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视角:让古诗词教学更丰厚
2018-01-27杨平
杨平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单篇教学的效益终究有限,需要借助整合的视角关注文本教学价值点。教师应该准确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明晰编者在同一册教材中编选同一个诗人不同作品的真正用意,从而树立以整体关照的视角和统整联系的方式展开教学的意识,为学生构建一个以诗人为核心主题的教学内容,实现对教学资源、课程内容的开发,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出紧扣节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文本探究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紧扣节点;由点到面;由线到面;整合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84-01
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中,分别编选了李清照的中期诗作《夏日绝句》和早期词作《如梦令》。虽然编排在不同的单元,但编者的用意昭然若揭,即让学生通过对比联系的视角对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阅读,形成对李清照作品风格的初步认知。笔者即以整合视角,统整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四篇作品展开教学,引领学生不断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一、紧扣节点,在资料串联中把握风格
有着怎样的人生,就会有着怎样的创作风格。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作者的生平资料,帮助学生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了解其人,解构其文,真正把握作者每个时期不同的作品风格。
以教材选用的《如梦令》一文为例,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此时的李清照,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优越的家庭条件让她青年时代的生活悠闲而惬意。这种生活方式和态度自然悄然无声地印刻在她的诗词作品中,这首《如梦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词蕴藏的美学元素:首先,教师出示调整语言顺序的作品,让学生在诵读对比中,感受原词在音韵和节奏上的韵律之美,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韵味,形成对词的整体性初步感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相关的景物,并相机提炼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惊起鸥鹭”等不同的画面,让学生在拓展想象中描述所看到的情境,感受词中所蕴藏的画面之美;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紧扣“兴尽”,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李清照一天的娱乐活动,并抓住“沉醉”一词感受李清照生活的悠闲,体悟蕴藏在文本中的心境之美。
二、由點到线,在统整联系中不断延伸
整合理念决定了阅读教学决不能从单一的维度和逼仄的视角对词人以及其作品进行解读,而必须要找准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在对比联系中将其作品群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因此,在李清照不同时期,我们分别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便于学生在深入解读后进行联系统整,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延伸。
如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设置了三次统整环节:首先,在了解了作者期创作风格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补充了早期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紧扣词中“和羞走”“倚门回首”“慵整纤纤手”等词语,感知词中所蕴藏的李清照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其次,在中期作品中我们选用了《夏日绝句》引导学生与早期作品对比,感受其在主题和内容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李清照在国家动荡飘摇之际,对社会、对百姓的充分关注;而在后期中,我们则选用了李清照最为有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在感受李清照悲惨坎坷的一生遭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站立在老年的视角,再次回顾作者早期那首《如梦令》,感受李清照一生的不幸遭遇,更有效地反衬出早期作品的清新自然,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由线到面,在课后探究中不断拓展
有人说: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引导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李清照的一生多变,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巨大,绝不是小学六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所能解决的。但我们的价值是在学生内心意识中播种一颗关于李清照的种子,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与了解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交给他们阅读李清照不同时期作品的方法,带着对李清照“线条”的认知,开启阅读李清照、研究李清照之旅。
如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以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数轴图,出示了李清照早年、中年和晚年时期最为经典的几幅作品,并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渲染与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李清照分成了三个不同的时期,选择了这三个时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开学习,让我们对李清照的认知实现了由点到面过渡,但这样的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课后自己选择李清照三个时期的其它作品,依照教师交给大家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让我们对李清照的认知再从线到面拓展。
带着困惑走进课堂,在教师的点拨与引领、自身的实践与思考后,再带着新的任务和激情走出课堂,阅读教学的价值可谓大焉。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