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探索建立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
2018-01-27张献生
张献生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探索建立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
张献生
(中共中央统战部,北京 100800)
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问题,推进政党交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时代发展的潮流所向、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政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和重要力量,肩负着重要的主体、引领和推进责任,在携手共建人类美好家园中具有能动性、导向性和决定性作用。应秉承和而不同、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探索建立促进各国政党交流合作的不同方式、平台和机制,形成新型的国际政党关系。
交流;合作;新型;和而不同;互利共赢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是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历史性盛会,来自12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政党就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度对话交流。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得到与会各国政党热烈响应、高度评价和赞同支持,并形成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北京倡议”[1]。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充分说明: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问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推进政党交流合作,建立新型的国际政党关系,携手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所向,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
一、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中具有重要责任和独特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成为这个世界不可分割的“地球村”,需要面对的人类共同性问题越来越多,需要战胜的人类共同性挑战也越来越多,建设美好世界成为“地球人”的共同心愿。政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和重要力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中肩负重要责任,具有独特政治作用。
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中具有主体责任,能够发挥能动性作用。政党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通过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纲领的政治组织,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1917年,俄国共产党在列宁领导下进行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成为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不仅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阶级联合压迫与剥削的历史,结束了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特别是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1/4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
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政党既是世界和平的建设力量,也是全球发展的促进力量。对如何确定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如何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倡导召开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百个国家的政党积极参与,就是政党履行主体责任、发挥能动作用的重要体现。
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中具有引领责任,能够发挥导向性作用。当代世界是政党政治,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权都是由政党执掌的。政党作为具有一定权力意志与主观能动性、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两栖政治动物,一般任务就是集中意见、综合利益、形成方案、提供纲领、施加影响。美国政治学者沙茨施奈德在《政党政府》一书中指出:“政党作为政府的缔造者,特别是一直作为民主政府的缔造者,起着重要的作用。”竞争性政党制度中,大选所取得多数的政党具有组阁权,政党领袖出任政府首脑,政党精英出任政府部长等重要职位。政党一旦执政,就会把党的政治理念转化为政府的政策和决策,以党的执政方略引导国家发展。新加坡人民行动党1959年成为执政党,针对新加坡面积狭小、资源奇缺的先天不足,以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采取“有用就是真理”的实用主义政策,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新加坡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率先进入“新型工业化国家”行列,成为东南亚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1996年新加坡人均收入就跃居世界第11位。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中,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不稳固,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这些共同性问题,也是各个政党执政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推动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只有通过政党发挥导向作用,引领人类社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才能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中具有推进责任,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党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政治实体,不仅具有政治引领作用,而且具有社会动员力、实践推进力。政党的理念、政策和实践,不仅直接影响本国发展的前途命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也具有重要影响。1939年9月—1945年9月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就是美苏英三国的执政党搁置了意识形态矛盾,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人类和平大局为重,从而结为军事同盟,形成全球范围内反法西斯的强大力量。如英国保守党议员丘吉尔是著名的反共分子,1919年1月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45年5月担任首相兼国防大臣后,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并于7月签订《英 、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4]。在东方战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历史证明,各个政党自身作用和相互作用程度,直接决定着人类命运的发展前景和美好世界的实现程度。
当前,世界格局和发展格局都在深刻变化,各个政党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眼本国和世界、全局和长远,才能真正担负起时代使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
二、政党交流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必由之路
