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为例论新媒介时代的教学改革
2018-01-27赵玲芳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在第二媒介时代,信息实现了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新媒介的发展以及新的传播模式的确立为教育现代化带来了契机。随着各种技术手段以及各种新媒介应用于教学,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教育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这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归根结底,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因此,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学改革必须处理好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第二媒介时代;教育现代化;微信;人文精神
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在1964年就已提出:“一切媒介都要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媒介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往往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自从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教育的现代化便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新媒介时代,技术的发展与新媒介的开发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第二媒介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异军突起,新兴电子媒介层出不穷,预示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介的出现,可谓人类文化传播史上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人类的生活。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电子媒介这样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
互联网的出现也引发了媒介理论家的思考与探索,早在1964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就创作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在这一著作中,麦克卢汉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媒介即讯息,也就是对人体的延伸。在麦克卢汉看来,新媒介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手段和新的生活模式的出现,它会塑造和控制人类的生活。
新媒介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的分期。1995年,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他的著作《第二媒介时代》中将大众媒介划分成两个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出现之前是大众媒介时代,被视为第一媒介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则被称为第二媒介时代。波斯特指出,第一媒介时代是“信息制作者极少而信息消费者众多的播放型模式占主导地位”,而第二媒介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在第二媒介时代,大众媒介转变为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产生。
二、第二媒介时代的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现代化教育的特征之一便是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构成课堂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教学深受冲击。
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明确强调:“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明确了未来15年教育的七大目标,其中一个目标便是到2030年,确保所有人负担得起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便要求各国在教育领域“利用资助和技术运用,制订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远程学习政策及计划,包括互联网在线课程及其他符合公认的质量标准的方式”。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现状,我国也将制定并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可见,现代化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方向。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促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而这一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现代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造教育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构建信息社会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实现在规模化教育前提下的个性化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新媒介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远程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在线课程模式得以开发,在线精品课程、慕课、微信课堂等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新媒介的介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结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至少有四个转变值得教育者注意。第一,教师的转变。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教师在知识的占有上具有优势。因此,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权威,以知识传授为核心。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教育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传统的课程体系已无法完全满足当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中教师更重要的职责在于不断开发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第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媒介时代,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途径比较单一。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化资源实现了集中化与共享化,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更为多样化。通过网络,学生甚至可以获取比教师还多的文化资源。新媒介时期的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相长的实现。第三,教学重心的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第四,教师身份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教学身份的转移。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是第一位的。但在当代,互联网已经部分分担了传授知识的职责,而目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为多元化。
三、微信在教学中的运用
新媒介介入教学环节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微信无疑是国内目前最受欢迎的媒介平台之一。在现代教学中,微信也备受青睐。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因流量消耗较少、兼容性较高以及信息整合更方便而迅速普及。据统计,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了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探索微信与教学结合的可能性。在中国知网按主题检索“微信+教学”,可以发现,自2013年起,研究微信教學的论文逐年增加,不少教师已在教学中利用微信辅助教学。
目前微信辅助教学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第一,开发微信学习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申请微信公众号,将课程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公众号,学生通过关注公众号获取教学资源。这是目前微信辅助教学最主要的方面。第二,以微信平台为基础开发微课。微课是以某一知识点或主题为中心,综合运用视频、图片、音频等元素而制作的微型教学课程,一般一节微课不超过10分钟。微课因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时间较短、教学手段灵活而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在教学中,教师可自主制作微课,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以此拓展课堂教学,强化重点,满足学生重复学习的需求。此外,学生也可自主制作微课,进行教学反馈。基于微信平台进行微课开发,有助于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第三,利用微信实现教学反馈及反思。有效地进行教学反馈与教学反思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建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及时接收学生的教学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endprint
四、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乔布斯之问”却引人深思。“乔布斯之问”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提出的,即“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教学信息化是否必要?如何处理好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这是教育现代化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早在十多年前,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反思。2009年,美國教育部曾对2.1万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检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当时美国中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上的能力与30年前个人计算机尚未进入人们生活时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异。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信息的介入并没有使教育出现革命性的转变。就国内情况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之所以不明显,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教育理念并未更新,应试化教育体制并没有改变,因此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信息化陷阱”。目前,国内许多在线教育企业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旨在帮助学生解题、背单词、提高分数,但并未触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育结构的重建。正如朱永新所说:“没有教育结构性的变革,没有学校形态的变化,其实互联网很难颠覆现在的教育过程,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真正的深度融合。教育不像商业模式那么简单,必须要有学校形态的变革才能带来真正的变革。”第二,信息技术接受度的影响。美国学者戴维斯(Fred D. Davis)在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时,建构了技术接受模型。这一模型指出,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人们对某一技术的接受程度,一是感知的有用性,它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某一技术提高工作业绩的程度;二是感知的易用性,它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某一技术的难易程度。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术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教育者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情况均不相同。因此,教育现代化仍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然而,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所以,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技术,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阎光才.人类学者视野中的硅谷[J].读书,2004(1).
[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作者简介:赵玲芳(1988— ),女,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无锡太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从事文学理论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