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创新•发展——改革开放40年体育科技专家研讨专题

2018-01-28卢元镇

体育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会学人文学科

卢元镇



继承•创新•发展——改革开放40年体育科技专家研讨专题

【编者按】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40年来,中国体育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推动了体育学科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新时代,中国体育进入改革深水区,体育科学肩负新任务,面临新挑战。回顾既有的成就,研判今天的形势,探究未来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是十分必要的。为此,2018年6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举办了“继承•创新•发展——改革开放40年体育科技专家研讨会”。本刊将与会专家的发言选编刊登,以飨读者。

从“体育理论”到“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学科分化与整合的思考

卢元镇

(华南师范大学)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北京体育学院读本科学生受体育启蒙的第一门课就是“体育理论”,而50多年后全国的体育学博士生已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中国的体育科学在这50年中,经历了从“体育理论”的一门课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一个学科,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这场变革的缘起是什么?推动变革的动力是什么?它的学科任务又是什么?本文试图解释这些问题。

1 体育人文社会学形成的历史回顾

1.1 孤独的“体育理论”

新中国最初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以“体育理论”的面目出现的,这是体育院校唯一的一门社会学科方面的课程。而“体育理论”则是前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的简称。20世纪50年代确立起来的民族文化是前苏联战备文化、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事文化、计划经济时代保留的自然经济文化的合成物,并由这种文化派生出了适应当时历史条件的体育教育思想。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前苏联关系恶化后,在中国教育界和体育界总想孕育出一种新的理论来取代上述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以北京体育学院钟师统院长为首的编写组创编了全国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材,这在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时的纸张与印刷条件很差,这本教材的印制质量很差,师生称它为“灰皮本”。

《体育理论》有两个文化承接点,一是对解放前体育的研究工作的批判性继承,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的学者对西方体育文化做了大量的推介与诠释。蔡元培、陶行知、王学政、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以及郝更生、董守义等人,前者偏重于教育中体育地位的论述,后者热衷于西方竞技文化的宣扬。他们是中国体育理论的先驱,功不可没。另一承接点仍然是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窠臼,因为我们毕竟保留着与前苏联十分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体育实践,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难以支撑一门可以立足于学科之林的,科研到位、信息充沛的独立学科,那时我们自身形成体育理论的能力是比较差。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难以判断这本《体育理论》究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还仅是一门启蒙性课程。

1.2 《体育理论》的突发性裂变

体育理论的解体似乎是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之初瞬间完成的。最先打破《体育理论》一统天下格局,急不可耐分解出去的是“运动训练学”,继而“学校体育学”接过了《体育理论》中原有的关于体育教育的部分,恢复了体育教育理论的本原。接着“群众体育学”被迫退出,后来改称“社会体育学”、“社会体育导论”,对接的社会实践是后来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体育理论》中的剩余的最具体育共性的部分则以“体育概论”的面貌保存下来,讲述的是体育的概念、体育手段、体育制度、国际体育等概念,作为初入体育大门学生的启蒙课程。

大量冠以“体育”或“运动”的新兴的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被引进体育领域,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体系,如体育哲学、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人才学等。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冠以学科、理论、问题与课程的多达49门。经过十余年的沉淀,最后选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纂的《体育科学词典》的也有20余门。

1.3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

经过之后10多年的不懈努力,“体育学”被提升为国家一级学科,从而正式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4个二级学科,标志着体育人文社会学正式确立了自己在科学学中的地位。同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体育学”,每年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一定数额的研究经费,则标志着体育人文社会学得到了社会的公开承认。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初步整合已经完成。

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通常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等等。人文科学,是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它是以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为学术研究主题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主要包括文学、史学、哲学,并同时包含着由这三个学科衍生出来的其他一些学科。

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的概念。它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为扩大学术容量而进行的裂变,第二阶段是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整合后,在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下,形成了学科坚实稳定的学科体系与发展方向,并建构以它为名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这是中国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最终将带来体育运动的高度繁荣。体育人文社会学,既要从各母学科中汲取研究成果,沿用研究方法,用以研究体育现象,实现本学科化,也要与国外同学科进行交流,引进国外研究成果,实现学科的本土化。

