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018-01-28闫丹
闫 丹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的学习效率非常不理想。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既有利于老师掌控教学进程,又能够将学习的知识内容直观清晰地表达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1 简述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由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创建。思维导图主要是指利用视觉化形式将待定的主题知识结构构建出来,也是语义网络表现的可视化方法,即将某一领域的知识元素根据其内在的关系构建起可视化语义网络[2]。思维导图通常由颜色、图像和关键字、联系曲线等要素组成,能够充分地利用人的大脑思维、想象力、联想力之间的相互合作,并且挖掘其内在的创造力和记忆力的潜能。思维导图的基本特点包括:
(1)明确地将焦点集中在中央图形上进行清晰的标注。(2)在中央图形中将主题作为主干向四周进行放射。(3)分支是由关键图形或是由联想线条上的关键词组成,次重要的可以体现在分支上,即较高层次的分支。(4)节点结构是由各分支连接而成。思维导图通常在办公软件中进行设计,有专门为绘制思维导图而设计的工具软件,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等,如果不想利用软件工具进行绘制还可以利用纸笔的方式直接进行构思。现在用于思维导图绘图的工具非常简单且便于使用又灵活多样,这种特点也为思维导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 思维导图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应用
2.1 思维导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能够确定学习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彼此之间的重要关系。在实际的课程设计时,可以宏观地建立整体的思维导图,从而能够使整个课程所要表现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其中,并利用思维导图的分支将教学中每一环节的知识点结构充分地显示出来。比如:课程计划和学年计划思维导图以及章节思维导图等等[3]。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可以灵活运用在教学目标设计的全过程中,因为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需要对教学内容中的每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重点难点明确标出,还要将每个知识点相互关联,这对于老师分析整理教材的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教学课程的设计要根据构建思维导图的思路进行,明确教学思路,非常有利于老师将每科学习的知识相互渗透并组织到一起,再将每个知识点都构建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创新性。
计算机老师可以通过一张思维导图将课堂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全面体现出来,老师在进行课堂流程设计时,可以结合图片和文字,简单易懂地用层级图将每个肢体之间的隶属关系明确地表现出来,把一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点结构简化成为一些知识结点,并在其中添加插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对知识系统有直观性的认识。
2.2 思维导图在课堂授课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利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分析和整理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分清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他们能够利用基础知识来指导操作,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克服重点、难点,实现操作水平的提升,同时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
2.3 思维导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时会发现有些学生不会或者不能将知识和命题框架很好地构建出来,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这样会导致学习起来非常疲惫和无趣。计算机知识本身就是复杂抽象的,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将整体基础知识梳理清楚明白,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实际构建思维导图时会运用到许多的逻辑方法,如:分析归纳法、综合演绎法、比较分类法等等。可能在进行中心与相关主题之间相互联系时会遇到瓶颈,这就说明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够,就可以进行针对性地学习,构建思维导图的时候也是重新梳理知识结构的过程,将思维导图构建完成后知识网络自然清晰明了[5]。
2.4 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应用的要点
思维导图虽然对于计算机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真正实践时还是需要掌握一些授课的技巧。如利用制图软件MindManager来学习电子表格Ex⁃cel这节课,先引导学生打开MindManager软件,在界面中新建一个模板,在核心主体中输入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第一节准备工作,并在奠基核心主题以后点击enter回车键确定,将知识主体加入以后,再向下延伸至具体的知识点主题,直到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一一地列举在图中。还有一点要特别说明,在构建思维导图时,绘图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文字的数量,只要简明扼要地在导图中标明关键字即可,切记言简意赅。知识结构梳理完毕以后要在主题内添加编号,并加入预先配套的图形标识,加深学生记性和印象,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就设计完成了。
3 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总结
3.1 用于学情分析分组教学
某一节课程完成之后,并非所有学生都做到了全盘吸收,都具有相同的操作能力,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疑问、疑虑或迷惑。这些疑问、疑虑以及迷惑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在心中形成块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本身的学习效率。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实行“学情分析、分组教学”,总结出A、B、C三组对同一问题而表现出的不同疑虑用思维导图来予以体现。比如在计算机基础软件word的学习当中,A组对于word排版出现困惑、B组对WORD使用过程中一些工具不熟悉;C组对插入表格感觉存在困难。建立的思维导图带有明显的ABC标志,让学生自动对照定位,教师可以就三组学生分别针对Word排版、Word工具、插入表格三个内容进行关键性提示,并将提示内容分别放到对应组别之下,在这样的分组教学中,教师以思维导图形象地向学生再一次强调或者演示了一些操作,三组学生会在短暂的时间里,消除疑问疑虑,提升学习效果。这样做也加深了学生印象,让内容掌握得更加扎实。
3.2 用于系列知识回顾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其实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特别是一些软件学习是非常系统的,在具体回顾上,教师要是以教材为主体,途中会有学生突然询问一些问题,这必然会打乱教师的节奏,也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关于软件学习的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具体重点内容轨迹予以展现,这样就可以形成回顾纲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听课,去温习具体的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3 用于教师教学总结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维导图给了其基本的教学框架。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则需要重新审视这个教学框架,反思自己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按照计划完成了所有内容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是否存在瑕疵,在和学生互动中是否没有尊重学生的地位,如此等等。思维导图成为了教师自我审视的工具,同时教师还可以形成一个全新的思维导图,将自己上一节课看成一个工程,标注出具体的不足和改进方案,以这样的形式帮助自己成长。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为自己提意见,将意见融入到思维导图中,这样可以从多方面来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导图其实成为了师生沟通的一种工具,拉近了彼此距离,打破了传统课堂坚冰,促进了课堂热烈气氛的形成。这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大的触动,能够激发其授课热情。
4 结语
将思维导图全面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且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结构,保证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缩短了学生熟悉教材的过程,增加了对于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加深了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喜欢和认可,对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有明显的效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够培养自身对于知识的正确获取,提高了自己分析、整理、概括、创新、归纳等能力,思维导图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论是在以后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中都有非常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