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路上,我们亦歌亦行
——李尚朝作词歌曲《巴山湖水》欣赏

2018-01-28王姗姗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郑州450000

名作欣赏 2018年26期
关键词:巴山古典

⊙王姗姗[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 郑州 450000]

凯鲁雅克《在路上》如是说:“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该部作品主要是自传性质的,不免包括了成长和生命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因为其荒诞性,《在路上》成为“垮掉一代”的经典代表。但实际上,你眼前的一切真的是可以被理智控制的?那些匿名而来的“遇见”不正是“荒诞”原本的模样吗?在路上,我们到底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笔者先前对李尚朝先生的了解,大部分集中在其诗文本的创作方面,曾将其诗歌创作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李尚朝先生的诗从自己家乡出发,走向都市,走向职业,最终回归到凡夫俗子的日常人生。他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提醒自己降低视角,不刻意让自己站在精英知识分子的高度去俯视大众,而是从人间出发,从脚下的路出发,一边走,一边体验,一边写,一边唱。现在看来,李先生的歌词创作也依旧保持着这颗初心不变。看看李先生的诗,听听他的歌曲,也许你会明白,其实在路上,最简单的才是最强大的。

当下生活中,我们太过于爱惜自己,太过于迷恋“我”。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疲惫不堪,看不透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和自由。不如试着把目光从“自己”身上挪开,放眼世界,忘记“我”,“我”才能获得那种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释放。可是,世界到底在哪里呢?在远方?不,“远方”是一毫克充满诱惑的底比斯鸦片,看不到,摸不到,只能靠着日常想象而贪婪地张望着,却把当下的生活称之为“苦难”和“煎熬”。其实,上天是公平的,它慷慨地给予你周围的一切,只是你不愿意看,不愿意驻足,且固执地认为眼前的一切是“苟且”。

我们没有必要给“诗人”这一身份捆绑特定的人设,设定他必须给读者钩织遥远的未来,必须给可怜的当代人熬制温热的鸡汤。或许“诗人”可以叫醒沉睡的你,拍拍你的肩膀,让你注目现在,还给我们对脚下路的一片赤诚和对现实的爱恋。李先生不止步于用双眼发现现实生活,他还要写出来;不止步于纸张上,他还要让这种感受广为传播。于是,被歌唱出来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方法。让我们共同走近,是诗者,亦是歌者的李尚朝先生;让我们走在路上,亦歌亦行。

一、词与解词者如是

巴山湖水

词:李尚朝

曲:吴清华

监制:李尚朝

音乐制作:吴翰之

演唱:张可儿

出品:兰楚森音乐

曾经想象蓑衣斗笠映斜阳

一坐千年诗意不绝鸟成行

巴山湖水我在你怀里荡舟

青山不老记住这梦幻时光

水墨丹青自然不过心中画

把酒临风白云停在水中央

巴山湖水最美是眼里的月色

情深不寿动情处江湖两相忘

人生的闲适就是回到水上

鱼竿斜插尽享那一湖天光

巴山湖水都只是心上的记忆

旧事重提还记得碧水斜阳

人生的快乐就是物我两忘

浮云入水能做到逝水无伤

淡入淡出你也是千年的隐士

往事如烟总有人念念不忘

解读这首词,要先摒弃我们对李尚朝先生已有的认识,从文本自身出发,细读之,从中发现最原本的意义指向;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文本审美的纯粹。

蓑衣、斗笠是下雨天才会用到的,但首句的末尾却写到“曾经想象”“映斜阳”,这是想象的奇妙,也是大自然的奇妙。这个地方应该是山水萦绕,雨水与晴天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才会身着雨具,与斜阳相见。词人为我们勾勒的画面即现眼前:雨后初阳,一切都被雨水洗得透亮,继而都披上斜阳橘色的光亮,熠熠生辉,柔和温暖。

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山中人,在这里一坐千年。这千年不是指向未来,而是指向从前。垂钓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的生活休闲方式,关于垂钓也有着丰富的古典故事和古典诗句,于是,这垂钓者带着“千年”的时间光环,让这首现代歌曲自然而然具有了中国特色。

到此,这首词的前两句从总体上来看,作者是用了“化用”“引用”“用典”的修辞方式,不免让听者联想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然,聪明的词人总不会直接把古诗照搬照抄,而是要有自己的加工和改造。柳诗和李词相对比,虽然有相同的意象和词语,但两者的意境完全不同,柳诗是苍凉的孤独,李词倒是平和的安宁。

