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线面结合,优化拓展教学

2018-01-27蒋燕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外拓展课堂教学

蒋燕萍

[摘 要]“课内教学”与“课外拓展”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者只有均衡发展,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滋养学生生命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扣文本点、拉连接线、铺拓展面三个层次来优化拓展教学,要根据教材的年段特点、单元重点、文本特点等决定拓展的方向,要根据文本与拓展内容的横向链接、纵深串联、互补对接等确定拓展方法,要根据适时、适度、适情、适量的原则优化拓展过程。这样,才能使拓展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外拓展;课堂教学;有效 補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15-03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一个学期只靠一本语文教材来滋养学生的生命,那就远远不够。我们只有打开课堂通道,将更多的与文本主题、结构、语言等相关的文本如活水一般引入课堂,才能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课堂的学习内容,历练他们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多,理解得更深,知道得更新,从而润泽他们的心灵,滋养他们的生命。如何让拓展教学路径清晰,策略优化呢?

一、扣文本点——确定拓展方向

拓展教学是对教材文本的有效补充,一旦脱离文本或者游离主题,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的拓展。因此,课外拓展必须立足文本这个课堂内部要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由表及里、以内养外,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依据年段特点确定任务

每一个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它们存在于整个教材体系中,承载着教材年段相应的训练任务。为此,在拓展教学之前,教师要关注文本的年段训练重点,并以此为方向设计拓展任务。比如,三年级到六年级的人教版教材都有“自然主题”的单元,但是因为年段不同,拓展训练的目标自然也各有侧重。(请看下表)

(二)根据单元特点选择内容

一个文本除了承载年段的训练任务外,还承载了同一年段的不同单元的训练重点。比如,上述表格所提到的四年级自然主题单元,其主题侧重表现祖国河山的“壮美”。单元中的课文无论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还是《火烧云》,都以极具画面感的文本语言介绍不同山河的独特之美。因此,教学时,可以紧紧扣住“祖国还有哪些壮丽奇特的风景名胜”“作者又是以哪些画面感极强的语言去介绍”这样的问题去选择单元拓展的内容;还可以紧紧抓住“如何把景物独特介绍出来”“如何用边读边想画面的方法走进自然”等问题作为单元拓展训练的重点。

(三)依照文本特点选取内容

每一个文本除了以上谈到的承载年段和单元共性特点之外,其自身还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些特点,有的表现在知识体系上,有的表现在言语方式上,有的表现在学法指导上……这些独特的文本个性需要我们细细解读,好好设计和妥善运用。比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选学课文《五花山》一文,笔者根据文本颜色词语运用多、想象联想丰富的两大特点,设计了三次拓展练习。

第一层次拓展——积累更多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笔者先引导学生发现《五花山》文本的第一个显性特点——颜色词运用特别丰富;再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读读记记。

金黄 杏黄 黄澄澄 桃红 粉红 红彤彤

嫩绿 翠绿 绿油油淡 紫深 紫紫 莹莹

第二层次拓展——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来介绍秋季的果园。

秋天的果园是五彩缤纷的:( )的苹果挂满了枝头,( )的鸭梨挤在一起,葡萄叶下有一串串( )的葡萄,还有一个个( )的石榴呢!

第三层次拓展——运用想象联想进行仿写训练。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五花山》第二个显著特点——联想想象运用非常明显,引导他们自主品读后,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仿写,使秋天的果园变得更美。

秋天的果园是五彩缤纷的。远远看去___________的苹果挂满了枝头,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鸭梨挤在一起,活像___________;葡萄叶下有一串串___________的葡萄晶莹透亮,好像___________;还有一个个___________的石榴呢,真像___________!

这样三次拓展练习,是教师反复研读文本,发现文本特点之后进行的三次创造性设计。这样的拓展练习,使得学生不仅能将文本中的颜色词语进行积累运用,而且学会了如何运用表示颜色的词和想象来表达美的独特写法。

二、拉连接线——选取拓展方法

教材的特点决定拓展的方向,方向明确是拓展有效的首要条件;而教材文本与拓展资料的有效链接是拓展实效的重要条件。

(一)横向链接

拓展资料与文本的横向链接是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拓展的目的在于加强“量”的增大,扩大“个”的累积,并通过由此及彼的多维度引导,促进学生对文本意义和内涵的多向理解。

1.根据文体,拓展一篇文章。如,学完《桥》一课后,拓展选学课文《丰碑》一文。教学时,要将两篇课文的对接点放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独特结构上,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2.根据主题,拓展一组文章。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的“父母的爱”主题单元,拓展《同步阅读》中的一组文章:《父爱安全网》《鼾声》《秋天的怀念》《母亲的故事》。

3.根据选段,延伸阅读整本原著。语文教材好多选文来自经典名著,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等。教学这一类经典文章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整本书。

4.根据作者,延伸系列作品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名家名篇,教学可紧紧抓住这些名家的名篇,拓展阅读他们的其他系列作品。endprint

(二)纵向串联

纵向拓展讲究从教材文本本体信息出发,纵向寻求文本背景的、深层的、隐含的其他信息,试图更深入地理解、体验和感悟文本,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

1.在背景处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如,在学习《七律·长征》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相关背景缺少了解,影响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因此,长征的背景需要拓展补充。这样,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红军远征的“万般难”,为下文学习体会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钢铁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做好铺垫。像这样由于时代变迁、民族不同、地域差异等因素,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使他们与文本对话存在一定距离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学时,我们要对背景资料进行补充,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在重点难点处拓展,提升认识和理解水平。文本的重难点如果单靠联系上下文理解,学生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有必要将理解的触点引向课外资料,或学生的生活经历等,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断深入。如,蒋军晶老师执教《趵突泉》一文时,对趵突泉冒的“永远”这一个重点词,展开了如下拓展:“100多年前清朝文人刘鹗在小说《老残游记》中这样描述: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900多年前,北宋文学家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如此描述:有泉涌出,高或数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14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介绍:靥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早在350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趵突泉,当时人们称其为泺。”蒋老师就这样扣住“永远”一词,将时间从100多年前、900多年前、1400多年前、3500多年前这些递增的数据中逐步铺开,使学生对“永远”两个字的体验慢慢拉长,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逐步加深。

