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是不能忘记的》中之爱
2018-01-28谢文献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
⊙谢文献[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重庆 401120]
一、传统理想之爱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对爱情,尤其是对传统的理想之爱的继承,也是对人类美好而又高尚的情感的追求,它同时也道出了人们对真正的超凡脱俗的爱情发自内心的渴望。
《爱,是不能忘记的》没有曲折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它以袒露内心的方式讲述了一段荡气回肠、感人泪下的爱情故事。钟雨的感情之路是坎坷的。钟雨年轻的时候也曾对美貌的男子见色起意,她比莎菲走得更远,与那个人迈入了婚姻殿堂,并且还有了一个孩子珊珊。但钟雨悔悟了:“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一定了解自己追求的、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别人的起哄也会促成一桩婚姻。等到你再长大一些,更成熟一些的时候,你才会明白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那时,你已经干了许多悔恨得让你感到椎心的蠢事。”这段话是钟雨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她摆脱了无爱的婚姻,开始独身生活。后来钟雨从没有对任何一个求婚者动过心,对那些说不出来是善意的愿望或是恶意的闲话总是淡然一笑,因为她遇到了老干部。老干部强大的精神力量吸引了钟雨的心。老干部成熟而坚定的政治头脑、出生入死的经历、活跃的思维、工作上的魄力、艺术上的修养都让钟雨崇拜。而老干部也对有趣味的优雅淡泊的像一幅淡墨的山水画般的钟雨产生了以前从不相信的爱情。但是他们爱情的四周却是现实的高墙。老干部是有妇之夫,20世纪30年代末,老干部出于道义、责任、阶级情谊和对死者的感念与一位为了掩护他而被捕牺牲的老工人的女儿结了婚,他们虽然是没有爱情的结合,但是他们生活得和睦、融洽,就像一个人的左膀右臂,风里雨里,患难夫妻。另外法律、道义、舆论、习俗也是钟雨和老干部无法摆脱的束缚。他们相约互相忘记,希望通过时间和空间淡漠这份爱情,但不能相见又岂能阻隔彼此的相思与挂念。老干部会从小车的小窗里暗寻钟雨的自行车,担心钟雨会不会遇上车祸;不开会的晚上他会费尽周折在钟雨家的大院门口走一趟;平时他也会留心各种报刊,为的是看看有没有钟雨的新作品发表。而钟雨为了看一眼老干部的后脑勺,她会煞费苦心地计算他经过的时间;老干部送她的《契科夫小说全集》,她惜之如命,从不肯外借,出差时总要带一本;唯一走过一次的小路钟雨总是一次次凝望,一次次徘徊,不管风霜雪雨;不能相见的日子里,钟雨用笔记本作为老干部的替身,对老干部倾诉衷肠,直至她行将就木的那一天。
钟雨的爱情是超凡脱俗的。虽然钟雨一辈子都没有能够与老干部相依相偎,但她后半生都在精神上与老干部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彼此相濡以沫,彼此珍藏着对方最可宝贵的真心,彼此分享着爱情的痛苦和甜蜜,彼此占有着对方的内心世界,他们彼此活在对方的心里,彼此品味着心灵的默契。纵然没有亲吻与拥抱,没有肌肤之亲,没有相伴一生慢慢变老,但是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双方化为一个新的生命体,有血有肉,无法分开。钟雨在老干部去后写道:你去了,似乎我性灵里的一部分也随你而去了。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曾说过,人原本有四只手四只脚的,像现在的人背靠背一样;人很自大,不听神的话;神怒而将人分成两半,就像现在的你我一样。所以,人永远在找自己的另一半。阿里斯托芬的故事说出了人人都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的渴望。可以说钟雨与老干部彼此就是对方的另一半,“她的精神明明日日夜夜都和他在一起,就像一对恩爱的夫妻”。
二、道德取向之爱
钟雨的爱情是精神重于肉体,将精神的追求拔高到一个超乎常人的地步。丁玲笔下莎菲女士形象展示了现实社会里常人灵与肉的永恒冲突。对比之下,钟雨这个人物形象似乎不够现实。