第三句就出现了这支曲子的主角——巴山湖。但因为“巴山湖”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地方特色和诗情画意,所以放在整首词里毫不突兀;相反,这名字与词曲风格浑然天成。“我在你怀里”,词人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巴山湖当作是有情感、有情怀的人,而“我”荡舟其中,寥寥一句,勾勒出意象和谐的画面,山、水、人、舟相互依赖,人和自然至此无法分离。

时间变化,空间置换,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此刻,作者眼前的这片自然,似乎未变化。苍天易老,是因为我们赋予它血肉之躯的情感;同样,青山不老,也是因为作者用不曾老去的眼睛看这山水。即便脱去这层主观原因,只是从单纯的客观角度来看,这片山水应该是处于时代社会发展的边缘,未曾脱离它原本的面貌,还未被现代文明吞没;因而,不老。

自然山水要看在眼中,也要放在心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优美的水墨丹青,具有中国传统的宁静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世俗的一切都被抛却,抒情者只想把酒临风,像古典的文人墨客一样,留在水中央,留住逝者如斯的时间和空间。眼前的景色作者看在眼中,变成“月光”。李尚朝尤其偏爱“月光”这一意象,他一向认为月光的纯洁足以涤荡精神和灵魂。但,就算这景色之美无可取代,抒情主体对它的感情也是克制的,宁愿选择江湖相忘,而非厮守不舍。这种洒脱的个性,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哲学,也是对中国古典道家、禅宗哲学的传承。“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句话出自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江湖的恩恩怨怨谁能说得清楚,不如开阔豁达。即便情深,也并不去追求浓情蜜意、纠缠不休,而是皆淡然处之。

人生的闲适,不只是放慢脚步,而是放下,放下焦虑,放下不安,放下欲望和贪念,学会接受。抒情主体此刻回到水上,远离纷扰,还给自己一份纯净,去成为一名隐士,简简单单过生活。

坦然处之并不是冷漠待之。那些过去的毕竟有其存在过的意义,不能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在旧事重提时,不要为难彼此,不要逼自己留在当初的昏暗角落。试着走出来,保留美好的记忆,放手过往的痛楚。在这个过程中,过滤灵魂,反观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歌词听到这里,听众也许会在瞬间顿悟,所谓的隐士并不一定非要住在深山,也并不是要对现代生活保持规避,而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此,即便身处嘈杂都市,你也是自由之身。

结尾处反复吟唱“往事如烟总有人念念不忘”。这不仅仅是歌曲到结尾处应该有的余音效果,也是抒情主体对于中心主旨的强调。纵观之,这念念不忘的,是眼前的山水,是古典文化的韵味,是人生哲学的领悟,也是我们对过往实在生活的感受。“过去”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可以过去,但不能不怀念——那些走过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都意义非凡,他们曾占据了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一无是处。作者最后还是把笔触落到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真实可感。

歌词一向简短,乐曲也一般只有四分钟左右的时间。李尚朝先生将以上丰富的思想规整为数行文字,将最有力量的意象、最具有凝练性的词语放在有限的篇幅里。在减少听众耳朵疲惫的同时,也加强了一字一句之间回味无穷的力量。

二、回望一首歌的前世今生

基于歌词本身的文本细读之后,再从作者的创作初衷和背景出发,以此来回望这首词是否正确完成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

2017年年底,重庆市流行音乐协会组织了一次到重庆市城口县扶贫创作的艺术采风活动,其中邀请了李尚朝先生。一行人从城口县停停走走,来到巴山镇。一到此地,李尚朝就被这里巴山湖水的美所震撼。也许就像我们喜欢上一个人一样,他最初创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源于巴山湖的“颜值”,是因其令人惊艳的“美貌”而作。喜欢的原因越简单,喜欢就越纯粹;越纯粹,我们才会越欢欣,越想要进一步走近她。巴山湖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地处渝川陕三省市交界处。巴山湖所在的城口县常住人口只有19.3万,获得过“中国生态气候明珠”“大中华区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中国绿色生态板栗之乡”“中国蜜蜂之乡”等荣誉称号。这是留在我国西南深山中的一颗明珠,长久以来被当代文明遗忘,但正是因为这份遗忘,它才保留了难得的纯净和原始生态。

当下有流行语“始于颜值,终于才华”,古也有俗语“相由心生”,那巴山湖到底有怎样的“才华”,又有着怎样的生相之“心”呢?

