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话语批评性研究

2018-01-27宋艳萍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5期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高校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分析影响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话语的因素,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公共英语课程《商务英语》的话语进行批评性分析,研究对现有英语课堂话语秩序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英语课堂 话语批评性 高校

近年来,文本研究多注重话语实践,话语实践内在于社会实践。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观点在于话语权力的传递,或者具体到实践中,就是机构和团体的社会权力。语言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在语言教育中贯彻批评性语言意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语言的限制以及话语方式,并有意识地创造出解放的话语,这种解放的话语也就是“赋权”,它将有助于改变现存的课堂话语秩序。基于此,本文试图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研究入手,揭示隐藏在课堂话语中的权力关系。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它作为现代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较为综合的研究领域。批评性话语分析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大众传媒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成果,其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有福柯、费尔克拉夫、克莱斯、福勒等。以语言为中心的话语分析,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从最初哲学家提倡“朝语言学的转向”,到如今话语分析在高校英语课堂受到重视,话语分析逐渐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话语是社会行动的具体形式,而话语的表现形式也非常丰富,包括日常生活对话以及比较正式的文本对话。并且,文本是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媒介,因此话语在实际应用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得到应用。

韩礼德对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是在布拉格学派以及伦敦学派弗斯等的研究基础之上的。首先,它吸收了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融合入了弗斯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以及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思想的观点,由此推出自己对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观点,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比如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语言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将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构成了其研究学说的中心系统。

话语权的语言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社会背景等,人们所要选择的语言系统形式,由所要实现的语义功能决定。语言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考察,才能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另外,语言与社会实践之间是一种紧密联系的状态,因为语言的运用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等社会实践所决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一种微缩的社会形态,它是对社会实践行为的反映,这种行为反映的往往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受到社会和意识形态条件所制约。话语类型的变异与社会、经济要素相关,所以话语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话语词汇、语法的选择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生活以及其它因素同样会对话语产生制约。另一方面,话语对社会的其它因素也会产生制约作用,也就是说,话语的变化会引起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是正确认识话语的基础。语言的基础性词汇、语法教会我们在社会相处中如何正确的表达,而社会文化则告诉我们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们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将两者综合在一起,成为话语。

二、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话语权力现状及问题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批评性话语逐渐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以两大语言类教育为代表。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无形中会将自己上级机构所传达的各种指令,内化到教学中,于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形的接收到这种指令,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意识。这种大的语言环境,使得教师本身的职业受到一定的挑战,对其工作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设计的英语公共课程,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一种途径,与多个专业的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交流,这是一种横向的交流,但目前根深蒂固的观点是语言凌驾于论题内涵之上,语言为首要。横向交流一旦被抑制,则教师、学生之间的纵向权力流动便格外突出。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尤其是语言类的英语课堂,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处于一种学习的被动状态,对知识的接受同样较为被动。因此,英语课堂的整体状况是,教师的话语权要多于学生,教师提问总量大于学生回答量,学生的整体状态就是处于教师的引导下。笔者在这样的语言学习背景下,对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英语课堂话语进行研究,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挖掘存在于英语课堂话语中的师生权力关系。

三、实验研究

1.研究背景。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响应学院的“改制转本”、建立“江西商学院”的发展大业,于2015年对全院公共英语课程开展全面改革。自2015年开始,全院两大院系(工商系和会计系)的所有专业学生都于第二学期开展了《商务英语》的学习,信工系大多数专业也于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开展了该门看恶臭的学习,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职业英语(第二版)行业篇经贸英语。

2.实验对象及研究方法。受研究的课堂话语来自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但是受教育的经历大抵相似,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持平,都受到超过六年以上的英语教育。学生虽然是非英语专业,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并不存在障碍。六年以上的英语教育,使得学生掌握的单词量在3500左右,属于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所有学生的中等水平。选择该学院非英语专业2016级工商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班级一共有61名学生,其中女生53名,男生8名,入学年龄在18岁左右。该班《商务英语》課程总课时54学时,周课时3学时,其中1学时用于商务理论及英语语言知识的阐述,1学时用于听说训练,1学时用于商务及语言技能实践。研究时间为期一学期,即2017年2月-2017年7月。

