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重写莎士比亚经典《威尼斯商人》

2018-01-28吕京姿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太原030002

名作欣赏 2018年26期
关键词:丽斯阿特夏洛克

⊙吕京姿 朱 璞[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 太原 030002]

在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之际,英国霍加斯出版社联手全球范围内的小说名家发起了大型出版项目,致敬戏剧之王莎士比亚,改写莎翁剧作,赋予经典以新意。其中犹太裔作家霍华德·雅各布森选择了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威尼斯商人》,深刻剖析经典吝啬鬼形象,一年后《夏洛克是我的名字》问世。

霍华德在晚年时凭借《芬克勒问题》获得2010年布克奖。他擅长描写男性友情及爱与迷失的故事,并称自己为“犹太裔简·奥斯汀”,选择《威尼斯商人》对他而言是一次冒险性的尝试,作者本人也称其为“最艰难的写作”。

一、对原著的继承

(一)故事情节与人物设定相似

《威尼斯商人》写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犹太人游离于基督教之间,受歧视、压迫并被边缘化,故事中安东尼奥为了促成好友巴塞尼奥的婚事,不得不向仇敌犹太富翁夏洛克贷款,由此定下了“一磅肉”契约。其后安东尼奥意外破产,夏洛克独生女杰西卡与基督徒私奔,整部戏剧被推向了高潮,故事的最后画面停留在了一场颇具讽刺意味的审判法庭上,夏洛克对长久以来因犹太身份而受到安东尼奥的轻视和侮辱怀恨在心,即便在多人为他求情甚至提出以两三倍的金额偿还借款的情形下,也坚持要按约执行,要安东尼奥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还是由扮成律师的鲍西亚出面,解决了当下的困境,不仅救下安东尼奥,还夺去了夏洛克“养家活命的根本”。

在读《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时,不难发现与原著中一一对应的人物关系,夏洛克变成了现代版的斯特鲁洛维奇,安东尼奥成为了德·安东,同样作为敌对的关系势不两立,同样体现着两大宗教的矛盾,连“一磅肉”也变成了要求德·安东行割礼。同时讲述了比阿特里斯与葛兰顿、拉贝尔与巴纳比的爱情故事,呼应原著杰西卡与罗兰佐、鲍西亚与巴塞尼奥构成的两条爱情主线。相同的人物设定,相似的故事情节,不同的是作者让原著中的夏洛克以一个“幽灵”的身份来到这群人身边,亲身经历了一次历史的重演,同时也更加注重刻画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例如父女关系、深刻剖析宗教对立等。

在对原著继承的基础上,作者也对一些人物性格做了相应的延伸,斯特鲁洛维斯作为一个典型的现代犹太人,却游离在现代思想与传统模式的自我矛盾中飘忽不定、进退失据。他热衷于慈善事业,一副“正人君子”的形象,却更像一个酸溜溜的可怜虫①, “有钱、没品、咄咄逼人、争强好斗,脾气暴躁,顾影自怜”,虽以原著中的夏洛克为蓝本,但其刻薄、虚伪程度又更甚于他。

德·安东依旧像安东尼奥一样品位卓著、乐善好施,可以超出他人需要程度上的帮助他人,一味的不求回报,只求付出,却把自己推入“烂好人”的泥潭当中。他的热心助人掺杂着一定的私心,无形中给受助人套上枷锁②, “尽管他生性平和,却也心怀一种只属于虚荣者的贪婪,对崇高的自我折磨无比贪恋”。

(二)蒙太奇手法创造性的运用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对原著的继承还体现在创作手法上,原著中故事情节都是片段式的,每一个片段都讲述了发生在不同的地点的不同的人物情节,通过地点和人物的不断变换贯穿叙述整个故事,如第一场的地点就从威尼斯街道转换到第二场的鲍西亚家中一室,相应的叙述的主人公也随之变换,同样,在《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也沿用了此创作手法。

通过使用蒙太奇手法式的叙事方式可以摒弃传统的长镜头模式,从多重角度进行叙事,没有连续的两部分叙述的是同一情节,人物与对话穿插在破碎的故事情节中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来打破空间的连续性,相隔两节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妙设悬又使小说更具吸引力。

二、《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的当代性

《威尼斯商人》所反映的主题是复杂而多样的,而《夏洛克是我的名字》在保持原有主题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与创新,暴露出了现代社会所呈现的一些问题与冲突。

(一)人物关系的激烈碰撞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坚决不让女儿杰西卡与基督徒有任何往来,用一种近乎软禁的方式看守着她,更不可能让她与基督徒在一起,企图用这种方式守护女儿的幸福。但这更加勾起杰西卡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与求知欲,最终促成了她与基督徒罗兰佐私奔的结局,变成了夏洛克眼中的“叛徒、骗子和小偷”。