今天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前所未有。要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独立承担,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自我封闭,必须共同关注、合力推进。“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5]面对多重困难和挑战,实现共同愿望和利益,各国政党交流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决定性因素,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70多年团结合作的经验证明:共同的责任和担当,推进的共识和力量,都产生和实现于政党合作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饥寒交迫的水深火热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使命,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大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两次与国民党实行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后,在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大决战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进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中又共同致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世界东方。可以说,政党合作既是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是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有效途径。
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也充分说明:战胜最凶恶的敌人,遏制人类浩劫,维护世界和平,只有在政党合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各国协力共进中才能实现。20世纪40年代,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法西斯轴心国及仆从国发动的法西斯战争,使人类社会经受了一场空前浩劫。两年时间内,德国法西斯闪击波兰、攻占丹麦和挪威、入侵英国、逼降法国、横扫欧非,入侵苏联仅3个月就兵临莫斯科城下,几千万人被屠杀,无数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被战火毁灭。为制止这场空前的人类灾难,不同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国家在执政党的推动下,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反法西斯阵线。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战败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重要变化,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世界历史发展反复验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合则强,合则兴,合则成。
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严峻挑战,对建设美好世界的愿望和追求,为各国政党合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创造了基本条件。尽管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期盼永久和平,但战火的威胁从未远离,要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就需要各国政党共同努力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携手防止战火的蔓延,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尽管物质技术已经有了极大发展,但贫困和饥饿依然在很多国家肆虐,要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就需要各国政党共同推动世界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贫穷落后,让发展成果惠及各国;尽管地球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仍给地球留下累累伤痕,要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就需要各国政党共同抚平生态环境的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绿水青山永驻[6]。目前世界已有约5 000多个政党,有不少是上百年的老党,还有上百万、千万党员的大党特别是多次组阁执政的党,具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只有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在加深相互理解中增进政治互信,在交流治国理政经验中推动务实合作,才能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才能有效应对人类社会的共同性问题,才能共同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
三、建立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应认同和恪守的基本理念
现代政党最早产生于西方,西方传统的政治文化孕育和形成了竞争性政党制度,政党之间主要是竞争而不是合作。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的并立,又导致了两大阵营之间政党的对立和斗争。维护和实现各自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使各国政党之间矛盾和分歧普遍化和经常化。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就与左派社会党人进行合作,并建立了由11名布尔什维克和7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组成的联合政府,但不久就因为多种因素分道扬镳了[7]。二战胜利前后,东欧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的共产党,同国内其他政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后不久就因政治分歧而破裂[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两次与中国国民党合作,最终都以分手而告终;在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中,期间也经历过曲折和挫折。二战期间美英苏中等国在反对法西斯战争中结成军事同盟,团结合作共同抗敌,但二战一结束就各奔前程,美英与苏联两大阵营就开始了“冷战”。以上充分说明,虽然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各国政党进行交流合作,许多国家的政党都具有共建美好世界的愿望,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利益的各国政党进行长期有效稳定务实的合作,构建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绝非易事。总结近代以来政党合作的经验教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形成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除了具有共同愿望、共同目标外,还必须具有共同认同和恪守的基本理念。
和而不同。两千年前中国古人就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9]。世界万物,各有不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不同事物和谐共生是客观存在,也是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政治生活也是如此。以阶级、阶层等特定的社会群体为基础,与相应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相联系的政党,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各国政党的存在方式是自身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没有也不可能有世界统一的政党模式。建立交流合作的政党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协力共进,基本前提就是承认不同、尊重不同,进而达到和而不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形成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基本前提就是承认、尊重各民主党派的不同,并在合作共事中注重发挥不同的独特作用。以一个政党为模式来要求其他政党,得到的不是和谐与合作,而是对抗与分裂。因此,构建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首先要坚持和而不同,尊重各国不同政党自身的不同性质、不同理念、不同文化、不同构成、不同选择等不同特点,在尊重不同中奠定和谐政党关系与合作政党行为的坚实基础。
