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守护者司改排头兵
2018-01-27严剑漪陈仁淋陈煜帆
严剑漪+陈仁淋+陈煜帆
五年前,司法改革的号角在黄浦江畔吹响,员额制改革、司法责任制等“新名词”见诸报端,一切刚刚开始。五年后,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基本建立、司法责任制全面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率先推进……上海法院较好完成了中央、市委、最高人民法院交付的146项改革任务,为全国司法改革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贡献了“上海司法智慧”。
依法履职:公正司法 维护正义
五年来,全市三级法院共受理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等各类案件317.84万件,审结314.7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54.3%和52.7%;诉讼案件中,92.6%经一审即息诉,经二审后的息诉率为98.9%;审判执行质效始终保持全国前列,最近三年,上海连续蝉联中国司法文明指数第一,上海高院司法透明度连续名列全国第一。
是什么让上海法院在服务大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保持持久的前进动力?答案是——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2014年12月28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成立。
“这个领域一直吸引着知识产权法官去探究新问题,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平台,可以沉浸在一个更为专业的氛围中,尽情享受钻研的乐趣。”现任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陈惠珍说。
陈惠珍原在上海浦东法院担任知识产权庭庭长,她见证了知识产权审判事业在上海的成长。2014年12月,已经是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的她调至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担任知识产权审判二庭庭长,而像她这样的专业型人才在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有不少。
为进一步确保专业、公正审判,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在短短一年间建成了“四位一体”的专业模式,还建立了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智库”,聘请特邀科学技术咨询等专家充实专业陪审员队伍,启动技术调查官队伍组建工作。
五年里,全市法院齐心协力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共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4.42万件,同比上升234.4%,有效服务保障了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17年12月12日,由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上海)基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共同主办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与争端解决机制”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WIPO和比利时、新加坡等国的知识产权法官、仲裁调解员等200余人济济一堂,就知识产权案例与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两项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对世界知识产权界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知识产权审判如此,涉自贸试验区司法保障也同样如此。
2013年11月,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建立之初,上海高院及时谋划,在上海浦东新区法院设立了自贸区法庭。随着自贸区扩区,2015年4月7日、27日,又先后成立了上海浦东新区法院自贸区知识产权法庭、上海海事法院自贸区法庭,并根据自贸区专业化审判体制需要,在上海一中院、上海二中院设立了自贸区专项合议庭,依法集中审理涉自贸区一、二审案件,建立了适应自贸区特点的专业化审判体系,建立了涉外审判、多元化解等适应自贸区司法需求的审判、诉讼工作机制,四年多来全市法院共审结涉自贸区案件9.4万件,有效维护了自贸区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优化了自贸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2015年6月,Peter Corne(孔宏德)穿着淡灰色西装,走进了上海浦东新区法院的自贸区法庭非诉调解庭。作为自贸区法庭第一位邀请的外籍调解员,第一次来到中国法院做调解员的他或许想不到,法院提供的便捷条件让他仅在两小时内便调解完成一起德籍自然人诉德国公司就上海自贸区内某企业的股权转让纠纷。
此外,上海法院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重大战略,制定出多项司法服务保障专项意见,多次获得上海市委、最高人民法院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司法为民:“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您好!今天,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正式向全国律师开放。您可以使用您所在省级律协发放的律师账号和密码,登录上海法院网(www.hshfy.sh.cn)的律师服务平台,选择使用网上立案等5大类26项诉讼服务。”浙江省律师协会会长郑金都至今仍保留着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发送的这条短信。
2013年12月,上海高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12368诉讼服务平台”,该平台集热线、短信、微信、移动APP等18项应用功能,并与窗口服务联为一体,实行三级法院联动、一号对外、“一门式”服务,群众满意率达99%。2017年5月,上海高院又将“人工智能+”植入平台,实现“全方位、全天候、零距离、无障碍”为群众提供诉讼咨询、案件信息查询、法院信息查询等诉讼服务,该平台荣获全国“互联网+诉讼服务”专项成果奖。
2014年12月,上海高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律师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网上立案、庭审排期智能避让、关联案件智能推送等26项功能。2017年8月,平台进一步向全国律师开放,目前平台累计使用348.4万人次,日均使用3100多人次,网上立案14.48万件,全国已有18万律师使用该平台。
郑金都说:“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开通的时候,我就希望有一天浙江律师也能享受到上海法院的改革创新成果,没想到今天变成了现实。现在律师服务平台已成为我们律师日常辦案不可或缺的工具,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执业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上海高院还建立了以审判流程公开、庭审过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为重点的十二大司法公开智能服务平台,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五年来,共向当事人推送案件节点信息381万余条;网络庭审直播案件4651件,网上浏览量1.83亿人次;召开新闻发布会141场;依法可以公开的生效判决书全部网上公开。
执行攻坚:全面宣战 力破难题
2016年,最高法院将上海确定为两年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重点推进地区之一,上海高院确立了“一年大见成效、两年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努力将上海打造成执行环境最好、执行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的工作目标,在全国率先向执行难全面宣战。endprint
