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Moodle平台在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2018-01-27邓文雯
邓文雯
摘 要:作物生产技术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重点课程。学生只有充分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要点,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涉农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运用信息技术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涉农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进而为国家现代农业建设做贡献。
关键词:Moodle平台;作物生产技术;教学改革
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教师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Moodle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信息化网络共享课程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免费学习世界上最新的教学内容。将Moodle平台引进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资源库建设,能够推进该课程的改革进程。
一、Moodle平台的特点
Moodle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随意下载、上传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只需要利用一点闲暇时间,就可以在平台上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非常简短的小视频,为学生点明知识要点。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会遇到一些随堂训练,只有回答出这些问题,才能继续学习。除了观看小视频外,该平台还有专门的讨论区,学生和教师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这样打破了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思路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不是很高,导致教学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利用Moodle平台时,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思路加以创新,将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专业课程教学。Moodle平台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也对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以此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增强感性认识。
三、基于Moodle平台的作物生产技术教学模式
1.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在利用Moodle平台进行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设计时,可以利用平台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备课。Moodle平台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看小视频和进行随堂训练,所以教师可以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制作成简短的小视频供学生观看,视频观看结束后还需要进行知识点的强化训练,保证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要点。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对于在课上学习到的知识点,可以在课下进行复习和巩固,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Moodle平台上与教师沟通、交流,直到自己真正掌握全部的学习内容。学生利用Moodle平台学习时,只有掌握了前一课程的知识,才可以开启下一課程的学习,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学内容的重构
作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接受严格、全面的操作技能训练,同时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学生在Moodle平台学习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时,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广泛、各种知识相互穿插的特点,以模块化的形式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进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其他知识,使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这样一来,传统的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升级,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3.创新考核模式
将Moodle平台引入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后,教师能够对考核模式加以创新。教师安排考核工作时,可以借助Moodle平台的优势进行设计。教师利用Moodle平台,可以将学生日常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同时还能够统计每一次随堂训练的成绩,这能够为最终的成绩评定提供参考。此外,Moodle平台还具备评价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作出客观评价。学生也可以利用平台中的评价功能进行自我评价,进而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Moodle平台在作物生产技术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Moodle平台的教学优势,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目前,已经有不少学校应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该平台海量的教学资源可以满足教师任何阶段的教学工作。虽然我国应用Moodle平台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是经过后期不断总结经验和优化完善,Moodle平台将为我国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帮助,使我国的教育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瑞娜.MOOC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39-41.
[2]孙勤红,沈凤仙.慕课教学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信息与电脑,2017(4):208-209.
注: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研究立项课题“运用Moodle技术建设作物生产技术资源库平台,创新现代农民职业培训模式”(课题编号:SNYB201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