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子好吃不在褶上

2018-01-27刘伟红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富春扬州人早茶

刘伟红

与远在欧洲的女儿聊天,常常问漂泊在外的女儿,最想念家乡的哪样美食?丫头不假思索地答曰:“扬州包子!”吃惯了精致的扬州早茶,味蕾又怎能一下子适应异国他乡的比萨、汉堡的粗糙?故乡在游子的心中,常常反刍的就是家乡舌尖上的美味。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能吃上包子,那可是一件隆重的大事。年关岁底,过了老年根儿,父母便开始择日年蒸,选一个好日子,劈柴、剁馅、和面……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忙得不亦乐乎,在年蒸里庆祝今年的丰收,期盼来年的吉祥。老扬州人把岁月的悲欣交集都揉在面团里,发酵成美好的愿望,包上可口的馅,捏出十八个褶,蒸出一个个圆满。

長大后,吃过庆丰包子,也尝过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觉得最暖胃的,还是咱们扬州的杂色小笼包和蟹黄汤包。三丁、五丁、野鸭、荠菜、翡翠烧卖、千层油糕……就着清香四溢的魁龙珠,扬州人的营养早餐分分钟搞定,嘴一抹,打着饱嗝去上班。

点心中,我尤其喜欢豆腐皮馅包子。在清代,这可是清宫御膳中的美味,是供给皇帝大臣们的膳食,普通百姓哪有资格分羹。记得《红楼梦》里有一回说到,宝玉中午在宁国府用膳,吃到了一碟豆腐皮包子,念念不忘,想着必得拿这道美食讨好一下晴雯妹妹,于是跟珍大奶奶尤氏刷脸,连哄带骗要了几只送给吃货晴雯尝尝。可见《随园食单》中记载的这一道素食美味,确实是一道可口的佳肴。

这些年,每当有朋自远方来,我都会领着友人尝尝扬州早茶。首选必然是得胜桥的富春百年老店。每次走在悠长的老巷里,高跟鞋敲击着磨得光滑锃亮的青石板,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串优美的音符,引领我们往巷子深处徜徉,在这条深巷的尽头闻香下马、知味停车。酒香不怕巷子深,百年富春一直藏在老扬州得胜桥的深巷,却凭着品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色魅力,在食客心中开枝散叶,长成了一棵花香果美的参天大树。

外地人来扬州,三件事不可或缺:赏景、游园、尝美食。美食之一便是扬州早茶。如今,扬州早茶品牌繁多,“春字辈”犹如十二金钗一字排开,都在使出浑身解数,用上乘的料,精工细作出人间美味。在经过一轮轮品春、探春、赏春后,三五好友曾经私底下探讨过,扬州包子究竟哪家最好吃,张三力荐富春,李四首推冶春,王二又觉得新秀锦春后来居上,最后也没辩论出个子丑寅卯。众口难调,味觉的千差万别,缔造了美食的千娇百媚,喜欢即生欢喜心。

扬州早茶饱了客人的胃,滋养的却是食客的心。扬州早茶吃的是点心,做的却是文化。民国时期的惜馀春,便是扬州文人墨客吃早点、喝茶、吟诗、对弈的雅集地。儒雅有才的店主不只有个经商人的皮囊,还藏着一颗文艺范儿的心,做生意管账的同时,忙里偷闲参加顾客的吟诗作对,并与顾客诗词唱和,还经常举办征诗征联的雅集活动。长此以往,惜馀春无形中生长出一种磁场,吸引了当时的名士文人趋之若鹜。他们一壶茶、一笼包子,在这里谈古论今、赏玩书画,在吃喝玩乐中把扬州早茶文化、饮食文化生生不息的根脉延续传承、发扬光大。

那时候,老扬州人的慢生活可谓闲适风雅。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赏花、品茗、包打天下,一壶煮三省,三五好友在高谈阔论中打发掉一个上午。那时候,没有手机真好,可以坐在惜馀春茶社里优哉游哉地点一笼蟹黄汤包,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然后再一扫而光,在慢时光里,充分享受一份美味带来的乐趣,吃出翡翠烧卖的珠圆玉润,吃出千层油糕的松软甜腻,吃出人间至味的清欢。

如今,丰富的夜生活,网络生活,快餐生活,许多人连吃早餐的时间也省了,吃饭就餐直接风卷云残,短平快。餐桌上见惯了右手下箸,左手网聊,想必纵然是满汉全席,也吃不出个中滋味。所谓品味即品位,老扬州的风雅品位古来有之,包子好吃不在褶上,咬一口有故事,尝一下更风情。如以此修身养性,尽得风流矣。

责任编辑:黄艳秋

插图选自《风景装饰手法与应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富春扬州人早茶
百年富春:四季宴魁春晖飨
扬州早茶的烟火气
独爱早茶
品早茶、吃火锅、撸串儿 大理至川渝150万人乘高铁“快旅漫游”
富春环保的业绩“瓶颈”
共绘“富春骑行图”,千名骑友完成环富阳挑战!
望江南
南极 向死而生的爱恋
第九届宜宾早茶节品介展销活动在北京举办
鬼精的扬州人:那些优雅的传统市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