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的吸收与转化
——以海勒根那的作品为例
2018-01-28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014010
⊙丁 燕[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叙事方式是对历史与现实的神话式处理,对民族的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进行模拟性的重构以及在叙事的过程中引入大量神话和传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几乎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都存在着一种堪称基调的原型模式”①。 数以百计的洪水神话广泛地流传于世界各地。魔幻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拉丁美洲迄今为止流传着不同版本的洪水神话,有自16世纪流传至今的阿兹台克洪水神话、奥托米人洪水神话和基多洪水神话,也有记录于当代的托托纳克洪水神话、尤卡坦半岛洪水神话和特拉帕内克洪水神话。内蒙古地域也流传着各种类型的洪水故事,例如蒙古族民间故事《天上人间》和《猎人海力布》等。②内蒙古地域的洪水神话同拉丁美洲洪水神话一样都极少强调洪水动机即灾难的原因,即便为数不多的谈论洪水的起因也同样认为是人类的造恶招致洪水淹没的惩罚或人类触怒神灵而遭受的惩罚。③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描述了一场历时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热带暴雨。鲁尔福的《都是因为我们穷》也描写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热带暴雨引发的河水泛滥。魔幻现实主义两部经典之作中所描写的暴雨和洪水预示着凶兆和不详,前者令人想起《圣经》中记载的洪水时期或《吉尔伽美什》的洪水记录;后者的洪水原型被认为是玛雅印第安人的神圣典籍《波波尔——乌》中那场天神发怒惩罚人类的洪水记载。无论是西方国家的《圣经》、巴比伦人的《吉尔伽美什》或玛雅人的《波波尔——乌》,其所记载的洪水神话都强调人类作恶或违禁背约,天神或其他神发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毁灭所有人类,仅一人或几个人被天神佑助而幸免于难,这些人作为人类的第二始祖,再次繁衍人类;或者人类完全被毁灭之后天神等神灵重新创造人类始祖,繁衍人类。“天惩”作为洪水起因在不同民族和地区由于流传域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干旱少雨的北方高原沙漠地区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蒙、满、鄂伦春、鄂温克中间也流传着洪水神话并在起源上相互联系,其中例如《天上人间》和《猎人海力布》都写到由于人类的丑恶行径或违反禁忌,天神决意发洪水惩罚,这时一位正直善良的人,由于为某神灵做好事而得到回报,提前获悉洪水来临的消息,不顾自身安危,把消息传播给乡人。英雄因泄露天机被天神惩罚化作石头,被英雄救出的其他人继续在世上繁衍生息。较之《圣经》《吉尔伽美什》和《波波尔——乌》,蒙古洪水神话不仅包含“天惩原则”,而且更加突出“报应原则”和“舍己救人原则”。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新时期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在文学创作中也通过引用、改写仿拟与重述洪水神话传说赋予神话原型意象新的现实涵义,从而表达对生存境况的认知和深刻的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
一、“天惩原则”
不同于传统洪水神话中所强调的人神之间的矛盾,《百年孤独》和《都是因为我们穷》中的洪水起因更加侧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的德行不好,神要重造人类。《百年孤独》的马孔多是一个孤独与落后的世界,布恩迪亚家族在变态的情欲中排遣孤独和悲伤,其中有表兄妹之间的乱伦、兄妹之间的乱伦、母子之间的乱伦,以及姑侄之间的乱伦。封闭与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缺失真爱的原因,反之,这种缺少爱的婚姻和情欲又加深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与封闭,两者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布恩迪亚家族连同马孔多最终在长达近五年的暴风骤雨中遭遇毁灭。同样,鲁尔福在《都是因为我们穷》中将河水的不断上涨和达霞姊妹的道德堕落形成一组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前后呼应,互为因果。