2016年8月,上海徐汇法院执行局法官张浩碰到了一起棘手的执行案件。
“丸兴公司租借我们的厂房,总共拖欠56万余元租金。案子如果不了结,我们不仅拿不到租金,厂房还一直被占用。”申请执行人新兴公司通过代理律师向张浩表示迫切希望案件早点了结。
张浩经调查后发现,丸兴公司是一家日资企业控股的电子产品生产商,早已停止经营,其债权人远远超过申请执行人数,债务总金额接近千万,实际资产价值只有70万左右,完全不足以清偿所欠债务。
在征得新兴公司和丸兴公司双方同意后,上海徐汇法院对该起案件启动执行转破产程序,从正式立案至宣告破产用时仅三个月不到。
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简称“执转破”,在2015年2月起实施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里明确了该项规则,旨在打通破解执行难的“最后一公里”。此后,上海高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了《上海法院执行转破产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实施执行转破产工作的规范指引(试行)》,为上海法院“执转破”工作提供了规范性指引。
据统计,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上海全市法院实际执行率从57.45%上升至70.67%,生效裁判自动履行率80.92%,执行质效居全国法院第一,尤其是依法执结“中威”案,保护了我国公民合法权益,有力维护了我国司法主权和司法权威。此外,上海高院还建立了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加大对财产查控等49项执行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了执行案款管理“E号通”,实行“一案一人一账号”管理机制,提高案款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从源头上解决执行案款底数不清、管理混乱、长期滞留法院等问题。
司法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敢于担当
2014年6月6日,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上海高院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开展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担负着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破冰探路的重任,四年来,上海高院先后推出了诸多改革,贡献了“上海司法智慧” “上海改革样板”。
2016年8月27日,上海黄浦法院助理审判员陈佳莹快步走入上海法官学院的一间大教室,这里是上海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后的第二批法官入额书面考试现场。
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上海高院敢于动自己的“奶酪”,以员额制为重点,率先在全国开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目前,上海法院共遴选了2855名法官入额。
2017年9月,上海法院又启动了从法官助理中遴选法官,全市296名符合条件的法官助理报名参加了遴选。12月,157名法官助理通过考试、面试、遴选委遴选、党组审议、人大任命等八项遴选程序的严格选任,被任命为法官。
“今后,从法官助理中遴选初任法官将成为上海法院增补新法官的主要渠道。”上海高院政治部副主任、干部处处长张晓立说。
改革后,上海法院的司法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入额法官一律在一线办案,一线审判力量明显增强,主要办案部门法官实有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11.7%,法官与审判辅助人员的比例从改革前的1:0.75变为改革后的1:1.7。
员额制改革步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也全面推进。2015年,上海高院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决定率先推进此项改革,制定了《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及相关配套指导性文件,积极推进庭审实质化、健全完善非法证据排除等6项改革任务。
与此同时,上海高院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破解改革中的难题,完成了中央交办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软件”研发任务,2017年5月,成功研发的全国第一个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又称206系统)上线试运行,实现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零的突破。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表示:“206系统是第一次将法定的统一证据标准嵌入公检法三机关的数据化刑事办案系统中去,并且联通了公检法三机关的办案平台,这将极大地促进公检法三机关办案人员执行统一的证据标准,同时倒逼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各个诉讼环节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理刑事案件。”
目前上海高院又拓展研发了“上海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辅助法官采信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公正裁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促进法律适用统一,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减少司法任意性,提升司法质效和司法公信力。
“民告官”案件一直以来存在备受诟病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三难”问题。2014年12月28日,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划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挂牌成立,集中管辖以市级人民政府为被告、上诉人、被上诉人的行政案件及特定刑事、民事案件,标志着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2016年7月,上海高院进一步拓展改革,推进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将静安、虹口、普陀、长宁四区法院的一审行政案件集中到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审理,逐步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诉讼新格局。
五年来,上海法院共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49万件,同比上升151.8%,协调和解行政争议5371件,有效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同时,上海法院也注重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3736人次,同比上升404.2%,法院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司法建议431份,有效促進了法治政府建设。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监督。五年来,上海高院积极办理市十四届人大历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将此作为改进工作、解决难题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市十四届人大五年来,上海高院共承办市人大代表建议94件,其中主办48件,会办46件。目前,主办件中36件“解决采纳”已经全部落实到位。同时,上海高院还对市人代会期间代表、委员在审议或讨论法院工作时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从服务保障大局、执法办案、司法体制改革、破解执行难、司法公开、队伍建设等9个方面确定了17个整改项目,制定了任务分解表,明确了整改目标、责任部门、时间节点,采取有效措施,一一整改落实,有力推动了法院工作,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