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度”,彰显导读问题的有效性
2018-01-27钱玲利
钱玲利
[摘 要]对话,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遗憾的是,不少课堂对话虽然“热闹”,却缺乏深度。要提高对话的有效性,就要精心设计导读问题,把握好对话的深度、厚度、广度,凸显导读问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以便引导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展开高效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导读问题;对话;深度;厚度;广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20-02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对话,以便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题。具体怎样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高效对话呢?笔者认为,导读问题的设计是关键。特级教师郑桂华也曾说过:核心问题是理解一篇文章主旨的钥匙,也是一堂课教学价值的依托。笔者结合实际,就导读问题的有效设计进行粗浅探讨,以请教方家。
一、把握对话深度,凸显导读问题的针对性
导读问题,即以主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导读,不仅可以让课堂体现出一种整体性,而且还能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当前,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导读问题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导读问题显得过大、过宽,表面上看学生讨论很热闹,课堂气氛也不错,但实际上学生与文本对话还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更深层次的探讨。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读问题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文本主题,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针对性,体现“小而精”原则,以便让对话更有深度。
(一) 紧扣文本题目设计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般都能高度概括文本的内容与作者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抓住了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题目也是导读问题设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抓住文本题目设计导读问题,并以此逐层推进,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做好铺垫。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课,笔者就根据题目设计了两个导读问题:“这篇课文重点写了‘金蝉脱壳这一件趣事。请你认真研读文本,说说具体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的。在‘金蝉脱壳这一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情景最有趣?具体可以从文本哪些地方看出来?”从内容来看,这两个导读问题都是文本题目“金蝉脱壳”的延伸,或者说是进一步细化与拓展了题目。它们能够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在宏观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对话。具体来说,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在文本结构上进行整体把握,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细节进行品析。一粗一细,一个整体一个局部,不仅突出导读问题的针对性,而且还让整个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推促课堂的精彩生成。
(二) 紧扣文本主线设计
文本主线,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线索或写作思路。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前提是要走近文本,理清文本脉络与作者的写作思路,而文本主线是最重要的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主线设计导读问题,不仅可以推促学生在整体上感知文本,把握文本大致的内容与框架,而且还能引导他们与作者在写作技巧、谋篇布局上进行对话,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习得写作的技巧。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其线索是“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教学时,笔者据此设计导读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具体是怎样做的?結果又怎样?”这个导读问题就是紧扣文本主线进行设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抓住了这个导读问题,就能抓住了文本的重点,理清了文本的写作思路,理解记叙文的要素。这样的对话,有利于学生在深入品读文本的同时走近作者,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从实践来看,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主线进行解读,不仅能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达到一个更高层次,而且还能在推促课堂精彩生成的基础上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对话厚度,凸显导读问题的层次性
导读问题需要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但并不等于一节课中只有一个导读问题。毕竟,课堂教学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如果单纯呈现一个问题,不仅会让教学单薄,而且不利于课堂的多元对话。要准确把握对话厚度,就要让导读问题具有层次性,在师生、生生、生本等对话活动中根据反馈实际进行追问,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思考。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交流情况,以一个导读问题为主串起整个课堂教学,在此基础上分层设计几个次要的导读问题,以便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与文本对话,真正彰显课堂对话的厚度。
(一)结合文本重点分层设计
从课堂教学来看,每一节课都有其重点。这些重点不仅是文本的精华所在,同样也是目标达成的重要突破口。围绕文本重点分层设计导读问题,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提高课堂对话效率,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对话中逐层深入,逐步突破,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如果不分层设计,直接呈现一个导读问题,一来学生理解不了,二来缺乏教师引导的过程,以至于对话流于形式。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这一课,其教学重点是“我”与珍珠鸟逐步亲密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据此分层设计导读问题。第一层次:文本中作者是从哪三个时间段来描写“我”与珍珠鸟交往的过程?第二层次:在这些过程中,珍珠鸟对“我”分别做了哪些试探性动作?“我”又是怎样逐步“呼应”的?这两个导读问题,从思路来看,是一脉相承的;从关系来看,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两者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内容上看,都是围绕文本重点做进一步细化的。对这一重点问题进行分层设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难度,便于学生与作者在感情上进行更为广泛的对话。正因为有了分层导读,使课堂对话更有厚度。
(二) 结合文本难点分层设计
相对而言,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直观,对一些相对抽象复杂的问题往往难以理解。在文本阅读中,总有一些难点过于抽象,学生一时理解不了。教学时,如果仅靠一个导读问题,往往无济于事。对此,最好的方法是分层设计导读问题,以降低难度,引导学生思维逐层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本难点分层设计导读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逐步突破难点。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一课,学生对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单纯认为“三千尺”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对此,笔者分层设计导读问题:“庐山的瀑布,李白有没有自己动手量过?李白既然没有量过,为啥要用‘三千尺?用这‘三千尺主要是为了表现什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笑着否定;对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知道李白是要突出庐山瀑布的长,其中“三千尺”不是具体数字,而是作者的一种感受。这时,教师再次指出“三千尺”不是实数,而是虚指,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实践证明,通过分层设计,把难点一步步分解为简单的几个问题,不仅有利于突破文本的难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厚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endprint
三、把握对话广度,凸显导读问题开放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也倡导个性阅读,即对同一文本,要引导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退居幕后,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导读问题,使对话更具有广度。遗憾的是,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大多强调“标准答案”,而对学生个性理解往往采取“扼杀”的态度,这固然一时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答题的准确性,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堂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导读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阅读,以便彰显对话广度。
(一) 结合文本内容拓展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都有拓展问题,其目的是使教材变“厚”,以便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容。这里的导读问题拓展,其目的不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是拓展思维,彰显一种对话的广度。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为了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中描写荷花的美,笔者设计一个导读问题:“通过文本,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幅荷花美景图。在这一课中,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具有魅力,最能感动你?”这个导读问题极具开放性,不同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这样的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近文本,品析语言。经过阅读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立足荷花的静态美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对荷花动态美进行描述。观察点不同,找到的句子不同,其感受也不同。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样的问题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也不要求学生死读书本,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语言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对话更具有广度。
(二) 结合文本主题拓展
语文教学强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阅读教学来说,除了立足课堂,还要积极拓展,以文本为中心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而且还能真正把文本教“厚”。相比其他类型的导读问题,这需要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以便更好地整合文本与课外资源,在提升对话广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笔者在课堂总结环节中设计一个导读问题:“请你们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现实中还有哪些生物可以做人类的‘老师?”这一导读问题,从内容上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理解生活中的事例,具有开放性。在思考过程中,学生要概括出文本与生活中“老师”之间的共同点,使他们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有效提升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这种拓展是从文本主题出发進行的整合,不仅具有开放性,能有效活跃课堂,推促精彩生成,而且能彰显课堂的广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习文,提高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升对话层次,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编者的有效对话,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导读问题,让对话具有深度、厚度与广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责编 韦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