在为期四个多月的非英语课程课堂话语批评性研究过程中,对研究班级进行详细记录,主要是学生的随堂反应,记录非英语专业学生言语行为,同时对其非言语行为做好详细的记录,以便对话语行为进行补充。调查研究的方式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对该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访问,详细记录。endprint

3.课堂话语实例研究。英语课堂的话语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而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历来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笔者针对自己在英语课堂上观察记录到的教师随堂提问,做出分析。首先,在非英语专业的公共英语读写课上,两节公共课的总时长在90分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次用到疑问句,期待同学的回答,但实际是有很少的问题得到回应。并且,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问题几乎全部来自教师。教师的问句有以下三个特征:

(1)展示型问题提问。这一类提问方式的目的是,教师为了测验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掌握能力,典型的提问特征是,教师已经知道问题答案,问题内容是已教授内容。这类问题占据课堂提问的较大比例,比如:教师在词汇学习阶段不断提问:Whats the meaning of this phrase?

(2)开放型问题提问。这一类问题的典型特征是,问题的答案可以有多种,并且每一种回答都是可以被接受。例如,教师提问:Which weather do you like?这个问题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3)非针对型问题提问。这类问题的典型特征是,问题的回应是针对全班的,而非针对个人。

这三类问题使得参与研究的课堂非常安静,老师提问,学生参与度低,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性差。通过以上特征分析,教师每一次提问,都会稍做停顿,期待学生的主动回应,但是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造成课堂的沉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对该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访问,并对回答进行了总结。学生不回应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部分学生是害怕回答出错,这部分学生占比大概在52%;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这部分学生占比45%;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看其他学生不积极回答教师提问,所以选择沉默,这部分学生占比13%。

从以上调查分析,学生在课堂话语中对教师提问中保持沉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社会文化层面,他们害怕出错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因而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教师的教学模式沿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始终遵照教材及教学大纲设定话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将语言的实际操练凌驾于话题意义之上。

4.研究结论。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对受试班级的课堂话语进行观察,可以看出:

(1)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教师处于主动地位,控制着整个课堂的进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参与度不高,所以课堂较沉默。在话语结构方面,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总量要显著高于学生回答的话语总量。理论上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二者处于一种比较平等的量关系上,但从实际课堂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话轮受控于教师,教师的话步是祈使功能,而学生的话歩只是伴随功能。

(2)在这种课堂的话语情况下,学生默默接受了这种权力关系,并把这种课堂的话语权情况当成了一种很自然的行为。这表现出来的是高校英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某种脱节,高校课堂不应该脱离社会而存在。首先,课堂话语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社会的微缩影,课堂话语应该受到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因素控制、激发和决定的。教师不应该占据课堂话语的主动权,在课堂中应该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状态,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需求。在课堂的提问过程中,教师对于话语主题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话的兴趣。

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课堂上,英语语言的实践不应被置于第一且唯一的地位。课堂交际的话题应从语言操练的形式上升到与语言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话语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论题题目的选择、论题内容的探讨形式等方面,尊重学生的意见,将教师的话语控制权均摊给学生,将课堂的教学模式转为学生自主、教师指导的模式。把学生的课堂话语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是完善课堂话语权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论题,喜欢的讨论形式,也是归还话语权的途径之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课堂教学话语权作为社会话语权的缩影,通过对非英语專业英语课堂教学话语批评性研究,能够为教师课堂对话的实践提供帮助,最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研究课堂话语的各项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提升高校英语课堂的话语质量,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对课堂话语的分析,可以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充分话语自由的基础上,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雯雯.浅谈大学英语教师批评性话语分析[J].新校园,2017 (07).

[2]左言娜,潘安,王永忠.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批评性分析——以人称代词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4(02).

[3]初泉美,黄炜炜,初泉丽.教师课堂语言构建中分类、及物性及转换的运用[J].教育界,2016(01).

[4]赵庆龄.批评语篇分析视角下多媒体课堂中教师话语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5]李新丽.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话语的批评性分析[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06).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3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英语课堂话语批评性研究”(编号:13YB12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宋艳萍(1976-),女,江西丰城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高校
浅议大学英语课堂设计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