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建设基础 加速服务转型
——辽宁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探索
2018-01-27邢军
邢 军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00167)
通信、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与服务手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图书馆以操作自动化、收藏数字化、传递网络化的特点,成为没有围墙、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超大规模、超大容量的知识宝库,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方式获取到图书馆的数字资源。1997年7月,国家实施“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这是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中山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6家图书馆为主体的试验示范项目,辽宁省图书馆成为国内第一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探索者。20年来,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探索与实践中前行。笔者以软硬件基础设施、资源数字化及服务网络化为主线,回顾辽宁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工作的发展之路。
1 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图书馆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包括宽带、交换设备、路由器、光端设备、高性能服务器、智能存域网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这些设施要能满足超大规模并发用户的同时访问和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的要求;应用开发系统属于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要完成对知识和数字化资料的采集、加工、处理、存储、归档、组织、发布和利用等全过程处理工作,这个系统要涵盖多个分布式的、超大规模的、具有可互操作的异构多媒体资源库群,可通过互联网对国内外用户提供高效跨库、无缝连接的服务。辽宁省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基础设施可以分为起步、发展、提升3个阶段。
1.1 数字化起步阶段(1984年-1996年)
1984年,辽宁省图书馆拥有了第一批7台R1计算机。1995年起,辽宁省图书馆开始尝试应用软件的开发,先后开发出“文献综合查询处理系统”“电子公告板全文检索系统”,分别获得辽宁省文化科技进步一等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8月,辽宁省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系统ILAS2.1升级到5.0,业务系统的应用逐步扩大至流通、检索、采访、连续出版物等子系统,主要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至此,辽宁省图书馆完成了业务工作的第一次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
1.2 网络化发展阶段(1996年-2012年)
1996年8月,辽宁省图书馆以拨号方式接入IN⁃TERNET网并进行了网上信息查询试验,接入互联网成为辽宁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入网络化阶段的标志。1998年,沈阳市电信局为辽宁省图书馆免费提供DDN数字线路,接入CHINANET,辽宁省图书馆网站正式发布,从此互联网上有了辽宁省图书馆独立的节点,读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辽宁省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1997年9月,辽宁省图书馆与东北大学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自动化信息系统签字仪式。辽宁省政府为辽宁省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核定了500万元专项经费。经过两次全国性专家论证、一次国际性技术专家咨询后,辽宁省图书馆选择了全球首家数字化图书馆商用系统IBM数字化图书馆解决方案,该方案有内容的创建与获取、存储与管理、权限管理、访问及查询和信息发布5个功能。
1998年2月,辽宁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式启动。在IBM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基础上,由东北大学阿尔派软件公司作系统集成和二次开发。
1998年8月15日,位于南塔的馆舍正式开放。以南塔馆舍建设及投入使用为契机,辽宁省图书馆把自动化建设纳入到新馆总体规划中,数字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设立了机读目录检索处,提供6台终端,可以通过局域网检索馆藏信息。1998年4月,多媒体阅览室正式对外开放,为读者提供上网、书目检索、影视欣赏、光盘检索等服务。到1998年底,完成了全馆计算机系统的综合布线,建成了馆内局域网,各种型号的计算机、服务器达150余台,总价值528万余元。
1999年10月,辽宁省图书馆开通64K的DDN专线。2001年,局域网由10M以太网升级到100M,提高了馆内局域网的传输速率,为视频点播和光盘检索等服务提供了保障。2002年11月,完成广域网出口带宽扩容,由64K专线扩展为10M光纤独立端口接入,彻底解决了网络化发展的瓶颈问题。电子阅览室经过调整改造,可同时为80名读者提供服务。2009年,广域网出口带宽再次扩容,由10M到100M,为业务工作、数据库整合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012年,广域网出口带宽再次扩容,达500M。辽宁省图书馆完成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省级平台建设,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实现了连接。读者服务区开通了无线网络接入服务,使到馆读者利用各种便携设备免费使用数字资源。随着“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在我省的推进,覆盖全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1.3 智能化提升阶段(2013年起至今)
2013年,以浑南10.3万平方米新馆建设为契机,根据辽宁省图书馆在全省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未来业务发展需求,新馆以建设一所国内先进、世界一流的数字图书馆为目标,新馆信息化建设总投资5187.2万元,包括网络机房、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RFID系统、服务器和存储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电子阅览室云桌面系统、VOD点播系统等。新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使辽宁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面迈入智能化提升阶段。
1.3.1 网络带宽进一步提升
新馆网络共接入两条光纤宽带,分别为500M和1000M,其中1000M作为主链路与国内ISP的连接,500M的链路作为主链路的备份,同时两线路做负载均衡。在服务功能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2014年又铺设了155M与国家图书馆的网络专线,国家图书馆与辽宁省图书馆通过专线直连,满足读者高速度、大带宽的访问需求。
1.3.2 网络机房安全智能
