细分类,将中央精神、前沿动态适时适度传递发声,在轻松诙谐中让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再次,在平台模块中设置具有延续性的微刊。教育不是单次的行动,更不应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浅表性治疗,应该形成一个承上启下,论古及今的微平台矩阵,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拉近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每期选择不同的角度和重点,将思想跳出平铺直叙的传教式教育模式,以更碎片化、亲民化的方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系,帮助学生触摸时代脉搏,梳理人生思路。

4.3 微力量激发正向能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较2016年底增加5734万人。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1]。在校园中,智能手机普及,学生至少有一个微信用户名,随手拍、视频传、群微聊、转好评,碎片化的感情发布模式,渗入式的认同感和存在感,多重的功能覆盖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动态,如何积极运用微力量来深刻影响学生,不得不深思。

学生摆脱了单一的受众模式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多源的信息中树立教育的权威优势就需要凝聚微力量。开设官方微平台,宣讲优秀文化传统,打造师生分享平台,平等交流与沟通,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疑难,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思政工作推向新高度。

首先,增加学生受众话语权,实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学生,即使是班主任也要关注几十个学生,每个人都面谈是不切实际的,个人的人格魅力虽然很美好但也很有限,更需要时间的助力,那么微力量的作用就得以显现,学生在平台的留言和表达就是了解其心理和情感的最好途径,通过一个命题或热点与学生分享,教师的正面引导、学生群体的疏导、同龄人的共情凝聚成一股排忧解难的力量,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其次,提升学校教育公信度,发挥微力量的政治功能,积极塑造思想和构建观念,不做“麦田的守望者”。

4.4 微活动弘扬优秀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课程识记和社会实践。由于受统筹教学和地域范围的局限,线下实践活动的对象和辐射受到一定限制,其深刻程度也有所影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平台发声,突破单一和单薄,实现思想的一种洗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微公益,将公益机构、热心网友与受困人士线上连接,以一种全新的参与方式,全过程、高透明、强便捷地参与到各种公益项目中。有志愿服务意识的同学一方面可以甄选适合自己的项目,奉献爱心;另一方面,专业知识与公益服务有机结合,多重资源的生态整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教育目标。微纪录片,以身边人物为原型,以流动的生活纪实为素材,身边的老师、奋斗的同学等都可纳入主题,镜头下的典型事例勾勒出社会主旋律,微小人物的草根性带来更强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情感迁移中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微电影从高大上的影院屏幕走向了大众化的移动终端,通过小故事展现大情怀:在历史文献中铭刻历史,在长征艰辛里描摹当下,在建党伟业中展望未来。以微见大,以小见博,饱含红色元素,坚定政治信仰,寻梦、追梦、筑梦、圆梦,增强共通的崇高感受,通过微电影的纽带作用,以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深刻表达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和担当。

5 结语

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积极行动起来,迎潮而上,顺势而为,微言微行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