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伦理、媒体责任的失范与重建

2018-01-27粟欣泉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新闻伦理交往

粟欣泉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生产与消费界限消融,传播方式由单向兴趣、算法、社交推荐转移,新闻伦理与媒体的社会责任概念遇到挑战。在微信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一家独大的情境下,建设和弘扬微信礼仪,对于新闻伦理从职业规范转移到公民传播伦理具有现实价值。微信礼仪可从自己的信息发布礼仪、与对方直接相关的信息发布礼仪、与对方间接相关的信息发布礼仪三个方面进行建设。

关键词 新闻伦理;微信礼仪;交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4-0007-02

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和媒体责任的困境

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媒体责任说,用新闻界内部的专业主义和自我约束,有效避免了来自新闻界外部的干涉和控制。在新闻传播100多年的历史上,自瑞典宣传家俱乐部的职业标准[1]到哈钦斯委员会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2]再到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种声音,一个世

界》[3],成千上百个团体制定了各种各样的伦理规范,不断夯实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为恪守职业标准、维护职业尊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扩大了信息量和信息来源,改变了受众的功能和沟通方式,传统的新闻伦理和媒体责任概念,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1.1 新闻的生产与消费界限消融导致规范失效

新闻的生产与消费界限消融,非职业群体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新闻信息不再只是由新闻界独家生产,受众积极地参与到信息的制造与传播当中。由此,信息频道无限扩大,受众可接收到的信息不再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把关。新闻伦理或媒体的社会责任说着眼于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行为,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即使新闻工作者都模范遵循新闻伦理规范去采集编辑发布新闻,依然会有众多非新闻工作者生产的、海量不符合规范的新闻信息传播。

1.2 新闻的传播方式巨变导致规范失效

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经由相对稳定的从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到受众的流动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被完全改写,新闻现场、记者采访、编辑把关交叉融合顺序重构。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方式由新闻工作者主导逐渐演变为兴趣算法主导或社交推荐主导,受众控制对信息的接收,新闻界失去对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与此同时,在新的传播方式中,新闻信息不再以初始发布的状态稳定地传播,传播过程中改写、重构,甚或断章取义、取次弃主,都是常见的情形。新闻伦理或媒体责任在扩大了的信息源和传播链中,对多样的新闻信息生产/消费者和复杂的传播过程逐渐失去规范效力。

2 微信礼仪的价值和意义

应对新闻伦理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将着眼点从单纯的新闻生产领域转到生产和消费融合的领域,必须将着眼点从单一的新闻发布源头转到信息传播的整个链条上,必须将传统的新闻职业伦理拓展到纳入普通公民作为传播主体的公民传播伦理上来。笔者认为,在微信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一家独大的情境下,建设和弘扬微信礼仪,作为新媒体环境规范重建的突破口,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1 微信礼仪具有现实价值

截至2017年9月,微信的日活跃用户已经突破9亿[4],微信成为新闻工作者之外中国绝大多数公民参与新闻生产、传播、发布的主要场景。新闻伦理一度成功控制的黄色暴力信息、虚拟新闻、谣言等,在新媒体环境下重新井喷。微信礼仪建基于社交链条环境下的亲友约束,有效移植了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礼仪,可望为新闻伦理拓展到公民伦理寻找一个现实可行的切入口。

2.2 微信礼仪易被认可接受

礼仪的根本功能是为交往提供基础,营造相互尊重的交往环境。微信的新闻生成是在交往中生产,其新闻方式是作为交往的新闻[5]。微信礼仪可作为对微信新闻信息进行规范的最佳形式。相对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礼仪规范与交往环境的紧密结合,使其具有特有的亲切性,容易为人们接受认可。

3 微信礼仪的具体内容

根据礼仪的一般要求和微信的具体功能情境,可将微信礼仪分为自己的信息发布礼仪、与对方直接相关的信息发布礼仪、与对方间接相关的信息发布礼仪三种,简述如下。

3.1 自己的信息發布礼仪

微信中属于自己的信息的,包括微信名称、微信头像等。

3.1.1 微信名称

微信名称设置应该遵循的礼仪为,如果微信为商务或职场上的用途,那么微信名称最好是真实姓名或者包含真实姓名而不是仅仅使用昵称,因为真实姓名可以增加个人的真诚度和可信度。