平等相待。正如世界各国大小不等一样,世界政党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有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党,也有刚成立不久的新党;有成员数千万的大党,也有党员不足千人的小党;有多次组阁的执政党,也有长期在野的反对党,还有以保护环境等为目标的党。政党和谐共处、合作共事,起码的要求就是平等。政党无论规模大小、时间长短、实力强弱和有无执政经历、是否处于核心,一律平等、同样尊重,特别是对小党、新党、未执政的党,不能轻视,更不能歧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平等相待,虽然中国共产党组织规模比民主党派大几十倍,又处于领导和执政党地位,但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在党际关系上是平等的,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10]。中国共产党支持和协助各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加强自身建设,但不干涉和包揽民主党派的内部事务。这不仅形成了强大的合力,而且发挥了民主党派的主动性。而二战后以苏联为首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由于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服从关系,苏共是各国共产党的“太上皇”,在经历了苏联南斯拉夫冲突、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苏联阿尔巴尼亚关系破裂及1968年苏联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等事件,特别是中苏政党关系从团结合作走向破裂,最终解体。事实说明,缺乏平等的政党关系,很难形成一致认同的政治准则,很难建立制约相互行为的妥协机制,一旦处于领导地位的政党主导权威受到挑战,或者某个党不再认同他们的整体利益,同盟关系就宣告终结。为此,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就是“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11]。因此,在构建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中,必须以平等作为和谐相处、合作共事的基石,在平等相待中形成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各尽所能的局面。
求同存异。同和异是中华文化中两个古老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并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之中。同主要是相同和共识之义,政治认同,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等,都可以谓之同。异主要是不同、差别、矛盾、分歧之义,如不同阶级、政党、民族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矛盾、政治体制、思想观点、生活方式,不同意见、异议、反对等,都可以谓之异。同和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异是客观存在,同是内在要求,两者缺一不可。政党交流合作,首先要求同,在政治基础、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上形成一致性。但不同政党千差万别,在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上情况各异,要联合起来共同奋斗,就必须对那些无关方向、无关大局、无关宏旨的异存而不论,允许继续保留存在,在特定条件下还要求大同存大异,否则,就不会形成目标和方向上的同,就难以凝成协同一致的力。二战中美英两国与苏联之所以能结成军事联盟,就是求反对法西斯之同,存不同政治理念、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异,“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12]。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政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党际之间的差异、分歧和隔阂并不会自然消除。要共同面对和协力解决人类社会共同性问题,就要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之同,存不同政治理念、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异,搭建多种形式和层次的政党交流合作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强大的智慧和力量。
互学互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世界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时是相互竞争的文明的世界。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及非洲文明的相互并存。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将有助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13]。政党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既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体现,又是推进政治文明的动力。而处于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政党,无不反映和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政党之间的互学互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各具特色的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在共同建设人类政治文明中,不同政党具有不同的作用、贡献和经验,为政党互学互鉴创造了必要条件。中国多党合作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使多党合作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这说明,不同政党互学互鉴,既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在共同建设美好世界中,各政党之间只有互学互鉴,才能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使各类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同放异彩。
互利共赢。利益是发展的原动力。马克思说:“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4]政党的建立和实践,说到底就是维护、实现和发展所代表的阶级、民族、国家及社会群体的利益。各国政党在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中,必然会出现矛盾、竞争、对抗和冲突,形成不同政党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博弈。按照博弈论的理论,这种博弈主要有三种方式和结果: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互利共赢的正和博弈。不同政党在存在不同利益条件下,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竞争和对抗,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决非双方所愿;为实现共同目标团结合作,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受损的零和博弈也不能长久;最合理的行为方案和都能接受的结果,就是互利共赢的正和博弈。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实践证明,在致力共同目标中,互利共赢是必需的,也是能够实现的,它的基本要求就是照顾同盟者利益。毛泽东指出,要团结同盟者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必须给同盟者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凡属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国共产党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对原工商业者采取“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政策,在企业利润上实行“四马分肥”,在清产核资和福利待遇上执行宽大政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在中国得到成功运用,开辟了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路,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光辉的范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中,各国政党只有坚定不移奉行合作共赢的原则,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才能通过互惠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共同增进利益和福祉,才能形成共同推进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发展。
