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一体化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8-01-27刘林娇龚超
刘林娇+龚超
摘 要:随着国家和社会对0~6岁婴幼儿教育的重视,托幼一体化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对0~6岁婴幼儿教师的培养成为制约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问题是课程建设问题。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课程设置应考虑国家政策、社会现实需求和学生需求三个方面。基于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全人”为导向,整合课程资源,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课程设置
一、问题提出
1.国家政策方面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让更多的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要发展学前优质教育,不仅要有具备良好硬件设备的托幼机构,还要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既能胜任0~3岁婴儿的教育工作,又能胜任3~6岁的幼儿教育工作。
2.现实需要发展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3~6岁幼儿阶段,各高职高专等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学校的学前教育课程,也主要是为3~6岁幼儿教育设置的课程,对0~3岁婴儿教育关注甚少。而目前学前教育的发展已经从3~6岁的幼儿园教育发展到0~6岁的婴幼儿教育,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不仅要为幼儿服务,还要为婴儿服务,为家长服务。目前,很多幼儿园开始办“园中园”,即在幼儿园内开办亲子园,招收0~3岁的婴儿。社会中的亲子园、家长学校等早教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对学前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师学校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师,就必须调整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
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
1.国家的政策要求
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探究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必须考虑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做到与时俱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然而,作为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其具有双重属性:技能性和理论性。培养合格的托幼机构教师,既不能像普通技术类专业一样,只要求高技能,也不能像本科、研究生阶段一样,只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而应该在技能和理论之间找到平衡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社会的现实要求
幼师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国家的政策要求,又要关注社会的现实要求,关注岗位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未来的托幼机构教师不仅要为0~3岁婴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还要为3~6岁的幼儿提供优质的保教服务。据调查,目前托幼机构的教师对幼儿园阶段的保教工作基本能够胜任,但在婴儿的教育方面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虽然0~6岁阶段统称为学前期,但是婴儿阶段(0~3岁)与幼儿阶段(3~6岁)的教育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教育对象的不同。婴儿阶段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岁以下的婴儿及其家长,幼儿阶段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幼儿。第二,教育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婴儿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儿的方法,解决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婴儿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问题,其侧重点是婴儿日常生活、卫生保健、营养饮食和习惯养成教育;幼儿阶段主要的教育内容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第三,师生互动情况不同。婴儿阶段的教育是教师、家长、婴儿多主体的相互作用,教师既要对婴儿进行直接教育,又要对家长进行教育,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教育。幼儿阶段的教育互动主要是师生互动,教育主要是由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因此,0~3岁和3~6岁阶段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
3.学生需求
课程的设置要适当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就业压力。从2001年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生效开始,全国各地的亲子园等早教机构纷纷成立。在这种形势下,有些学生希望到亲子园任教,但是所有的知识要从零开始学习。因此,高师学校应主动与社会联系,与时代接轨,根据早教市场需求和幼儿园教育的要求,拓展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职业选择要求。
三、目前學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重幼儿教师教育,轻婴儿教师教育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教师。学前教育教师包括亲子师(早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托幼教育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关键是重视0~3岁教师的教育。受历史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基本等同于幼儿教育。对于3~6岁阶段的幼儿教师教育,其关注度较高,教育目标、课程方案都比较成熟,但0~3岁阶段的教师教育则受到忽视。以赣州高师为例,其开设了“三学六法”等18门专业必修课,其着眼点都是幼儿园阶段的教育,而0~3岁阶段的课程则渗透在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中。在23门专业任选课中,针对0~3岁婴儿教育的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婴儿活动设计与指导、婴儿生理与保健三门课程。
2.重专业课,轻公共基础课
高师学校的课程结构基本包含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模块。公共必修课主要是为学生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专业必修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而选修课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互为补充,构成了完整的课程。然而,很多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基础课,主要表现为:公共基础课开设门类少,主要侧重于人文社科方面,自然科学方面较少。在人文社科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历史、文学少。这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endprint
3.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学习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和实践。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一项有效举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据调查,高师学校普遍在最后一学年或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进行集中实习。这导致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缺失,实践能力薄弱。
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1.以培养“全人”为导向,整合课程资源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就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教育首先要尊重教育对象,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授,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实施健全的人格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全人”教育为宗旨,整合课程资源。第一,在基础文化知识方面,通过开设公共课的形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在专业技能能力方面,通过开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传授专业知识,练习专业技能,形成专业能力。第三,在实践能力方面,通过实践操作,深入托幼机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2.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实践技能,还包括以实践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是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由此可见,职业能力是一种复杂结构的能力系统,而不是孤立的知识、技能。要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效途径是实施实践教学。学前教师的能力最终是要落实在实践上。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以往的以理论讲述为主的方法,将理论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才能更好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反思,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学校应加大学前教育中实践课程的比重;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实践者,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實现可持续发展
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在学校就结束了,而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教”的目的在于“不教”,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学前教育学生面临着多种选择,即亲子园、早期教育中心、托儿所、幼儿园等多种形式的托幼机构。要想在这些学前教育机构中游刃有余,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反思,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托幼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应从多维度考虑课程的体系化、专业化,改变单一的课程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高闰清.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2(6).
[2]戴娇娇.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郭元祥.论实践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注:赣州市社科联课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基于托幼一体化背景下”(项目编号:17112)。
作者简介:刘林娇(1982— ),女,江西泰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龚超(1982— ),江西高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设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