3.联在文本空白处,丰厚想象和体验。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在小学课文中也经常运用。文本留白给读者留下不可言说的韵外之致、弦外之音。对这样的空白资源,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巧妙设计,并引导学生加以实践运用,丰富他们的想象和内心体验。

(三)互补对接

如今的学生知识非常丰富,对教材中的思想、观点会有自己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生硬地把作者的观念、意识硬塞给学生,要注意策略,妥善引导,这为拓展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比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学生并不理解印第安酋长为什么出让自己的土地。他们认为自己的土地就应该誓死保护,坚决不能拱手相让。基于学生的认识,教学过程中要打破认知结构的同类延伸的思维,将拓展引向多元互补的境地。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反差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推动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的学习时,教师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拓展问题:“如果是你们,面对这片土地,是守护还是像印第安人那样愿意出让?”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富有弹性的多元化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回到经验世界中,阅读当时印第安人所处的实际情况,查证这片土地在出让以后的整体发展情况。这样,学生有了自身真切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在课堂上,他们进行了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在交流中,教师不对他们进行倾向评价,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以真实的自我与他人进行交流,让真理越辩越明。

三、 铺拓展面——优化学习过程

在文本内容与拓展内容这一“内外”链接方式筛选好之后,拓展过程如能再做到适时、适度、适情、适量,那拓展教学就会变得真正有效、实用,也才能真正起到“以外润内”的效用。

(一)适时:抓准拓展时机

课堂拓展非常讲究时机,恰当的时机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增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滋养课堂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拓展可以在课前、课中,也可以在课尾进行。具体在哪个时間段,要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一位教师在执教《生命 生命》一课时,一开始在课前拓展杏林子的生平事迹,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将这个拓展资料分成两部分放在课中进行,效果可能更好。教学时,可以联系文中的“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句进行两个层次的拓展。

第一层次:“什么是糟蹋?其实杏林子是最有理由糟蹋自己生命的人……”拓展杏林子坎坷遭遇资料——“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90%以上的关节坏死。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整整50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0年!”

“大家看了作者这一资料,有什么想说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层次:扣住“使用”:“那杏林子又是如何好好使用自己的生命呢?”拓展杏林子一生的成就资料—— “50年里,她完成了40多本小说、散文、影视评论著作,是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

“此时,同学们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比两种情况说说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里,扣住文本关键句中的关键词“使用”“糟蹋”开展拓展比较,使得学生的情感产生冲突,对生命的思考走向深入,对生命的体悟走向丰富。

(二)适度:控制难易程度

沈大安老师曾说:小学语文应该姓小。沈老师是用非常通俗化的言语方式告诫我们教师在多元化、深度化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切忌过分挖深文本内涵,哪怕有时候是教师自己深度解读后的文本也不宜全部推荐给学生。拓展亦是如此。深度解读要与适度拓展平衡推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就根据文本中出现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句展开珍惜时间的格言拓展:“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这些三年级的学生无法理解的名言警句,哪怕再深刻,也显得无济于事。当然,拓展的内容不能太难,但也不能太容易。太容易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控制好拓展的难易程度。不然,不仅拓展无效,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无疑会产生负面效果。

(三)适情:根据需要情况

所有外在的内容都要符合内在的需要才会产生作用。课堂拓展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要多想学生需要什么。如果我们拓展前能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易错的、想知道的地方上,那拓展的内容就会变得有针对性,就能起到真正对症下药的调理和滋养课堂文本教学的作用。如,《慈母情深》一文教学,关于母亲塞给“我”的那“1元5角”钱,拓展当时时代背景下关于1元5角价值的相应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现在的孩子所认识到的“1元5角”背后的价值与梁晓声小时候“1元5角”背后的价值是天差地别的。这样的拓展资料,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当时对孩子的买书是何等的支持,立刻就能感受到母亲那毫不犹豫一“塞”背后的浓浓母爱。

(四)适量:把握拓展数量

适量表现在一堂课的拓展总数量进行严格控制,不能滥用,胡乱延伸。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可以拓展的地方有以下几处:圆明园往日繁华建筑的图片拓展、圆明园内各种风雅有趣的建筑名称拓展、珍贵历史文物的图片拓展、被八国联军焚烧的视频拓展等四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圆明园往日繁华建筑的图片拓展可以删除,因为往日的繁华可以让学生从文字描述中充分感受,而且也让学生明白如此繁华的园子现在毁了,这份美丽将永远看不到了。一堂课中,除了拓展总数量必须控制,还必须对单个拓展资料的文字数量进行严格把握。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拓展资料文字数量越多,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越大。其实不然,拓展资料的文字数量太多,往往为学生制造了“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假象,影响了学生对拓展文本的关键信息的提取。因此,对拓展资料中可用可不用的文字,要坚决不用,不在拓展数量上争优,而在拓展质量上取胜。

[ 参 考 文 献 ]

[1] 蒋军晶.从“课堂”走向“课程”——我的语文教学之路[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3.

[2] 窦桂梅.“主题教学”:寻找语文家园的路[J].小学语文教师,2007(增刊).

[3] 武凤霞.武凤霞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责编 韦 雄)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外拓展课堂教学
谈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外拓展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