海勒根那的《父亲鱼游而去》是一部现代洪水神话,作品中同样体现出“天惩原则”,所不同的是其作品还蕴含着强烈的生态意识。《父亲鱼游而去》以第一人称“我”讲述,多年干旱无雨的故乡下起了百年不遇的暴雨,瓢泼大雨无法撼动父亲掘河找水的决心,倾天覆地的洪水未能击退他救人的勇气。作品中的洪水起因充分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人因为破坏自然而遭到自然的报复。该作品首次刊登在《青年文学》2004年第1期,海勒根那在注释中说道:“谨以此文祭奠我故乡于2002年干涸的莫力庙水库。”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耗水工业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增加对河、湖,以及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加大,加之森林砍伐、草原过度放牧、开荒耕种、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等,自然植被生长条件和水积蓄能力受到严重破坏,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等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湖泊的退缩和河流的干枯与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并称为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四大突出问题。长期干旱的地区遇到集中强降雨便会引起山洪暴发和河水陡涨等洪涝灾害,旱灾和洪水的突然来袭总是接踵而至,相辅相成。海勒根那在《父亲鱼游而去》真实地反映了旱涝急转的自然灾害,倾天而泻的暴雨和突如其来的洪水充分表现出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陷入的困境。人们长期以来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或肆意破坏草原,或随意取水灌溉,人类活动的干扰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破坏。洪灾是人们向大自然疯狂索取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所引发的报复象征,《父亲鱼游而去》可谓是一部对人类疯狂毁灭自然行为的警醒与惩罚的现代洪水神话。
二、“报应原则”与“舍己救人原则”
《百年孤独》 《都是因为我们穷》和《父亲鱼游而去》中的洪水均具有毁灭性,是灾难与厄运的象征,前两部作品的洪水原型更多体现的是“天惩原则”而少有“报应原则”,这与《波波尔——乌》的洪水记载是一致的,海勒根那的《父亲鱼游而去》则不仅包含“天惩原则”,报应动机更加明显。海勒根那作品中的“报应原则”可以追溯到蒙古洪水神话《天上人间》《和猎人海力布》。阿拉特为地神做好事而得到洪水消息,猎人海力布也因为解救了一条小白蛇(海龙王的女儿)而得报,提前获得洪水来临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蒙古洪水神话中最早得到洪水消息的人成为人类再生始祖的母题变为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阿拉特和猎人海力布在获悉洪水来临的消息之后,并没有避水成为人类再生始祖,而是不顾个人安危把洪水灾难的消息传递给他人,洪水过后变成石头等无生命之物。蒙古洪水神话中的“舍己救人原则”和“报应原则”被海勒根那继承并用在《父亲鱼游而去》的情节设置中,从而构成了不同于《百年孤独》和《都是因为我们穷》两部作品的显著特色。《父亲鱼游而去》中强调了父亲放弃世俗生活,在艰苦卓绝的生存条件下“掘河找水”,决心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父亲最早感知到洪水即将来临,然而却迎着洪水的方向救出家人。同洪水神话中的海力布和阿拉特一样,《父亲鱼游而去》中的父亲都是洪水之际舍己救人的英雄,前两者因泄露天机而被变成石头,后者化作一条长脚蹼的黑鱼而鱼游而去。父亲的水陆两栖特征象征着人类(陆生的人类)与自然(水生的动物)之间的生态冲突得到某种调解。然而故事却并未就此结束,海勒根那继续补充父亲化作的黑鱼获救的魔幻情节。母亲和“我”在寻找父亲的途中遇到一位垂钓者,老人出于怜悯之心将一条长有蛙脚的黑鱼重新放回水中。值得注意的是,原本是蒙古族洪水神话《猎人海力布》和《天上人间》的故事开端却被海勒根那首尾置换。阿拉特和海力布所搭救的对象是变形为人形或鱼形的神祇,而《父亲鱼游而去》中却在故事末端书写了化作人形的神祇搭救化作鱼形的父亲。海勒根那对蒙古洪水神话的故事情节和作品人物关系的巧妙置换是为了更深层次地表达因果报应,劝人行善和惩恶扬善的精神生态观。不仅如此,海勒根那还通过倒置人与神(自然)之间的救助关系告诫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善待自然,修正德行,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神化的自然万物的恩泽和救赎。
三、结论
海勒根那作品中的洪水原型同马尔克斯和鲁尔福笔下的洪水典故一样都强调“天惩原则”,所不同的是前者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后两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此外,海勒根那还继承了符合蒙古族独特的审美传统和文化心理结构的“报应原则”和“舍己救人”的英雄母题,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特色,并由此蕴含着更加丰富的生态思想内涵。
① 陈众议:《南美的辉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
② 那木吉拉:《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学习出版社2010年版,第320—350页。
③〔美〕阿兰·邓迪斯编:《洪水神话》,陈建宪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