四、探索建立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的基本形式、平台和机制
国际政党交流合作中,重大问题要协商一致,共同性工作要协作开展,相互关系要协调理顺,矛盾要消除化解,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机制,即将各方面联系起来的桥梁纽带、协调处理各种问题的工作平台。1938年4月5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就第二次国共合作讲演时指出:“两个不同的政党要统一起来就要有一个桥梁,组织一个共同的委员会。”[15]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合作中,曾采取过不同方式: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外合作的方式,国共领导人就两党面临的政治、军事等共同性问题,随时进行沟通协商;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国家宪法和执政党相关文件为依据,以政党协商为主要形式,搭建了参加国家政权、议政建言、民主监督等多种合作平台,保障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稳定和全方位的合作。
建立、巩固和发展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也需要有基本的形式和平台。由于各国政党千差万别,政党关系与国家关系密切相关,面临的共同性问题程度不一,很难形成和确立一种包括各国政党的统一的稳定的基本的组织形式,也很难搭建一种如同联合国一样固定的经常性的规范的工作平台,而应就共同关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交流合作形式,搭建不同的协商解决平台。从这些年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的实践情况看,以下 5 种形式和平台是可行和有效的。
世界各国政党高层对话会。主要是针对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由有影响的大党牵头,邀请各国政党领导人参加,通过主旨讲话和专题讨论,充分沟通,相互交流,求同存异,集思广益,形成基本共识、解决思路和应对之策,以会议宣言公之于世,并作为各国政党共同的努力目标和行为准则。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就是共同探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现实问题一个范例。这实际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方式,是世界性的政党对话平台,是各国政党交流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基本形式。
洲际政党国际会议。主要是针对洲际范围内面对的共同性问题,由相关国家的政党轮流牵头,邀请洲域内国家的政党领导人和洲域外政党代表参加,通过专题研讨和大会发言,共同交流、探讨、协商,努力达成基本共识,提出应对之策,视情况发布会议宣言。亚洲国际政党会议由菲律宾基督教穆斯林民主力量党于2000年9月发起,来自亚洲国家的政党及欧洲、拉美、非洲政党的观察员等出席,两年一次,目前已经举办了9届,分别以“在亚洲政党间架起桥梁并培养相互间的伙伴关系文化”“促进共识、深化合作”“交流、合作、发展”“亚洲的和平与繁荣”“亚洲复兴”“同一个亚洲”“亚洲的和平、安全与和解”等为主题,相继通过《2000亚洲宣言》《2002曼谷宣言》《北京宣言》《首尔宣言》《吉隆坡宣言》等。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属区域性国际政党会议,是亚洲地区政党组织交流对话的论坛机构,旨在促进亚洲政党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地区合作,为本地区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创造环境。实践证明,它是以区域影响全球为特征的长期稳定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的有效形式。
国际政党专题论坛。主要是针对全球性、区域性共同性问题,邀请相关国家政党参加,以专题交流研讨为基本方式,进一步凝聚共识,协力推进问题解决。2007年以来,亚洲政党会议常委会增设“专题研讨会”这一交流机制,中国共产党相继于2010年在昆明主办“亚洲政党扶贫专题会议”,2011年在南宁举办主题为“发展与社会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民众”的亚洲政党专题会议,2013年主办了主题为 “推动绿色发展、共建美丽亚洲”的亚洲政党专题会议,2015年又在北京举办以“重塑丝绸之路,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亚洲政党丝绸之路专题会议。通过国际政党专题论坛,推进消除贫困、共同发展、环境保护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顺应了亚洲及丝路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愿望,更好地与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相契合,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相适应。200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与俄罗斯政党连续举办五届中俄政党论坛,以推动边境经济合作、中俄地方投资合作等为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201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欧洲政党以“全球性挑战与中欧合作”中欧合作的新机遇、新前景“同改革、共发展:中欧合作新未来”等为主题,连续举办5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中国共产党同意识形态、价值观、政策主张截然不同的欧洲主流政党广泛接触与交流,就中欧各自面临的形势、党际关系、中欧关系、治党理政、全球性问题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看法,达到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政治互信、深化党际关系和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作用。国际政党专题论坛以专题研讨为要旨,目标集中,方式灵活,适应性强,既是促进国际不同政党交流合作的有效形式,也是推进人类社会共同性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
国际政党对话机制。主要是由某个政党与世界相关国家政党,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就相互之间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定期进行对话、沟通和交流,以消除误解、增进共识,扩大合作、共同应对。针对中美在意识形态、政治理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2010年中美政党高层对话机制启动,就政党原则、执政理念、发展战略、中美关系、法治、国际问题、区域冲突等问题,举办了八届中美政党高层对话,通过深化解读各自党和国家政策背面的深层次思考,推动相互理解,减少误判,增进互信,增添了两国战略性沟通和全方位协作的新路径[17]。2009年中俄启动执政党对话机制,并签订两党合作协议,到2017年相继召开6次对话机制会议,党的主要领导出席致词或致贺信,两党代表团就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治国理政经验、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问题和挑战等进行充分交流,已成为两党机制化交往的重要平台。2006年,中国共产党与日本民主党建立两党定期交流机制,以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召开了4次会议,对促进中日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6]。2016年,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就“道路选择与政治引领”“和平稳定与国际反恐”“‘一带一路’与政党作用”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开启了中阿政党多边对话机制,为中阿政党交流治国理政经验、探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推动中阿务实合作增添了一个新平台。中国共产党还本着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积极对话、谋求相互了解与合作的精神,与西欧各类政党和地区性政党、欧洲议会中的各主要党团发展友好关系,建立了机制化交流。如与德国的两大政党社民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均建立了定期的政党对话机制,与法国执政党人民运动联盟、西班牙执政党工人社会党签署了《两党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欧洲议会最大党团人民党党团建立年度互访机制,与欧洲社会党开展了定期研讨活动,与英国各主流政党还设立了“中英年轻政治家论坛”[16]。