而在《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父女矛盾加剧,从比阿特丽斯幼时开始,她与父亲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③, “时常与男孩们鬼混,打扮的时髦而廉价,喝酒、嗑药,俨然是一个叛逆的代名词”。而斯特鲁洛维奇也丝毫没有放松对女儿的监视④,“跟踪他,把从派对上拽走,殴打他的男友,抓着她的头发把她拖到街上,在她的笔记本电脑上又踩又跳”。并且在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就替她宣了誓,一定要她嫁给一个犹太丈夫,但最终比阿特丽斯还是与一个基督徒私奔,还是一个有着纳粹倾向的足球明星。

身为父亲的斯特鲁洛维斯不是没有检讨过自己:“我常常是刚夸完她,就责骂她。左手给予,右手剥夺。我总是从宠溺到震怒,再到懊恼,我无法平衡对她的爱。”⑤比阿特丽斯也在私奔后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中,期待着父亲的出现,并开始理解他的立场,深知父亲爱自己,但又恼火于他的野蛮行径。

二人谁也没有当父亲或当女儿的样子,仅仅通过女儿对中风母亲的内疚维系着微弱的父女关系,想抓紧女儿,却更加刺激了比阿特丽斯与其背道而驰,父女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血缘关系十分脆弱,体现出现代人的一种无奈与悲伤。

(二)人物形象的时代性

作者对原著的重构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女性角色的转变上,《夏洛克是我的名字》着重塑造了普鲁拉贝尔和比阿特丽斯两位女性角色,分别是原著中鲍西亚和杰西卡的化身。

原著中的鲍西亚仿佛是集世间一切美好于一身的完美化身,她的美貌可以吸引无数声名藉藉的求婚者,具有卓越的德行,遵照父亲遗嘱,通过开匣子的方式选择自己的成婚对象。普鲁拉贝尔,同样富有,但美丽已然不是真实的,智慧也不复存在,却是一朵十足的交际花,她早已把她父亲留给她的测试题目扔到一边,凭借着自己的欲望去选择,随后又开起了餐厅,办起了电视节目,过着游戏般的人生。

而比阿特丽斯也一反原著中杰西卡的人物形象,她与传统割裂,体现了典型的现代大都市中年轻人的叛逆、浮躁、空虚,一心想要成为一名行为艺术家,生活放荡不羁,终日沉浸在娱乐场所,与一群男人鬼混,未到法定年龄与男人发生关系,十六岁就同葛兰顿私奔离家。

作者如此处理的原因细想可知,这是一个女性世界被放大的时代,所以作者着重刻画了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心理和身份的把握反映当代女性生活,例如文中多处对比阿特丽斯的描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折射出当代女性奋力挣脱被动、顺从的桎梏,注重自我又争取自由,反映了当代女性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个体魅力与自身价值的特点。

自我意识的加强还体现在比阿特丽斯与普鲁拉贝尔的爱情表现上,二人都占据着主体地位,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来摆脱在传统男女关系中女性对男性的倚赖,她们所具有的自身性格特点也为女性意识披上了一层颇具时代性的色彩。总体来看,当代女性经历了一个从对男性的依附到自我意识的觉醒再到如今膨胀的过程。

(三)人物情感的变质

原著中夏洛克在得知杰西卡偷走了妻子莉亚送给他的绿松石戒指并用它换取了一只猴子时,十分震怒与悲痛,由此可见他是深爱着莉亚的,而这一感情在《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被无限放大,夏洛克时常与亡妻对话,怕她孤单所以给她讲书中的故事,怕她担心所以不告诉她女儿早已成“叛徒”的事实。而斯特鲁洛维奇也是对中风瘫痪的妻子不离不弃,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反观现代年轻人的爱情,如此的脆弱且不堪一击,比阿特丽斯一次次感情的结束又伴随着一次次新的感情的开始,把爱情当作自己的玩物,葛兰顿与比阿特丽斯在一起似乎更像是一种欲望使然,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需求而并非真的爱她。

普鲁拉贝尔倒是真的想为自己找一位返璞归真的爱人,但故事的最终连她自己也不知是否动摇了对巴纳比的爱,甚至把目光停驻在“灵魂”夏洛克身上。

罗兰佐和葛兰顿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也是大相径庭,在原著中罗兰佐得知好友安东尼奥深陷困境中时,想尽一切办法救他于危难之中,相同的情形,但同样身为德·安东挚友的葛兰顿却选择置之不理,沉浸在自己的欲望旋涡里。

