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工作探索与实践
2018-01-27张兴勇刘伟娴
张兴勇+刘伟娴
摘 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各大高校也十分重视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贫困认定不统一、重资助,轻育人、困难学生“等、靠、要”心理现象尤为突出。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受资助人群,总结当前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增强资助针对性,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及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使资助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资助育人 独立学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2-0-01
为保证高校教育平等,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国家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和高校的资助政策下安心学习,顺利毕业。但资助工作调查显示,80%以上的高校仍然是以物质资助为主,其中最常见的方法为给学生提供经济资助,但是对于其金额的具体用途却没有过多的了解,以致未能真正达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为此,成立资助育人工作小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贫困生访谈等方法,在前期了解分析影响资助育人工作因素的基础上,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并以此应用于今后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资助。
一、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认定机制,保证资助对象精准
为了使真正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获得资助帮扶,第一步就要制定严格且精准的贫困认定机制。仅仅凭借地方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不能真实反映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状况。因此,在贫困认定工作中应建立“班级—学院—学校”三级认定流程,量化认定标准,对于证明材料不足者实行“一票否決”制。通过对贫困生身边的同学,如宿舍同学,班级同学等进行调查,从侧面了解贫困生日常生活学习及消费情况。同时结合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经济状况、家庭收入现状、家人健康情况、家庭学龄子女人数、家庭突发情况等进行班级评定及学院审核,完成最终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另外,为了解贫困生受助金使用情况,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全面的贫困大学生情况调查,对于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大肆挥霍资助金的学生,取消其评定奖、助学金的资格,或者追回资助金。此外,建立贫困大学生动态数据库,对学生的家庭状况和资助情况进行及时更新。
二、开拓贫困生能力帮扶新途径,彰显资助育人成效
第一,关注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除了让其能正常完成学业的同时,对其职业生涯的关注,让其毕业踏入社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尤为重要。为此,在贫困大学生入学时应开始予以重视,加强对这一群体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从“认清自我(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认清职业世界、做好职业决策”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规划,有针对性培养自身的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第二,将“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结合起来,将“他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激发学生的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帮助自己全方位脱贫。例如,开展“五个一”工程活动,要求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坚持一项体育锻炼、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精通一项专业技能、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参加一个学生科研项目,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同时,为学校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责任”的人才。
第三,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用职业发展的视角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引进优秀企业,加强与学院实践基地的合作,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社会实践机会,调动贫困生参与积极性。贫困生与优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实习实践岗位,可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锻炼和实践专业技能,巩固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资助育人成效。
三、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延伸资助育人新触角
1.将资助工作与励志、诚信、感恩教育结合起来
如今,高校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读书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无偿式经济资助模式存在多种弊端,容易滋长学生不劳而获的贪婪心里。因此,高校应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精神资助,从思想上帮助贫困大学生脱贫。可通过对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优秀学生进行宣传报道,让其他贫困生学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品质。另外,可通过类似于杰出青年评选等活动,发挥榜样的指引作用;通过诚信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注重承诺、坚守信用,成为具有健全诚信人格,敢于担当的人;也可通过如写家书、爱心奉献、公益劳动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利用各种学习平台,培养贫困生珍惜青春的意识,奋发有为的的拼搏精神
学校可以每年组织开展寻访“大学生自强之星”的活动,先在校级层面开展自强专题活动,评选校级“自强之星”再择优推荐。开辟贫困生优秀人物专栏,让同学们更了解身边的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典型,学习他们奋发进取,勤奋刻苦的坚韧品格,以榜样的力量号召他们不断磨练,超越自我,对于获得这些奖的同学来说,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不仅给他们提供了生活保障,还鼓励了他们的斗志,形成了榜样传递的最大效应。
3.以大学生自立创业为特色,提供更多锻炼机会
可以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设立爱心基金等方式关心和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资助的同时,可以让他们提前适应社会,还培养他们的创业创新意识和感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4.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联盟,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助学模式
各院系通过与学校心理健康办公室合作,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贴心关爱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在思想上加以疏导,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念,树立与人交往的自信,增强自立自强的意识,以院系为单位加强感恩教育,寻求积极的心理回应,开展爱心接力活动引导贫困大学生热心公益,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关怀,从经济层面、精神层面、能力层面等为贫困生提供多元化资助,这也将是高校致力于探索科学的资助育人模式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其昌. 新时期高校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探析——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的视角[J]. 邢台学院学报,2017,(03)
[2]谭金杏,翁沃光. 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考试周刊,2017,(53):184.
[3]朱建飞.基于社团化运作模式下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5(36).
[4]刘利,陈晨,卢伟. 浅议如何将学生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结合起来[J]. 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2):13-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