3.1.2 微信头像

微信头像设置应该遵循的礼仪为,如果微信为商务或职场上的用途,那么最好选择可信的照片,或者风景、花朵、艺术等,避免使用奇怪的动物头像或荒谬的场景头像等。

3.2 与对方直接相关的信息发布礼仪

3.2.1 添加好友

在添加一些从没见过的人(搜索、一对多的交流、微信群等渠道获取对方微信)时,在好友验证里面介绍清楚交往意图:“我是×××,期待能跟您合作。” 对方接受、通过后,要及时和对方打招呼并详细说明添加好友的目的。避免添加好几天后才打招呼或者完全不打招呼。

3.2.2 发送和回复信息

不要在早上9点前或晚上9点后给工作联系人发送工作信息,在三、四线城市,还要避免在中午1点和2点之间给工作联系人发送工作信息,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对方首先发起交流。微信发起的请求,要注意留下足够的时间给予对方回复,尽量不发要求马上回复的信息。不询问对方“在吗?”,收到消息及时回复。

3.2.3 语音信息

与亲密度较高的好友聊天,使用语音消息可以更加便捷。但是,总体上,语音消息对发送者是方便的,对于接收者却需要花更多时间聆听才能获得所需信息。所以,在商务沟通中,如果亲密度没有达到很高的程度,谨慎使用语音消息,除非迫不得已。在微信群组当中,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语音消息。endprint

3.3 与对方间接相关的信息发布礼仪

3.3.1 群组消息

微信群的信息发布,应该根据信息量的大小、信息的私密性和时间要求做出判断,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信息的完整性。一次发送完毕一段完整的话,以免被其他人的信息截成几段,但要注意最好别超过200字。

2)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发送存在大量错别字、过于口语化的信息,转发的信息要经过核实,自己的信息发送之前可打草稿。

3)信息的私密性。群组的聊天内容,应该不只与一个人有关,使用的语言最好是大部分群员都听得懂的语言。如果只需与其中的一个人沟通,最好添加对方为好友,单独聊天。

4)组群、入群、退群礼仪。组建一个群,应事先沟通,交代清楚组群意图、主要的群组成员。拉人进入一个群,应事先与人私聊沟通,交代清楚拉人效果图。自己新加入一个微信群,里面有并不认识的人,最好先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如果是工作相关的群组,还要更详细地介绍公司的名称、职位、入群的目的、在项目中负责的工作内容等。退出一个群也应略作交代再道别退出。讨论结束,解散群。

5)在群中发送信息量大、透明度高、需要充分讨的信息,不在群组当中宣泄负面情绪,在群中发布的信息不宜过多,不宜发布需要即时反馈的信息。

3.3.2 发朋友圈

朋友圈发送或转发的信息,应保证事实准确,观点不致伤害你的好友,如果可能伤及某一好友,应使用分组功能避免其看到。适时调整,避免炫耀、偏颇、歧视、成见性内容过度集中发布。

作为工作用途使用的微信,应尽量避免在朋友圈发一些荒诞或搞笑的照片,如果要发也要使用分组功能避免让工作相关的联系人看到。同理,讨论宗教、政治议题及其他商务交往禁忌议题的内容,也应该避免让工作相关的联系人看到,除非工作内容与此相关。

发朋友圈时,请先查阅回复未回复的微信信息。否则,对方看到你有时间发朋友圈却不回信息,会觉得你不礼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张咏华,贾楠.传播伦理概念研究的中西方视野与数字化背景[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120-125.

[2]新聞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王征,王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Many Voices, One World [M].New York:The Anchor Press,1980.

[4]人民网.腾讯2017年上半年营收1061.58亿 微信月活跃用户9.63亿[EB/OL].(2017-08-16)[2017-12-04].http://it.people.com.cn/n1/2017/0816/c1009-29475304.html.

[5]谢静.微信新闻:一个交往生成观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4):10-28.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伦理交往
媒介逼视现象的新闻伦理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媒介伦理失范探析
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与规范
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面临的新问题
亲子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