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亲历的中等师范教育

2018-01-28安良海

教育家 2018年45期
关键词:中师师范教育师范学校

文 | 安良海

1982年9月,我考入襄阳地区师范学校(现并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后,我被学校保送到郧阳师专进修深造,1987年回校任教,直至1997年调出。期间,我亲身经历了襄阳中等师范(以下简称“中师”)教育从恢复到鼎盛再到停办的全过程,抚今思昔,感慨颇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师教育发展历程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中师教育退出历史舞台,襄阳的中师教育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1978-1986年的恢复时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各地为了解决普及小学教育急需大量师资的问题,积极着手恢复和发展中等师范教育。1978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省教育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中师教育。1980年,襄阳地区教育局开始调整师范学校布局,并确定办两所重点师范学校——地区师范学校和枣阳县师范学校。1982年秋季开始,全市中师逐步改为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培养小学师资。此后,襄阳市的中师教育不断进行调整,包括对师资队伍的调配,对教学计划的调整等。

1987-1997年的繁荣时期。1987年开始,全市中师采取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师训与干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办学的格局,除普师班外,还开办民师班、进修班、中师函授班、行政干部培训班。为适应全市幼儿园和农村小学对音乐、美术教师的需求,各中师学校还相继开办了艺师班(美术、音乐班)。

这一时期,中师教育史上发生的三件事值得大书特书:一是开展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在此时期形成系列化;三是实施新教学方案。1986年施行的中师教学计划存在着脱离实际、文化课教学内容多、教育专业课实用性和实践性不强等问题。鉴于此,1989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颁发〈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的通知》,规定了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次课程改革,是五十多年来中国规模最大、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中等师范教育的改革。

据此,各中师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师资力量、设备条件开设了大量选修课,如:朗读与普通话、美学入门、应用写作、速算法、电子计算机初步、舞蹈、中师书法、生态学、思维训练等等。20世纪90年代,又增加了口语、形体、毛笔字、电教等课程。

1998-2002年的终结时期。21世纪初,我国教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培养小学新师资的教师教育,其办学层次发生了重大变化。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中就我国师范教育的体系改革作了部署,培养小学新师资的任务,由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变为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本科师范院校来承担。这是实现国家制定的我国师范教育从“三级师范( 中师、师专、师院)”向“两级师范(师专、师院)”最终迈向“一级师范(师院)”发展规划的重要步骤。它同时宣告中国中等师范教育这一级办学层次已完成历史使命,走向终结。在襄阳市,2000年8月,襄樊师范并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6月,枣阳师范最后一届中师生毕业,学校由中师转为普通高中。

中师教育的历史功绩

中师教育曾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襄阳市来说,其历史功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培养了大批优秀师资。中师是小学教育的“工作母机”。中师教育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有计划地培养和输送小学师资。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开展后,中等师范学校投入到师资培养培训主战场,为顺利实施“普九”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固本培元”作用。

其二,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中等师范学校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办学经验,值得后人反思借鉴。

一是培养目标突出指向小学教师。中师始终坚持以面向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为方向,密切结合小学教育的需求设定教育目标,把握教育质量。小学教育的发展得益于中师培养了大量合格、优秀的新师资。这种办学目标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二是培养规格强调“一专多能”。“一专多能,面向农村,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是中师的办学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不少中师学校将学生培养目标确定为“四会”“四能”。“四会”,指会说标准的普通话,会写一手好字(毛笔、钢笔、粉笔),会弹琴、唱歌、画画,会动手做些实验和制作简易教具。“四能”,指能服从组织分配,能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能独当一面地组织好班级和少先队的教育活动,能教好一门主课(语、数),并能兼教音、体、美中的一门。这种要求下,中师生接受师范的“全科教育”,文理兼修,体艺兼备,专业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性较强。

三是培养方式注重实践。在搞好基础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各中师学校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组织学生练好“三笔字”“一口话”,掌握现代化教学工具(微机、音像器材)的使用方法,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高年级注重教育见习实习,内容包括教学、班主任、少先队、课外辅导及家长工作等。

中师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基于我的亲身经历,我认为师范教育给我们如下启示。

师范教育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已完成从“三级师范”(师范、师专、师院)到“一级师范(师院)”的转变,这就意味着更多的高等师范毕业生将走上小学教育教学岗位。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去到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大多“水土不服”,走上讲台后需要较长的适应过程。这需要借鉴传统中等师范教育的经验。当年,中师的培养目标就是合格的小学教师,据此目标,机动灵活地设置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接地气、乡土气息浓郁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专业知识扎实,音体美等方面的训练也相当到位。上岗后,他们的适应期较短,工作效率高。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些微型化小学甚至仅有几名学生的超微型学校,有学校采取一个教师教多门学科的办法安排教学任务。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农村学校需要“全科教师”,高等师范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师范教育一定要注重师范生职业情感、职业伦理的培育。中师生从走进中师那天开始,“将来做小学教师特别是做农村小学教师”的信念就深入脑海,这促进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正是这种职业情感与职业伦理的强力支撑,他们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受到了基层学校欢迎。现在高师院校培养的部分大学生则显得比较浮躁,对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表现出较高要求,缺乏服务教育的终身理想,更不愿意留在农村教育一线。因此,必须从入校那一天起,就采取得力措施培育学生的职业情感与职业伦理。

师范教育一定要加强基本技能与能力的培训。今日之高等师范教育对学生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偏多,而音、体、美等方面发展不全面。高师教育要学习借鉴中师经验,立足于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这一基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与能力训练,使师范生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能结构,为将来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中师师范教育师范学校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高申作品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浅议中师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若干实践问题
如何走出中师音美班体育班数学教学的困境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