这种说法有其合理之处。拿《莎菲女士日记》和《爱,是不能忘记的》相比,莎菲眼里还能看到男子的身体,自身也有对美的感受和冲动。而钟雨却对漂亮的前夫弃之如敝屣,珊珊也对乔林那掷铁饼者的帅气的相貌不屑一顾。钟雨和珊珊只是注重男子的精神力量,只求彼此能够达到灵魂的交流。通过对比,后者比前者有所倒退。将钟雨和《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阿里萨相比,更可以看出钟雨这一人物的道德化取向过高。阿里萨一生只求得到他青睐的那位女性费尔明娜的爱,他在精神上忠贞于他心中的女王,但是在现实当中,他为了发泄生理欲望,在五十多年的漫长等待中,他曾和几百个女性发生关系。通过阿里萨和钟雨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钟雨对老干部的爱情是灵与肉的双重的忠贞。钟雨这一人物形象似乎没有肉体,没有肉体的生理需求。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指出:“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的满足。凡是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 从周作人的观点来看,张洁笔下的钟雨这一人物形象缺少人间烟火气,没有七情六欲。
这种人物形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爱情不应被理解为健康的性的本能的召唤,而应该是精神高尚的感情,它首先是给双方带来精神乐趣,由于思想上的接近、互相了解彼此的志向以及为共同事业而进行的日常的斗争,使这种精神乐趣不断增强。真正爱情的特点是男女在精神心理和审美关系上的一致性”,“男女之间精神上的共同性是真正爱情十分必要的条件”。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可以用来阐释《爱,是不能忘记的》中作家笔下的人物为何如此看重精神而轻视生理,作者或许受到了苏联时期传入国内的爱情理论的影响,而批评这篇作品过于清高的批评者所处的立足点是西方的爱情理论。
三、人生救赎之爱
生死爱欲是人一生的概括。生死之间,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忽焉而已。人生价值何在?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芸芸众生都要面对。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并非像一把椅子,先有了椅子的理念,然后被制造出来。人是被先抛到了这个世界,然后才有意义的问题的。活着作为一种存在,没有任何意义,你要为存在创造意义。在存在的茫茫荒野,你也只能用你的行动为你的人生创造意义。爱情是一种信仰,这句话可以概括《爱,是不能忘记的》主旨。对于钟雨而言,她一生的梦想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真心相爱的人。爱情是钟雨的宗教,她的一生是在和老干部的精神之恋中度过的。她至死都不曾感到后悔。“她分明至死都感到幸福:她真正地爱过。她没有半点遗憾”。钟雨的一生有两种真实的状态:一是内心的真实,她一直保有对老干部的爱,同时也幸福地珍藏着爱人的金子般的爱。虽然迫于法律、道义、舆论的阻隔,他们不得相携相挽,但彼此相爱的幸福也让钟雨眩晕于人生梦想的秋千上。二是外部的真实,钟雨是现实世界里平凡人中的一个。工作、生活、吃喝拉撒与常人无异。生死爱欲,人之一生;生死归上帝,爱欲归你我。钟雨的智慧体现在她的选择上。她没有将人生的重放在物质感官的享受上,甚至是几千年来绝大多数人都默默忍受的无爱的家庭上。她将爱情从喧嚣的世界里提了出来,抱在怀里,温暖自己走过一生。如果钟雨没有对爱情的坚守和信仰,她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沧海一粟。她在内心里选择了爱情,爱情也反过来成就了钟雨的一生。
西西弗推石上山的神话象征着人生在世的艰辛与无意义。加缪道破了人存在的虚无和荒谬。在这个七彩纷呈、生机盎然的大地上,人这一高贵的生灵竟和朝菌蟪蛄同样,与禽兽无异。然而人之为人,人之高于禽兽,不在于人同于禽兽,而在于人能反思自身的存在,能够为存在创造意义。从钟雨对爱情的坚守来看,她为自己本来毫无意义的存在赋予了意义。
四、理想爱之结合
《爱,是不能忘记的》中讨论的是爱情和婚姻的问题。在文本中,作者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分作两类:一类是无爱的婚姻,一类是恋爱的婚姻。现实社会大多是第一类。人们把婚姻当作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种买卖交换。在人们的眼里婚姻如同商品讲究等价交换,门当户对。他们注重门第财产家业,而爱情这一精神世界,并不纳入他们的考察范围,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延续的婚姻传统。只是基于法律和道义,他们才将妻子和丈夫的责任和义务担到人生的尽头,这种结合是无爱的结合。理想的婚姻是恋爱的婚姻,是在真正爱情的基础上的婚姻。它不受外感官的诱惑,不受金钱名利的束缚,不受年龄种族肤色的限制;只受自我内心的指引,只因为是那一个人,只因为那一个人与我心的灵犀相通。只因为诺大的世界只有我了解你,只有你了解我。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你在呼唤我,我在呼唤你,彼此的呼唤只有彼此才能呼应。这种结合在人间很少,纵使一辈子找寻也未必能够找到。因为哈代曾说:“呼唤人的和被呼唤的,很少能相互应答。”而恋爱的婚姻,这种理想的有爱的结合,是钟雨和珊珊一类人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