李尚朝从最初的纯粹单纯的喜欢出发,看到了这片湖水的澄澈、宁静,这是它能涤荡心灵的表层原因所在。湖水周围被层层叠叠的山峦包裹,山峦上呈现着不同的缤纷色彩。据作者自己讲,他在环顾周围时,仿佛觉得自己有了一双穿越时间的双眼,一眼看遍这山这湖一年四季的不同状态。有层林尽染的枫叶红色,有不改初衷的绿色,有写尽沧桑的枯黄,有雪顶含翠的纯洁,还有鸟鸣山幽的跳动。不只如此,行走的诗人透过脚旁边的湖水,还看到了这座偏远之城的过去和未来。

水至清则无鱼?事实恐怕并非如此,古人低估了清澈的湖水对鱼儿的诱惑,它们或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或祖祖辈辈留在此地,只为不愿离开甘甜的水源。自然总有人来此垂钓,他们安静地坐在旁边,两眼投射在水中一条若有若无的线,以此为沟通,把我们的灵肉之躯,与这精灵的山水链接起来,去窃听湖底的神秘和鱼儿的家族故事。而对于李尚朝这样一个外来采风者来说,垂钓者又因为垂钓的丝线与山水融为一体,共同组成风景本身。垂钓者的心与水的流动通脉,水从垂钓的丝线滑向了垂钓者的心,又从垂钓者的气息传送到了诗人的笔尖,再传到歌唱者的喉头,最后,流转到我们这群生活在都市中人的耳朵里。这就是一条纯天然的审美生产流水线。

李尚朝说自己在这里感受到强烈的古典文化磁场,除了上文提到的垂钓之外,还有渔船、泛舟、把酒临风、浅谈清唱,自然也还有这份典雅的山水宁静。从这点出发,作者试图去改变宣传风景歌词的一贯创作方式,他不想只是为了宣传而写作,不想只是流于表面,只写形式上的风景,而是要在其中注入精神和灵魂,去挖掘山水的灵性,点燃这里保留的古典味道。难得的是,作为一个当代诗人,李尚朝先生并没有被当代城市的全新现代性意象吞没,而是保持着古典诗词之心的敏感度,化用古典诗词语言和意象。另外,作者一向对禅宗有参悟,这里的禅意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诗人心中有佛。有言道:心中有什么,才能发现什么,才能说什么。这或许就是“两情相悦”原本应该有的模样吧——我站在你的面前,不需言语;你懂我,我点头赞许即可。

禅宗之所以不同于佛学里其他的宗派,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在于它对人生有现实指导意义。禅宗关注人世百态,并非高高在上,让人读不懂、听不得、看不透。作者从山水出发,回到古典诗歌文化,参悟禅意,回顾他走过的路,眺望那部分还留在都市的灵魂。李尚朝这辈诗人,大部分从乡村出发,或带着乡土的根性,或带着20世纪并不高速发展的中国记忆,知道人、中国、生活一步步变化的模样和艰辛,保有反省当下生活的自觉性,知道珍惜为何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禁存在某种焦虑,从现代化都市成长起来的新生代诗人是否会缺乏某种根性,在生活中宣扬所谓的反抗,在“迷惘”中“垮掉”?

我们明白,作者喜欢上巴山湖的原因或许很简单,但一旦要将它写在曲中,李尚朝就有了使命和责任,山水之美、中国古典味道、禅意超脱、人生体验,都是他要在歌词中力图体现的。

由此部分去反观“词与解词者如是”可知,作者的笔写出了他的创作初心。

三、我们爱惜自己的作品,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

作者在歌词层面完成了写作初心,但歌曲是一个综合性的载体,完成作词之外,需要歌手演唱,亦需配乐、编曲。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方向,才能把作者的初心共同完成。李尚朝先生说,他把自己的创作理念告诉大家之后,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在此基础上,他们不断沟通,反复磨合。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不可控因素降到最低,把作者想说的话变成听众最后听到的声音。

首先,李尚朝先生与作曲家吴清华先生沟通,表明这首曲子必须有古典中国风的味道,优美且传统,要保留中国古典文化珍贵的精神和品质,这点绝对不能妥协。但同时,也不能呆板,不能太过于高雅和迂腐,要能被大众接受,听得懂,听得明白,从而保证可传唱性。持这种适中的度,不是简单的事情。这是中国传统所讲的“中”,不求极端。但不求极端,并不代表我们对美不苛求。这是艺术家们的共性,他可以允许自己的衣着简单,住宅自由,甚至可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但绝不能允许自己的作品不符合自己的内心,不允许双手创造出的艺术品有丝毫的瑕疵。

