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2018-01-27郝劲松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8期
关键词:物象想象情感

郝劲松

摘 要:诗人在抒发感情时,很多时候采用间接抒情,也就是借用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物象就成了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也就让文学变得更美。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其中的美,就要借用想象,还原物象,和作者进行感情交流。

关键词:想象 语言 物象 情感

想象力就是在已有表象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加工或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它是对已有形象的更新,是一种再创造,是人脑部的最重要的智力活动。爱因斯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学诗歌教学内容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我们应把握诗歌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

一、诗歌的创作离不开形象

在诗歌的创作领域,想象是灵魂撞击后虚幻表象的联翩的思索,它能突破时空的羁袢,激起记忆库中的有关信息,进一步强化情感。因此,想象是诗人的翅膀。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奇特的想像,大胆的夸张,描绘出关于仙境的相聚的情景。如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谢灵运,脚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这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还有岑参的《飞雪送武判官归京》中“胡地八月即飞雪,北风卷地白草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是一种逆时性联想,诗人在飞雪漫天的边陲轮台送友人归京,却联想到春天的梨花满枝。不但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情感色彩,而且表达了边塞诗人博大的胸襟,所以来才成为千古绝唱。正如刘勰所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流连于万象之际,沉吟于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亦与心之徘徊。”

由此看来,诗歌因为有了想象,变得更美。诗歌的创作有了想象,留给读者更多的更多的想象空间。也使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

二、对作品的理解离不开想象

诗歌就是借助不同的物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诗歌中的事物便带有了人的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了。我们欣赏文学诗歌,只有把握住了诗歌中想象的特点,进行联想,才能探知诗人的感情。当我们读到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大脑就会描绘出枫叶在夕阳的照耀下那红叶似火的灿烂美景,就会看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同时,作者那流连忘返热爱生活的情趣便自然浮现在眼前了。

列如在分析诗歌时,由于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集中地灌注于诗歌的物象中,这样,诗歌的意象就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所以,我们在把握诗歌意象的时候,还应当注意意象的内涵,从而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月亮意象,就是常用来引发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乡异常感伤。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皎洁的月光,表达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真切地表达了面对明月,情人之间的深切思念。掌握了月这意象的内涵,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而又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愁绪。又如梅花的意象,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它是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高尚品质的象征。把握了诗歌意象的内涵,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

想象要以物象为基础,想象和联想不能够想当然,必须在一定知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朱熹有一首《读书》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千万不能断了学生头脑里“活水”的来源。这“活水”,对学生而言,应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展开丰富想象。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感知——领悟——品味”这一思维过程。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把无生命的铅字变成一幅幅生动优美,或壮阔豪迈的画面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学生在阅读时,如同陪作者一起游览品味,从而形成了自己生活表象积累,也就是对诗歌的物象积累。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加强学生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各以其情而自得”。联想、想象的展开,往往伴随着情感因素。确实,联想、想象是以情感为动力的,若没有情感的推动,联想、想象的翅膀便难以伸展,更难以腾飞;同时,联想、想象达到腾飞的境界,又会推动情感的发展,促进情感的深化,从而激起内心更强烈的情感。刘勰所说的“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正是指出了情感以联想、想象为基础,联想、想象象又受情感制约的关系。

学生并非仅仅是为了从课堂获得知识,还应得到心灵的启迪、美的感受和探索真理的欲望和热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學中应力求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做到情景教学,讲究艺术魅力,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想象不断丰富。除了有感情的朗读,主要要是通过生动的讲述,点拨他们们的思想,打开他们的思路,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把他们引入到课文中去,去接受感染,进而展开想象。

在情感教学中,学生作为有意识的人,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承受客体制约的同时,突破这些制约,并根据自身的信息储备,对诗歌的空白处,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填补和连接,充分地领悟和理解诗歌的丰富内容,深刻地体验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为想象的展开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无论在诗歌的创作还是在诗歌的欣赏,都离不开想象。所以,通过诗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途径是必要而可行,但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学生也就更能感受诗歌的美,学习也就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四十回首——仍有梦“做语文课堂的艺术家》韩军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endprint

猜你喜欢

物象想象情感
物象再造系列
快乐的想象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