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2018-01-27熊勇
熊勇
摘 要: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相对薄弱,语文整体环境与氛围也相对较差,如何立足学生的教育环境,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活力,提升语文整体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着眼学生认知特点,科学设计活动情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对策。
关键词:农村高中 语文 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高中生的一门基础课,其本质上是以语言为对象或者媒介的交流沟通,其不仅在于课堂之上的学习认知,也在课堂之外的体验熏陶,然而纵观当下的语文学习环境,大部分农村中学在整体办学条件、教师的素质水平、课堂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可以获得语文资源等方面,与城市,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相对较低。面对此种情况,着眼于农村中学的现实情况,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现有的资源条件,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主动感知语文 、运用语文 、体验语文,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的语言感觉,有利于促进其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1]
一、着眼学生认知特点,科学设计活动情境
高中语文不管是在教学理念的渗透上还是在篇章内容的设计中,充满人文性始终是高中语文的最大特点。作为面向已经具有一定文化素养与读写基础的高中生,人文是高中语文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与亮点。因此,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总是能够以文化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美,并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来对这种美进一步渲染和夸大,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训练,语文基础提升。着眼于农村高中学生语文素质提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舞自己投身于语文学习中。基于此,教师要从农村学生的认知心理、语文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课堂学习的目标定位出发,结合学生新旧知识经验,精巧设计教学情境,在其中合理架設提问点、互动点、合作点,努力实现达成基于语文学科特色的学生学习、课堂提问、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有机统合,构筑学生个性化的活动情境基础。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课堂学习目标的定位出发,精巧设计语文教学活动的逻辑层次,合理架设语文 中具有的提问点、互动点、合作点,结合学生新旧知识经验,努力实现达成基于逻辑的学生学习、课堂提问、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有机统合,构筑学生个性化的语文 思维模式。在充分考量问题难度与学生个人能力的基础上,要在情境中适当给予学生一定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保持紧张的情绪解决问题,激发更积极的内在思考潜能。如在《荷花淀》一课的学习中,在这篇充满浓厚地域与乡村气息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身的农村生活背景为基础,体味孙犁优美、个性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感受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荷花淀中的语言技巧,以自身所处的农村环境为对象,开展作文仿写。然后开展作文互评,鼓励学生自述己见、畅所欲言、全面展示,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学生情境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辩证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验力与表达欲,深化对所学内容了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
二、注重生生互助交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意识
农村的生活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相对保守,农村学生在思维的活跃程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推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表现欲,而且彼此的讨论与分享过程中,深化对情境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间的感情,能够更好地学习克服困难、积极探索的良好思维品质。在合作时,教师要对合作对象、合作要求提出明确化的要求,引领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进行差异搭配,提升合作的互动效果。在合作内容上,要注重结合情境故事的情节内容,引导不同的学生针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角色化、差异化的投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知识来认识、表达、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也满足了个体差异,也就是学生在完成一定的情境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由传统的“我不会——听老师讲——老师教会”转变为“我不会——互助探究——我自己学会”的思维图式,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还原。在《故都的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秋叶美、秋风美、秋水美等不同的分析切入点,让学生自选视角思考,然后共同合作交流,对于不确定的内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进而借助学生之间“兵教兵”、“兵带兵”、“兵帮兵”的帮学互助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淡化对于教师的依赖,逐步树立起“互助合作”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自内心的敢想、敢试、敢言。[2]
三、强化现实情境铺垫,提升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高中语文所涉及的文本涵盖古今中外,尽管描绘的视角各有不同,文本的情节、体裁、篇幅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其都是语言,都来源于生活,都与人的本真密切相关,是在社会基础上的进行形象化的加工与创新,是学生身边之事、所知之事的现实化呈现。因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就在于培养其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能力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在当前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学校关注的焦点还是在于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体、以教师灌输为主渠道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城市存在差距。基于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该从生活视角出发,将学校中、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把生活具体场景、自然和社会知识巧妙渗透入问题设计中,推动学生用情境中介绍的观点、方式、经验去理解与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学生语文 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辩证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验力与表达欲。只有学生自身对阅读活动感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阅读,才能更好的体现出阅读语文情境的作用。例如在“归园田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情境模拟,设计学生扮演“田舍翁”——陶渊明的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陶渊明的现实条件出发,完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自白”。以此为题,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尝试进行角色沉浸,结合自身所学的陶渊明的诗歌与对其不羁生活经历的了解,将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田园风光、鄙弃功名利禄的隐士情怀陈述出来,这样不仅能给学生一定的解决空间,使得学生能够把语文情境和已有的认知经验结合起来,主动完成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问题解答,进而丰富自己的阅读活动,扩大自身学习途径,扩展学习资源,更好的丰富语文情境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仅仅通过课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农村高中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采取各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适时补充他们的语言积累,增强高中生开展语文的动力与信心,为其更好的学习语文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促进其语文素养提升。[3]
参考文献
[1]扈中平.语文教学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詹万生主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3]叶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