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养英语师范生技能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2018-01-27廖志恩
【摘要】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是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促进高校教师教学研究,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在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实践经验,探讨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养英语师范生技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英语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 师范生技能 英语教学
引言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是中国高等院校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本文基于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在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实践经验探讨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养英语师范生技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提高英语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一、相关概念的确定
1.什么是校企合作?狭义上,所谓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合作模式。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但是在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之中,除了企业,还有地方政府部门、大中小学校、以及其它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和个人等。本文所讲的校企合作是比传统意义更广范的校企合作,它除了传统意义的校企合作,还包括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学校与培训机构的合作以及学校与培训个人的合作的。因此,广义上的“校企合作”应当是指学校与任何用工单位的合作,包括正式的合作、非正式的合作、短期的合作或长期的合作。
2.什么是师范生技能?关于师范生技能及其构成要素,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学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在此不做多言。笔者认为,所谓的师范生技能是指从事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操作技能。
二、地方本科院校英语师范生培养现状
自第四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起,本科专业就没有了独立的师范专业。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所谓的英语师范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英语本科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主要归外国语学院管理,往往重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而轻职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另一种是教育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归教育学院管理,他们通常重职业操作技能而轻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在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培养过程中,一般存在以下三个特征。
1.从总体来看,学生入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较差。有的是英语基础知识较差,比如语音、口语、语法等不过关,词汇量较小;有的是教师技能差,比如粉笔字写的不好、沟通技能较差等。很难在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平衡发展,因此,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
2.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脱节。地方本科院校在升本后,大多都面临两次转型发展的任务,一次是从师范教育为主的专科院校转变为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的综合性院校。二次是从普通的综合性院校向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视不够,大多数教师,尤其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不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状况,不了解中小学英语新课标,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
3.课程设置对两种能力平衡培养的兼顾不到位。课程模块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和创新实践教学等。而通识教育课程就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总课时。如果是强调“英语+专业”,如外国语学院的课程设置,往往英语课程占的比重达,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小;如果是强调“专业+英语”,如小学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往往是专业课程占的比重大,即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大,英语课程占的比重小。
三、校企合作对英语师范生技能培养的作用
1.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校企合作的“企”,不应该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企业”、“公司”或“工厂”,而是更广泛的意义,即“用人单位”。在教育行业应该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参与可以使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更加接地气,课程的设置更有针对性。例如,“教师资格考试”这门课,主要就是针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考试的,可以让合作单位的优秀人员来授课或者指导学生。
2.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打破教育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校企合作可以让高校教师跟企业有更近距离的接触;在教育方向,就是让高校教师跟中小学校接触,让学生提前了解中小学英语。用人单位也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来的意见建议更具针对性,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
3.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做法和成效。案例一:2014年,我院引入了1家民营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卓越师范生培养。双方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了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合作,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上都有较大的提升,在学科竞赛、实践能力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合作单位也能通过合作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案例二:我院与百色市某中学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拟开展学生见习、实习、教师发展等多方面的合作。但是,由于是公立学校,处于一些层级管理机制、学校自己管理机制等原因,合作不是很好,例如学生去见习不得随堂听课、大部分学生在教育实习期内(8周)只得上3-4节课,一些实训室的建设我校与合作学校的主管部门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而搁置了,因此合作开展两年后就淡化了。
四、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养英语师范生技能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尚需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措施,政策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制度保障,也就是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导向,教育部把它列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要重点考察的五个度之一。但是,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财政和政策法规的支持,导致一些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仍然只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比如,有的院校在老师带队实习、见习方面,以及教师到企业、中小学挂职锻炼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政策支持,导致带队实习或到企业、学校挂职锻炼的教师利益受损,最终导致老师不愿意带队去见习、实习,不愿意到企业、学校等单位挂职锻炼。endprint
2.校企双方难以形成互动双赢的局面。任何合作都应是以双赢为最终目标的,尽管各自所追求的目标不相同。任何一个只是单赢,或者一方赢多,一方赢少的合作都不会是长久的。因此,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成败取决于双方利益的。在合作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具体的实施细则,最终双方无利可图,致使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我院在与一家民营培训机构合作的过程中就没有能够把握好双方利益的关注点和平衡点,导致合作开展1年之后处于一种闲置的状态。在与一所中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因学校政策的改变,而使合作处于停滞状态,学校不同意给实习基地购置相关设备,共建单位不愿接收学生进行见习、实习。
3.专业内涵建设与教学管理现状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化开展。合作企业对所培养人才的高期望值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相吻合,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独当一面,影响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例如,我们个别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会教语音,无法带领学生读单词及领读课文;去请教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时,指导老师说她自己也不会,都是用点读笔领读的。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工作中无法领读单词和课文,是无法想象的。这种现象虽然不多,但是它让合作方对我们的印象是非常不好的,甚至对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不信任的。
五、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英语师范生技能的对策
校企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方向。不能因为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否定它、抛弃它;相反,应该是想办法改革完善,提高合作质量。
1.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合作双赢,甚至多赢的思想。必须确立和遵循互惠互利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不断有生命力和不断向前发展。校企合作不能一厢情愿,合作对象,即地方教育教学机构能从高校得到什么?高校又能从合作对象那里得到什么?回答好这一问题,才是深化合作的前提。
2.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操作性强的财政、人才流动等政策和措施。从国外成功的经验看,政府行政介入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促进合作的主动性,是解决校企合作的关键。如德国的“双元制”,以及加拿大、美国的社区学院等职业教育体系均是政府行政介入下的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3.地方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例如,对合作单位的激励机制,激发单位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加校企合作的热情;对学生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创新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等。
4.苦练内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关键。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發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英语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和课堂操作技能,例如英语语音、英语口语、教师课堂用语、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组织与管理等等。
总之,校企合作办学是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方向,开弓没有回头箭,校企合作对师范生技能的培养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而且这些特性可能会限制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需要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胥文玲.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培养路径[J].闽江学院学报,2011,(6).
[2]张波.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3]周启加.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网: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
本文系百色学院英语-2016年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提升示范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6SFZY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廖志恩(1974.10-),男,壮族,广西百色人,硕士,百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