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教学资源 发展学生读写能力
2018-01-27刘喜凤
刘喜凤
[摘 要]语文教学中,针对如何教好状物类课文这一问题,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着眼于文本语言,培养学生欣赏感悟的能力;着眼于文本思想,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着眼于文本结构,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状物类课文;文本资源;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61-01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一些名家的状物类文章,如叶圣陶的《荷花》、季羡林的《夹竹桃》等。此类课文不仅语言文字优美,思想内涵丰富,而且结构也较为严谨,体现了大家风范。如何教好此类课文,发挥教材的示范、借鉴与引领作用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着眼于文本的语言、思想及结构三个方面。
一、着眼于文本语言,培养欣赏感悟能力
状物类课文的语言文字是优美而流畅的,如行云流水一般活泼清新。所以,教学状物类课文首先要锁定文本语言,通过朗读、诵读、涵泳、品味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领略语言的修辞之美、形式之美,培养学生感悟与欣赏的能力。
比如,作家陈荒煤在《广玉兰》第三自然段中描写玉兰花的姿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其细腻地将玉兰花高雅的姿态、脱俗的神韵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有一句话:“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教学此句,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该比喻之恰当、精彩,教师可以在学生诵读、想象的基础上,运用课件同时呈现出玉兰花和婴儿笑脸的图片,引领学生去发现广玉兰花跟婴儿笑脸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领悟作者的语言表达之妙。
由此可见,面对状物类课文中精彩的句子乃至语段,教师首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去感悟文字之优美、概括之凝练、表达之精当、想象之合理。
二、着眼于文本思想,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如果把华丽的辞藻比作好看的外衣,那么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则是文本的灵魂。因此,教学状物类课文时,教师不能只停留于欣赏语言的外在形式这一肤浅层面,而要触及文本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跟作者一同去感知、感悟该事物,去理解、升华对事物的情感,进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比如,一些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荷花》,该文在状物、抒情上可谓是一篇经典之作,字字珠玑,真情涌动。文章前一部分描写的荷花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止,后一部分写自己因入情入境而变成荷花的绝妙想象令人拍案叫绝——由“赏荷”到“变荷”,这是作者情感的升华。这样的语言文字不单单是描摹与叙事,而是融入了情感,作者对荷花的钟爱与赞美如同火焰一样跳动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染着读者的心灵。教学这两部分内容宜运用“读、品、说、想”等方式,去拥抱语言文字,感知其温度,进而走进作者内心世界,达到情感共鸣。
三、着眼于文本结构,提高谋篇布局能力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内容与思想需要一个富有创意与个性的表达方式来支撑。因此,教学状物类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弄懂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弄明白课文是如何写的。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在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谋篇布局的能力。
综观小学语文课本中一些状物类课文,在文本结构上无不体现出一种严谨的构思之美,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谋篇布局能力。如《灰椋鸟》一文开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述说其丑,再凸显其美,为的是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与人情味。再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和《夹竹桃》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前者为了突出高原之柳坚韧不拔的个性,作者着意让具有优越生长环境的灞河之柳“出场”;后者为了衬托夹竹桃的韧性,讴歌其不张扬、不倦怠的品格,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先描写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花开花落的场景。这种“烘云托月”的构思方法,是需要引领学生好好玩味、欣赏的。
状物类文章在构思上体现出的美还有许多,如过渡之美、照应之美、“点睛”之美,等等。像《夹竹桃》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樣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这样的收笔干净利落,照应了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像《广玉兰》一文的结尾:“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对上文高度的概括与总结,直抒胸臆。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教师不可视而不见,相反,要引导学生去用心品读、琢磨,领悟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获得谋篇布局的“真经”,提升作文能力。
总之,教学状物类文章,教师要深挖文本资源,着眼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