文学理论上讲,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存在一种心理期待,期待有怎样的读者,期待读者有怎样的解读和接受反应。当李尚朝的身份从诗人跳跃到歌词创作者时,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依旧保持“有所期待”,一边写,一边设想着谁可以来完美演绎这首歌,哪位歌手可以替他吟唱这种心境和初衷。

李尚朝在创作的过程中预设的歌手是张可儿,她是中国内地女歌手,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形象温婉,歌声甜美轻柔。张可儿在读到这首歌词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太美了”,她当即向李尚朝表示,非常想演唱这首歌,想成为原唱。于是在两人私下沟通好之后,张可儿女士就与自己所在的经纪公司申请,最终成为了这首歌曲的演唱者,达成双方的意愿。

在编曲方面,李尚朝在尊重吴翰之老师的基本意见之外,也保留一定要有国风的建议。采用古典乐器是保留古风的最直接的方式。在乐曲的整体框架中,编曲者试着去慢慢填换乐器。在吴翰之老师的反复试验下,歌曲定了古埙主为乐器,但在试听的过程中,创作者发现古埙的调子太过于苍凉,未免与“适中”之目的有出入。因而又选择长笛入曲,为整体加入一些清脆,中和了古埙的悲凉。两相结合,味道恰到好处。当然,虽然作者坚持追求古典风,但这并不是他唯一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古典,容易脱离群众,只有与中国当下的流行歌曲风格相结合,这首歌才能够被大众接受,被大众听得懂,进而才能广为流传。

整个曲调的节奏没有太快,亦不太慢。即便制作过程如此考究,录制完之后,李尚朝先生还是反复听取小样,反复给出意见,坚持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再录制,再试听,最终呈现为现在的模样。在总体编曲风格方面,达到宁静、唯美、诗意化的效果。李尚朝先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他力图呈现的诗情画意,让听众的心不再躁动,获得一份难得的宁静,细细品味,舒展心情,试着去领悟人生,畅快呼吸。

虽然《巴山湖水》最初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扶贫采风,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李尚朝把它的名字、风景特征写进歌词,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升高格调。从一开始,这支曲子的创作者们(从作词者、作曲者、编曲者、演唱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能因为扶贫宣传的目的而牺牲艺术追求,也就是李尚朝提议的:要有写风景宣传的目的,但绝对不能以此为最简单、最唯一的目的。这是对以往的宣传歌曲的改变,也是这首曲子能够从众多宣传歌曲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

由于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很好,这首歌曲很快就广受欢迎。《巴山湖水》进入QQ音乐库后,就收到众多评论。听众听后极有感触,纷纷称赞歌曲太美;有的觉得只停留在语言上的评论太苍白,他们想要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真切地走向那里去感受。可见巴山湖真的因为这首歌而具有了更强的吸引力。而去往那里的人也绝对不会失望,因为他们是带着艺术的磁场去的。在全民K歌平台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歌者,从广东到黑龙江,一路传唱,反响不错。

虽然这首歌曲已然很成功,但是词作者李尚朝仍不满足。现在他谈到这首歌,还是觉得不免存在遗憾,他说他曾试图想要给这曲子做出MV,甚至已经规划好具体内容,要在MV中选取巴山湖的绝佳山水风景角度,此外还要加入古典国画组成的水墨动画,以最直接的方式把传统的典雅和自然景色的优美呈现为视觉上的享受。但限于经济原因,最终未能实现。不过,艺术人身上就是有着一份孤独的执着,李尚朝说,就算现在不做,以后还是要做。

这是一首很形象的歌曲,具体可观可感,却又指向象征界,它最终呈现的意境之美远远超出了它的意象组装。这背后有李尚朝的坚持,也有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就像鸟儿对于自己的羽毛一样爱惜,用唇舌反复舔舐。真爱,不过如此。

小 结

跟随这首歌,停下你奔波的脚步,回头看看你走过的路,聆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感知你指尖能触摸到的风景。当你的手触摸到柔软的水,你能否感受到千年前的誓言轮回;当你的耳朵贴在山壁上,你能否听到它从未停止过的怦然心动?不要急于去给“未来”命名,抓住眼前的幸福,转身与流转不息的古典美韵四目相对,对错过的人认真说声再见,做好打算,一生只爱一个人。

猜你喜欢

巴山古典
兰屿
兰 屿
巴山花椒根中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刘纯健
巴山背二哥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诗鉴赏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