当今时代联系血缘关系的亲情纽带愈加脆弱,爱情和友情不再经得起考验,这是不是作者想在《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想要暗示读者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当代人感情的变质实在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四)后现代的艺术手法

在书中作者别具匠心的使用了互文、魔幻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构思巧妙,取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互文性指“强调文本与源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一书中存留下许多其他文学作品的痕迹,如引用《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作夏洛克与莉娅日常交流的铺垫,引用《第十二夜》等。运用的典故多源自《圣经》,如拉撒路的复活,使语言更具表现力,辞近旨远。在作者的笔下,德·安东与人交谈时常引用《新约·启示录》等大量圣经中的原文,同时也列举了大量犹太裔画家与犹太教的主要人物,如犹太教创始人摩西、犹太裔画家所罗门·约瑟夫等,以此来突出强调斯特鲁洛维奇的犹太身份,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隐形的对比也从引文的字里行间中映现出来。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指一种用魔幻的内容表现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作者运用穿越的方式让夏洛克以一个“幽灵”的姿态来到现代,并与现代人产生了一系列的关系,他与现代人身份和时空巨大差异所体现的超自然因素使小说具有浓厚而鲜明的魔幻色彩,但夏洛克特殊性的存在又具有其合理性,符合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的创作原则。

在语言风格上,作者沿用了自己一贯的创作风格,故事大多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极具思辨性的对话在冷峻的笔调下又不失幽默,例如夏洛克对斯特鲁洛维奇说:“他人眼中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向他说明受害者汲取加害者观念就是外邦人编造犹太人自渎的笑话来对他们进行诋毁中伤的事实,语言幽默又极具讽刺性,突出人物性格与冲突。

三、作者的创作意图

有人说《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是一部夏洛克的洗白之作,从这本书取得的效果来看,这种说法似乎是成立的,在当时反犹主义兴盛的时代,原著中的结局看起来似乎十分皆大欢喜,而如今再把相同的故事情节搬到现代,在这个宗教相对宽容、和谐的社会,夏洛克的“我满意”则越来越不被大众所满意,而此时作者则借夏洛克之口为犹太人发声、为犹太教正名。

即使是在现代英国,犹太人身为弱势群体的地位依旧没有被改变,作者曾在代表作《芬克勒问题》中指出犹太人自我反省和批判才是正确之路,他认为人们传统认知里标签化现象严重,“你先看见了残酷本身,然后给它安了一张犹太面孔”,所以他为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丑化”,带有“烂好人”嫌疑的德·安东,交际花普鲁拉贝尔,叛逆倾向严重的比阿特丽斯。反而是夏洛克,一反原著中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吝啬高利贷者形象,他甚至还劝说西蒙放下个人恩怨,称其对德·安东行割礼“既无意义,也无好处”,尤其那句“犹太人应该慈悲一点”,使整部小说的讽刺意味达到高潮,也更能体现出夏洛克的改变,会反思自我、悔恨过去,却依旧坚守原则。小说最后与普鲁拉贝尔关于仁慈的对话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现代鲍西亚”的复仇,真正的为犹太人发了声。

四、结语

重写莎士比亚经典寓意深远,自2016年英国霍加斯出版社发起的“霍加斯·莎士比亚系列”开始,截至目前,已有四部作品出版,《时间之间》里的宽恕,《女巫的子孙》中的复仇,《凯特的选择》里的女性地位,《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的犹太问题,四位作家分别向读者呈现了在莎剧中所突出的主题被“现代化”后在现代世界是如何被体现的。

霍华德以小说的形式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进行新锐重构,人物与情节更加细腻、生动的同时使其更具现代特色,又通过相似人物设定的不同表现巧妙地折射出莎剧人物与当代人的差异。创作也保持了自己一贯的风格,带有浓厚的犹太氛围。关于犹太人和犹太宗教的问题贯穿了整部小说,作者在重新讲述《威尼斯商人》的同时,也通过夏洛克与斯特鲁洛维奇思辨性的对话,对社会现实做出了一定的评论,逐渐地把犹太人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处境与现状,内心与思想一点点渗透给读者,其中不乏包括对犹太历史、宗教、身份、社会等因素的深刻剖析,也为身处现代化社会的犹太民族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指了一条明路。

①②③④⑤ ﹝英﹞霍华德·雅各布森:《夏洛克是我的名字》,齐彦婧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115页,第212页,第76页,第169页,第48页。

猜你喜欢

丽斯阿特夏洛克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扫院子的男孩
最大的敌人,最好的朋友
在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之间:德里安·丽斯-琼斯①教授访谈录
回归的梦想
花之舞,舞之韵
看穿假象
快车上的讹诈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
奶奶老师伊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