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之死”的“真相”
2018-01-28杨宇鹏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重庆400013
⊙杨宇鹏[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重庆 400013]
许多读者在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时,会紧紧抓住小说当中一句提纲挈领的话——“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来进行。这句话在小说中的确至关重要。但是,只是从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来分析杨修的死因是片面的。因为,就算杨修是个“恃才放旷”的人,但是一个人“恃才放旷”就会导致杀身之祸吗?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杨修为人恃才放旷”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数犯曹操之忌。”这句话紧跟在“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之后,实在是大有深意的。想一想,如果不是杨修的“恃才放旷”触及了曹操的忌讳,杨修会被杀头吗?因此,分析杨修的死因,必须要把杨修“恃才放旷”的个性和曹操的忌讳联系起来,我们要弄清楚杨修究竟在哪些地方没有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又触及了曹操的哪些忌讳。试详释之。
小说开头写道,曹操因为进兵与收兵而犹豫不决,遂以“鸡肋”为夜间口号。杨修知道这个口号后,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在这个事件中,杨修的“恃才放旷”表现在哪呢?杨修从“鸡肋”这个夜间口号猜测到了曹操即将收兵,这是杨修心思细密、富有智慧的表现。但是他根据自己的猜测让随行的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就不恰当了。因为,主帅犹豫不决的时候,作为下属可以提建议和意见,陈述利弊,但是这些都是给主帅提供参考。作为下属,是不可以代替主帅做出决定的。现在,曹操在进兵与收兵之间犹豫,尚未下达退兵的命令,而杨修直接让随行的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这将曹操置于何地?不得不承认,杨修虽有智慧,但是情商确实不高。曹操作为一代雄主,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手下这样造次、目无上司?所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只是曹操杀杨修的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是“犯曹操之忌”啊!
当然这件事只是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其实,曹操想杀杨修之心由来已久。小说通过补充交代的方式叙述了几个事件,正是这些事件逐渐让曹操产生了想杀杨修的心思。
第一件事是改造园门事件。曹操显然是有意故弄玄虚,对新修的花园不置褒贬,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当然不解其意。曹操这样做的心理其实是值得咀嚼一番的。曹操就是想让底下的人莫名其妙,以显示自己的高深。底下的人实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只有恳求魏王大人指点迷津,此时曹操才揭示真相,底下的人恍然大悟之时定当大呼“魏王智慧”。事情如果是这样发生和发展,魏王才会心满意足。然而,杨修偏偏就把他的心思给猜到了——“‘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按说,花园的门改造停当,达到了丞相自己的要求,丞相应该高兴才对。但是,小说写道:“操虽称美,心甚忌之”。这实在是不合常理。笔者以为,这里面有着复杂的心理。一方面,杨修破解了曹操设下的谜题,这样大家都去称赞杨修的智慧敏捷(小说虽然没有明写,但是可以想见),而忽略了设下谜题的人的智慧。这可不是当初曹操设下谜题时所想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曹操对杨修多少是有点“妒忌”的。另一方面,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奸诈多疑的,这样的人,特别是这样的君主(曹操虽为魏王,实则等同皇帝)当然是不希望自己的心思都被属下猜透的。如果自己的心思被属下猜透,那么君主就可能感觉自己被下属所制而不是自己控制属下了。所谓“天威难测”,这样才让属下敬畏,而杨修的行为恰恰犯了曹操的忌讳。
接下来是“一盒酥”事件。杨修仍然表现出智慧与敏捷,将“一盒酥”拆解成“一人一口酥”来理解。但是要注意,这盒酥是塞北送来的,送的对象当然是曹操。因此,曹操本人吃才是合适恰当的。曹操在盒子上写“一盒酥”也许本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作为属下,没有征求主公的意思,就自作主张把本来送给主公的食物给吃了,并且还是与众人分吃完的,这就已经构成重罪了。如此“放旷”可是有点“放肆”了。可恨那杨修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的严重后果,还以谐谑的口吻回复曹操的询问:“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这不是把曹操当成玩笑的对象了吗?作为主公,可以容忍属下这样放肆吗?多疑的曹操甚至可能想象,既然你杨修敢私自食用送与我的食物,那么哪一天你在食物中下毒谋害我,不是也很方便吗?杨修的行为又犯了曹操的忌讳,甚至可能威胁到了曹操的生命,无怪乎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了。
笔者这样猜测曹操的心思其实是有文本依据的。因为在写完“一盒酥”事件后,小说马上讲述了曹操梦中杀人的故事——这就表明曹操其实是担心自己被人谋害的,那么他由杨修擅自食用送给自己的食物,从而对杨修多有猜忌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其实,杨修的“恃才放旷”在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甚至过分了!曹操在梦中杀死侍者,是让人相信他能梦中杀人,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性命。杨修猜到了曹操杀人的意图,这是一种智慧。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侍者的葬礼上,杨修竟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杨修这样做,一方面表明他完全揣测到了曹操的心思,这本来就是曹操忌讳的了;另一方面,杨修这样当众揭穿曹操的意图,不是让曹操的一切努力白费了吗?杨修既然知道了曹操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的性命,还是要揭示真相,这不是有意让魏王的性命增加风险吗?这能不让曹操记恨吗?杨修这样的所作所为,再一次表明他的情商之低下!
