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学习共同体及其建构

2018-01-27刘志耀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8期
关键词:共同体师生关系

刘志耀

摘 要:推进教学深度变革要求课堂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型,“学习共同体”理念所内涵的共享愿景、人际融洽、合作互动和共同发展的本质特征,丰富人们对“生命课堂”的理解。通过改善学校组织形态,营造自由学习环境,增加师生教育决策权力,增强师生交往中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實现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关键词:共同体 师生关系 建构知识 意义生成

行动取向的教育理论越来越要求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重构课堂教学结构,重建课堂教学关系,切实转换师生的思维、学习和交往方式,实现教学意义的重新理解。学习共同体理论被引入课堂教学实践,对实现课堂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1]

一、共同体理念

近年来,随着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延伸性概念和多样化解读,频繁出现在在各种语境与话语体系中,深刻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作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共同体(community)经历了由自然形成的“原始共同体”到现代意义的“当代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于1881年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共同体和社会是两种结构不同的人类群体生活类型,共同体早于社会,它建立在一定成员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表现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种基本形式。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血缘和地域的局限已经被突破,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被瓦解,脱域现象愈发明显,人们空泛地、不加区别的使用共同体概念,在不同语境与话语体系中重构着共同体的内涵,愿景、协商、共识、认同、参与、异质、脱域等意义在表达中突显。[2]

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1.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有着共同愿景、共同信念、共同行动,现代教学活动本身内含着共同体的意蕴,共识、异质、脱域、互动和协商等因素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得以显现。1995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博耶尔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的命题,他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而学校为了成为共同体,需要变成一个目的明确的、交往的、公平的、遵守纪律的、关心人的、用于庆祝的地方。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参照,促进了学习共同体内涵的丰富。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共同体”进行了概念阐述。有人归纳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家长等)共同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

2.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尽管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界定难以在学术界形成定论,但我们仍能归纳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1)共享愿景

“共享愿景和价值观”是学习共同体的首要原则,共同体具有相对封闭性,有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的区别,成员获得了身份认同,形成了一道组织边界。教师和学生之间须彼此共享学校、班级的价值、目标、规划,实现精神和文化的引领,能够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维护学校和班级的资源和利益,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2)人际融洽

学习共同体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友情”与“和谐”,致力于把学校、班级发展成为一种温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组织。在师生平等交往中,既要保持利益互惠关系,又要达到精神同一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持续的、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实践智慧,有效化解冲突和分歧,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3)合作互动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任务是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的行为必须为学的行为服务,教学活动各要素要成为相互依存而又彼此关联的共同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团体学习中开展合作与对话,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完满个性,建构知识的意义,追求生命更高层级的生命体验。

(4)共同发展

学习共同体是指向生命主体共同发展的,在共享共享愿景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营造多元、民主、平等、安全、开放的学习环境,包容具备不同知识基础的成员,发挥成员异质性的优势,成功实现跨越边界的学习,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利用、开发和扩展共同体中的各类资源,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促进各自发展的主体。

三、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1.建设学习型组织,形成共同愿景和价值观

根据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所提出的观点,要使学校能够转变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五项修练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改造学校组织,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制定自主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理念、目标,价值观,计划发展的阶段和进程,培育形成学校文化和特色。

2.营造宽松、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协商

学习共同体客观上要求改革学校组织的结构,实现弹性管理和人文化管理,为学习与发展活动创造一个包容性、开放性的环境,充分挖掘共同体成员异质性的优势,使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和教学情境的需要。

3.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增加师生教育决策权力

课程改革实现了教育权力重心的下移,确立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了教师和学生主体权力,有利于师生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师生根据教学活动需要,提高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自觉变革自身教育实践。

4.重建教育教学活动过程,鼓励师生多元参与和深度互动

打破常规思维和刻板印象,针对教育教学活动结构和过程,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各要素的配置,制定有利于师生参与和互动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力求师生在互动中建构知识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增强教育教学活动效果。

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学设计中要紧紧围绕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处理教学事件,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统筹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系,衔接好教育教学活动环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师生多元参与和深度互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志旻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

[2]伏荣超.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同体师生关系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共同体的战斗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