2 这场学科变革的内在动力阐释

古今中外,体育运动一直沿着两条逻辑线索向前推进。一条是它的实践线索,创造了内容丰富的体育教育、前景灿烂的竞技运动、多姿多彩的娱乐健身,以及以体育运动为事业的社会政治活动和以体育运动为产业的经济活动。另一条则是它的理论线索,追寻人体运动的生命科学、心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种种规律。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2.1 改革,端正了体育人文社科学的问题导向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曲。40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每一个人物、事件,无不打上改革的印记。中国体育是20世纪末叶社会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仅以支持体育发展的资金为例,改革之初全国的年体育经费不足5个亿,30多年后的今天,每年有数万亿的资金在体育领域流动(2016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9万亿),而且资金的来源已经从政府的单一投入变为多元的,涉及千家万户的。可以说,对中国体育投入的经济总量与产出总量,改革前后发生了霄壤之别。

社会的改革给体育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引发了体育现象扩大化与复杂化的趋势,需要体育社会科学迅速跟进,比如社区对单位的取代,休闲时代的到来,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理论的出现,都需要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提供前提性的研究。体育改革的成功部分,需要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做理论支持,体育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也需要听从它的评述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市场经济社会激发了人的活力,以人为本、主体意识、人文精神、人性解放等概念的确立,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在竞技体育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体育人文学科顺应社会的变革,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的努力。人文社会学科关心他人,关心外界,特别是涉及人类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2.2 开放,扩展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

不少被中国称为“新兴学科”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其实在海外已经发展了多年,如体育社会学在欧美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体育法学早已成为成熟的学科,体育哲学早已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体育的经济理论已出现多个学派,休闲理论、游戏理论也已成为煌煌大论。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封闭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甚至连一些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在开放的时代,我们欣喜地引进了这些未知的、不熟悉的学科,开拓了我们的思路,缩短了我们与国际的差距,有了更多与世界对话的可能。

2.3 思想解放,打碎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身上的枷锁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界有很多思想禁区,说到体育的经济活动,被认为是“资本主义体育的特征”;说到国际奥委会,就称它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俱乐部;提到职业体育更是噤若寒蝉,斥之为资本主义铜臭,是体育的堕落;谁为“海外兵团”说几句好话,就是忘本,就是背叛举国体制;谁批评体育中的兴奋剂、假球黑哨等社会问题,那就是在给社会主义抹黑等。

思想解放的大门一打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做了大量正本清源的工作。它最早开始骚动,举起批判的武器,以批判精神和担当意识,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为中国体育改革扫清了道路。

2.4 科教兴国,改善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环境

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将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摆在了体育发展的重要位置上,给了它一个良好的学科环境。于是,它一方面提倡了体育要科学地面对现实,尊重客观,主张体育必须摆脱经验主义,走上科学实证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又反对科学至上,认为人类进步、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需要科学的指引,但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要实现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变。

3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任务

体育人文社会学目前尚处在一种松散集成的状态,在各分支学科中,有的在当前适宜的社会经济土壤中将得到较快发展,如体育产业学、体育社会学;有的需要迅速提升,以满足体育实践的需要,如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有的新学科建立了起来需要扶植,如体育人类学、体育娱乐休闲理论;有的老学科需要突破性进展,如体育史、运动心理学;有些学科要加快前进的脚步,如体育美学;有的学科则需要摆脱母学科教条的枷锁,求得新生,如体育哲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必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职能将由议论舆论性的,转变为说明和解释性的,进而成为预见性的,决策支持性的,从而提高我国体育实践的预见性、科学性和自觉性。

21世纪初叶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必将对中国体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促使正在发育成长中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尽快成熟起来。在新时代,中国体育将继续遵循繁荣发展的规律,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在前进速度,仍要保持旺盛的气势。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价值应更加引起关注。没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作为理论基础掌控的体育,其发展方向可能是摇摆的,其系统结构可能是松散的,其繁荣辉煌也可能是昙花一现的,而付出的代价则一定是沉重的,因此重视和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1000-677X(2018)07-0003-03

10.16469/j.css.201807001

猜你喜欢

社会学人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意外遇见社会学
意外遇见社会学
“超学科”来啦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