在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之后,小说继续补充了三件事件:这些事件都与曹操之位该由谁继承有关,是极为凶险的权力斗争。杨修在这些事件中,他的“恃才放旷”,更是触及曹操更深层次的忌讳,从而导致了曹操终于动了杀杨修之心。
小说交代,曹操第三子曹植,爱杨修之才,常常邀请杨修彻夜长谈,杨修肯定是曹植一党的。曹操与众人商议,想要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了后,很是着急,于是密请自己的心腹朝歌长吴质来自己的府邸商量对策。小说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玩味:吴质来拜见曹丕,其实本是可以光明正大地前来的,但是这次却是藏入大簏之中与绢匹一道被运送进来的。显然,曹丕此时请吴质到府中议事,是颇为犯忌的,所以要做得极为秘密,不能被外人知晓。按说,这件事情是如此神不知鬼不觉,不应被他人知晓。但是,杨修却知道了。这足见杨修的过人之处。杨修明白,曹丕得到曹操想要立曹植为世子的消息后,一定会有所动作。他要么早就派人打听曹丕及其党羽的动态,要么让人一直在曹丕府邸周围监视。但是,他在掌握了消息之后,直接来告知曹操,就不是那么妥当了。要是能抓个曹丕与吴质密谋的现行,那自然好说。而如果没有人赃俱获,那么杨修就难免落下“构陷”公子曹丕的罪行。杨修作为曹植党中最为重要的一员,是不合适前来告密的,这里面隐含的政治风险其实是非常巨大的。果不其然,吴质得知曹操命人来监视的时候,不慌不忙,来了个“将计就计”,“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曹操派出的使者搜看大簏,只是发现了绢匹。这下,杨修非但没有成功告密,自己却被扣上了“谮害”公子曹丕的大罪。曹操是一位主公,也是一个父亲,无论他作为什么角色,他都非常忌讳臣下弄权而陷害自己儿子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于是,小说写道:“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如果杨修当初把这个消息透露给第三方力量,由一个看似中立的人物来告诉曹操,那么,杨修政治上的风险就要小得多,可能,告密的效果也要好得多。
而“出邺城门”事件中,曹操的忌讳更是隐晦,须得做一番细致的分析。曹操让曹丕与曹植各自出邺城门,又命门吏不放二人出城。曹丕先至,遇到门吏阻止,也就退回来了。而曹植听取了杨修的建议,杀掉门吏出城。按说,门吏是奉曹操之命阻止曹植出城的,曹植杀掉门吏,曹操应该大为生气才对。然而小说却说“于是曹操以植为能”。这实在令人费解。其实,我们联系前文“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这句话,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曲折。曹操其实是在做测试,看看哪一位更适合做他的接班人,所以上面提到的“才干”可不是什么文学才干,而是能否治理众人、能否杀伐决断。杨修显然是明白曹操的测试意图的,所以建议曹植:“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竟斩之可也。”杨修明白,曹操作为一代雄主,是更希望自己的继承者有自己的风骨的,而不是儒家那套“温柔敦厚”的作风。这再次表明杨修的智慧过人。然而,小说的情节却急转而下,“后有人告曹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于是曹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这个突变也同样让人困惑。为什么曹操在得知曹植的所为是杨修教授指点之后,会“大怒”,并且因此也不喜欢曹植?难道曹植身上不是拥有更加适合做接班人的气质性格吗?要弄清楚曹操愤怒的原因,还是要回到曹操出这道测试题的目的上面来。前文已经指出,曹操要在曹丕曹植二人中选出接班人,在当时的情形下(诸侯割据,纷争不断),曹操更倾向于选择那种能够统驭群臣、威服众人、手段强硬的人做继承者。曹植在这次测试中,表现很让曹操满意,曹操也应该是高兴的(继承人的人选也许就此定了下来)。一旦他知道曹植表现出来的杀伐决断、手段强硬,不是曹植本人固有的素质,而是旁人指点的结果,这种高兴自然就烟消云散了。曹操本人就是一个手段强硬、富有谋略、能够驾驭群臣的人,这样才有了他击败袁绍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割据一方的功业。如果继承人其实并没有具备雄霸一方的能力,又被确立为接班人,曹操不得不担心自己的功业能否被守住。因为杨修智慧过人,又多次不请示主公擅作主张,这也不能不让曹操害怕,曹植将来接任后,汉献帝的遭遇会在曹植的身上重现(因此也就不喜欢曹植了),杨修会成为下一个曹操。
后面的“作答教”事件也应作如是观——君主是不喜欢自己的属下控制、强于自己的继承者的。杨修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的时候,曹植每次都是依据杨修的答教对答如流——这自然可以表现出杨修的才干惊人。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再让曹操高兴,曹操的反应是“心中甚疑”。这足以表明,曹操对曹植是否本身就具备军国之才产生了怀疑,也可见他对杨修的忌惮和不放心到达的程度了。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左右,偷来答教告诉曹操,曹操果然大怒,并说“匹夫安敢欺我耶”。曹操不是不知道,几个公子都有各自的追随者、支持者,这些曹植党给曹植出谋划策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曹操得到了答教是杨修所写,曹植只是依答教回答的消息后,有什么值得“大怒”的?其实,曹操担心的还是如果曹植作为继承者接班,能否控制局面、治理众人、扩大功业;曹操害怕的还是杨修太过聪明能干,又惯于越权办事,会在将来掌握权力,把曹植变成傀儡!
总之,杨修的确智慧过人,颇有才干。但是他依仗自己的才华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控制,情商偏低,“恃才放旷”,多次逾越作为下属的权限,擅作主张行事,触碰曹操的权威和底线。而曹操作为主公,颇为痛恨自己的权力被僭越,忌讳自己的心思被属下看透掌握,厌恶属下构陷自己的公子,更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属下将来控制自己的继承者,篡夺他一生建立的功业!而杨修恰恰“数犯曹操之忌”,所以杨修必死。这才是杨修之死的全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