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呼唤出版人的工匠精神
2018-01-27张隽
张隽
摘 要 处于新媒体时代的出版人,要有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的前瞻思维。以健康科普类文化产品为例,阐述如何发扬科学、创新、超越的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力作。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工匠精神;健康科普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4-0074-02
2016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时在各行各业引起热议。工匠精神指的是从业人员对物质或精神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堪称新时代的行业精神和标杆。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工匠精神被赋予了诸多新的内涵,处于新媒体时代的出版人,为大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更要有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的前瞻思维,主动拥抱“互联网+”这个全媒体时代。积极发扬科学、创新、超越的工匠精神,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出版行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新媒体时代出版健康科普类文化产品需要科学的工匠精神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逐渐增多,大众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近年来,健康科普类出版市场十分繁荣,涌现了大量优秀图书,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健康科普类出版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传播健康知识,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更强。
健康科普知识在网络上无处不在,似乎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但是新媒体时代也带来了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和阅读的快餐化、条目化。健康科普知识越多让大众越茫然,很容易把“知道”当成“懂得”,不知不觉中,“屏读”近乎成为现代大众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那么,人人都在写健康科普,人人都在讲养生的年代,我们究竟该相信谁?
当今是新内容为王的时代,面对火热的健康科普类文化产品市场,专业出版机构首先要加强自律,不忘初心,大力发扬科学的工匠精神,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多提供真正具有科学性的科普类图书,将真正的医学和养生保健科普知识介绍给读者。其次,出版机构要能够精准把握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阅读思维的变迁,从内容本体上考虑问题,做出符合大众需要的内容产品。移动互联网让交互无处不在,如今编辑策划选题,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要敞开心扉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深度解读每个细分人群和具体需求的“头部内容”,真正做到“把握趋势,内容为王,渠道同步,用户至上”。
作为出版人应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出版所提倡的工匠精神的抛弃。出版行业虽然在编辑方法、技术手段、出版模式、产品形态、营销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是出版业传播先进文明成果、前沿科学知识和经典人文思想的核心价值没有变,编辑活动生产和传播科学理念、优秀文化的神圣使命没有变。
一本科学实用的健康科普类书籍关乎大众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出版机构必须主动整合健康科普知识体系,扩展健康知识网络,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浅层健康知识中,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科普,对科学进行深入剖析,教育引导大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人”的理念,真正促进全社会关注健康、重视健康,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2 新媒体时代出版健康科普类文化产品需要创新的工匠精神
出版的本质在于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明,图书是深度阅读载体,必须有自己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当下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信息如果没经过专业人员的整理、规范,是不可能为大众所用的,所以出版业的信息凝聚价值还会持续存在。
作为专业出版机构,在新媒体时代,可以用强大的组织策划、编辑技能和内容聚合与分发能力做很多事情。互联网的发展让健康科普知识过载,这需要出版人对信息进行分众、聚合和优化,为不同的好内容找到归属地。目前在健康科普类出版市场还存在盲目跟风、粗制滥造、真伪难辨、错误百出等诸多不规范现象,影响了健康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还有的健康自媒体平台为了圈粉,经常会发布大量过时的知识或者错误的观点,从而误导了大众。在出版转型的大趋势下,唯有在编辑活动中坚持不断创新,坚持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才能够实现“华丽转身”。
新媒体时代下,大众欢迎的是“说真话、接地气、有干货”的内容。科普首先是科,然后是普,大众要尽量选择经过认证的出版读物或者专业媒体平台来获取健康养生类知识。对于专业的出版机构来說,不仅要将健康科普类图书做得更科学,还要更通俗,做到既权威又实用。“科学的道理应该是平凡的、重视客户体验的”,在传播健康知识的过程中,出版社搭建全媒体平台,具有医学背景的专家或医生是“唱戏的主角”。一方面,健康科普类作家应凭着对读者对大众负责的态度,把自己的“拿手好菜”奉献出来。写出有品位的科普作品是每个作者的追求和愿望,如果说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生命与灵魂,那么雅俗共赏、适应新媒体时代阅读需求的文字建构则是科普作品的外表与形体,能否将两者精妙地融为一体决定了新媒体时代健康科普类文化产品的品质高下。另一方面,出版人要树立全媒体、立体化思维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策划、约稿、审稿、装帧设计,根据受众的个性化、全生命周期特点,不断创新编辑理念和方法,真正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需求。
3 新媒体时代出版健康科普类文化产品需要超越的工匠精神
面对“全民养生”的互联网时代,出版机构还需要多反思自主策划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意识、改进运作机制、加强管理方式。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根据市场的变化超越以往的行业认知,与“互联网+”无缝对接,真正在变革中求生存、寻超越、谋发展。endprint
过去,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编辑加工环节,出版人秉承严谨的工匠精神,严格审查语句的规范性、表达的严谨性、数据的准确性、术语的统一性,以至于谋篇布局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等都要通盘考虑。在新媒体时代,出版人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更要进行深度加工,知行合一地筛选内容、优化内容、推荐内容,熟练地将多种新媒体技术和手段运用到文化产品的每一个环节。在策划阶段,編辑要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市场调研,细心揣摩用户需求,确定分众市场。在选题阶段,要适当引进新媒体时代的悬念制造思维、粉丝草根思维、用户协作思维。在组稿阶段,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挖掘作者、与作者保持及时沟通。在装帧设计阶段,还可以参考网络资源,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在图书的营销阶段,更要超越传统的服务观念,不仅要提供产品,还要围绕产品提供系列服务,根据大数据分析,为读者进行精准的匹配,推荐给每位读者他所感兴趣的其他同类文化产品。在产品形态上,如果运用好新的技术,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可以互为支持,比如电子书为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不仅减少了纸张印刷及物流成本,而且还更为环保,再比如用户只需拿出手机扫描纸质图书上印刷的二维码,就能轻松获取更丰富形态的媒介内容。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针对健康科普类文化产品,出版专业机构可以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不同媒介间的资源互通,不断丰富出版物的数字化形态,从健康科普类图书内容中发掘可成为影视作品、微电影微视频作品、动漫作品、有声作品的衍生形态,借助新技术拥抱新业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多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健康知识直入人心。新媒体时代对出版人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出版健康科普类文化产品不仅要顺应“大健康”时代需求,更要跟上新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将科学、创新、超越的工匠精神贯穿始终,真正认识到现代出版人所承担的责任重于泰山,自觉履行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使命担当,努力打造健康科普类精品力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陈永东.赢在新媒体思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郜云飞.现代编辑更需要发扬“工匠精神”[J].科技与出版,2016(9):37-40.
[4]徐瑛.论编辑的文化担当和医学编辑的工匠精神[J].出版广角,2017(2):18-21.
[5]李静.论“互联网+”时代编辑活动中的工匠精神[J].出版科学,2017(2):52-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