国际政党对话机制体现了在解决地区和全球重大问题上各政党的协同努力,向不确定的世界传递了坚定不移致力于和平发展的确定信号,成为维护国际稳定和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党友好交往。主要是着眼建立和谐友好合作的政党关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政党外交,做好建立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就采取多种方式,开始了与世界各国政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程。邀请外国政党代表团参加党代会,如中国共产党八大就邀请50多个国家的政党代表团出席;派出代表团出席各国政党代表大会,如应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出代表出席,并向非国大转交了中共中央致非国大全国执委会的贺函;邀请政党领导人访华,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提出,五年内将邀请1 000名拉美政党领导人访华;互派代表团访问,如应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会主席阮氏金银邀请,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越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政党领袖高层会晤,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向访华政党介绍共同关注的问题和中国方案,如向访华的乌拉圭广泛阵线、老挝人民革命党、柬埔寨奉辛比克党、斯洛伐克执政联盟、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等外国政党代表团以及各国驻华高级外交官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介绍中国云南省的精准扶贫情况。据有关部门介绍,2007年到2012年,约有1 200多个外国政党代表团来华访问,其中有近200个是由政党的主要领导人率团来访。中国共产党在这五年中也派出了600多个代表团出访[17]。目前,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联系。中国共产党与各类政党和政党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交往格局。政党友好交往是建立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经常性普遍性的方式。细流成海,集腋成裘,只有与各国政党普遍建立经常性友好合作关系,才有可能形成长期稳定的互利共赢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机制。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召开的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有100多个国家300多个政党参加,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与各国政党保持联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分不开的。
当然,构建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决不限于上述方式,作为全球性的各国政党高层对话会还处于初创阶段,建立统一规范、共同参与、和谐稳定、运行高效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机制还需作出更大努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新全球治理中,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的具体形式和体制机制还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和总结,不断形成新的有效方式和载体。只要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方向正确,各国政党同心协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寻,就一定能形成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建立合理和谐、互利共赢的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1]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北京倡议[EB/OL].(2017-12-04 )[2018-1-04].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1/2017/1204/c1001-29682871.html.
[2]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摘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EB/OL].(2016-07- 26 )[2018-1-1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26/c_129162180.htm.
[3] 习近平.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2017年10月18日)[EB/OL].(2017-10- 18)[2017-11-04].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18/c_1121819563.htm.
[4] 二战:辞典温斯顿·丘吉尔[EB/OL].(2014-8-18)[2018-1-18].http://news.cri.cn/gb/42071/2014/08/ 18/147s4657824.htm.
[5] 刘安.淮南子·主术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1.
[6]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EB/OL].(2017-12-01)[2017-11-24].http:// www.xinhuanet.com/world/2017-12/01/c_1122045658.htm.
[7] 陈之骅.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与左派社会革命党的合作[EB/OL].(2008-09-22)[2017-12-04].http:// www.71.cn/2008/0922/506494.shtml.
[8] 张献生.东欧国家政党体制的演变对我国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启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 (2):36-40.
[9] 陈桐生.西周《国语·郑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4.
[10]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N].人民日报,1990-02-08.
[11] 外交部:中共本着独立自主原则发展与各国政党关系[EB/OL].(2009-06-30)[2017-12-14].http:// china.huanqiu.com/roll/2009-06/501920.html.
[12] 大西洋宪章[EB/OL].(2017-12-29)[2018-01-18].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8%A5% BF%E6%B4%8B%E5%AE%AA%E7%AB%A0/1494744?fr=aladdin.
[13]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5] 陈喜庆.关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几个问题[N].人民政协报,2016-12-28.
[16] 中国共产党努力推动大国大党对话机制[EB/OL].(2012-09-11)[2018-01-28].http://www.china.com. cn/international/txt/2012-09/11/content_26491220_3.htm.
[17] 国新办就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等方面情况召开发布会[EB/OL].(2007-09-25)[2018-01-28].http:// www.scio.gov.cn/xwfbh/xwbfbh/fbh/Document/308296/308296.htm.
责任编辑:任蓓
D613
A
2096-3378(2018)02-0092-09
10.13946/j.cnki.jcqis.2018.02.010
张献生,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
张献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探索建立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政党关系[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2):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