新馆网络机房2014年11月交付使用,工程造价382.5万元,总面积460平方米,其中主机房280平方米、配电间100平方米,操作间80平方米。包括配电及UPS系统、精密空调系统、新风系统、防雷及接地系统、机房专用机柜、环境动力监控系统、视频监控及门禁系统等。机房选用具有智能化、可管理的设备,采用先进的远程管理监控系统,实现集中管理、实时监控,全面监控机房运行状况,实现故障报警或提前预警,从而实现无人值守、远程管理的先进模式,充分保证了数据系统和设备的安全运行,为人员、设备、系统和平台提供高可靠性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具有前瞻性和扩展性,预留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1.3.3 硬件设备全面升级
辽宁省图书馆新馆以建设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图书馆为目标,定位为全省数字图书馆多元化服务中心、数字资源建设中心、现代化图书馆展示中心。与目标和定位相匹配,新馆硬件设备进行了全面升级。辽宁省图书馆信息系统将采用高性能企业级服务器集群作为数字图书馆主机服务系统,包括系统服务器、办公自动化服务器、一卡通服务器、数字资源建设管理服务应用服务器、杀毒软件服务器、邮件系统服务器、WEB服务器、DNS解析服务器、VOD点播服务器以及各种管理服务器,共计58台。主业务系统服务器采用IBM小型机配置,支持双机热备,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网络安全系统功能完备,包括高端防火墙、流量控制系统、综合安全网关、网站安全检测系统、网站防护系统、专业防篡改软件、数据库审计系统、漏洞扫描系统、网络防病毒软件等,网络安全管理的思路融入各个业务系统操作层面中,建立了一整套专业化、高品质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1.3.4 RFID系统全面应用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是以智能管理系统为基础,用以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简化图书管理的流程、降低图书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图书借还书、查询等服务。
辽宁省图书馆新馆RFID系统总投资964.6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图书标签、层架标签、馆员工作站系统、自助借还系统、便携式馆员点检系统、24小时自助还书10分拣系统、智能安全检测系统、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自助办证系统等。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相结合,自助办证、自助借还等功能的应用,使辽宁省图书馆实现了借阅方式的第二次变革。图书馆文献管理更加智能化,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服务,文献采集、信息存储、流通效率、上架效率等各项基础业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到新的水平。
1.3.5 数字图书馆软件系统功能强大
新馆数字图书馆系统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能更加强大,包括数字化加工系统、网络采集系统、统一检索系统、资源发现与获取系统、开放链接系统、个人图书馆系统、网站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邮件系统、光盘管理系统、VOD点播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到馆读者人流统计系统、联合参考咨询系统等。
数字图书馆系统充分采用了数字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强大、先进的网络为依托,实现了图书馆基础业务、服务模式的现代化,将数字化的支持技术、资源、服务有机结合,建立起标准化、可扩展、多馆协同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系统,向全省读者提供一站式、无缝集成的、个性化的文献内容服务、联合参考咨询服务、科研支持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2 资源数字化工作
数字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辽宁省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少到多的过程。从书目型数据库到全文、图片、视频等,由自建为主,到自建与外包相结,到购入商业数据库,种类越来越齐全,内容越来越丰富。
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积累,辽宁省图书馆目前已经拥有自建数据库42个、各种商用数字资源数据库60多个,截至2017年6月30日,辽宁省图书馆外购和自建数据库总量达656.99TB。在数字资源的揭示上实现了统一检索、统一认证,同时辽宁省图书馆还通过专线和VPN技术与国家图书馆及辽宁省内十几家各级图书馆实现了数字资源整合、共享和统一的用户认证。
2.1 书目数据库建设
辽宁省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开始于书目型数字化。在迎接1998年文化部第二次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估过程中,辽宁省图书馆完成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其中,中文图书数据315,300条,连续出版物数据17,778条,电子出版物、声像资料数据11,473条,缩微品数据699条。到2003年,馆藏书目数字化达到90%以上。
2.2 全文数据库建设
2.2.1 自建数据库
1997年,第一个自建全文数据库“医疗信息数据库”完成。此后,辽宁省图书馆不断加强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利用数字图书馆平台,陆续完成了“张学良专题数据库”“九一八专题数据库”“建国前期刊全文数据库”“东北图录数据库”“清史图录”“家谱”“旧方志”“民国地方报纸”等质量较好、文献价值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全文数据库。在这一过程中,利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国家古籍保护计划的专项资金外包完成了“民国图书”“盛京时报”等大型全文数据库以及“辽海往事口述历史”“记忆中的老工厂”“辽宁建筑与名人”等视频专题资源库。截至2017年底,共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33个,数据总量2,555,131条,总容量超过3000G。这些数据库的完成对提高地方文献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地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2 商业数据库采购
商业数据库采购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1998年,入藏电子文献1719种,1841件。1999年3月,辽宁省图书馆召开专题会议,对电子文献采购和使用作出规定。此后,数字资源种类、规模迅速提升。2017年采购数据库48个,包括清华CNKI数据库、维普期刊、晚期期刊、中国数字方志库等,使用经费596.5万元,这些数据库在本地存储量达108TB,充分保障了辽宁省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的开展。
3 网络化服务创新
近年来,辽宁省图书馆不断整合数字资源,以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为基本原则,以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家文化惠民工程在全省推进为契机,逐步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消除城乡文化数字鸿沟,提升基层图书馆服务水平,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覆盖省市县区及部分乡镇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通过网络将数字文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3.1 数字图书馆资源远程服务覆盖全省
2008年起,辽宁省图书馆通过对传统文献与电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通讯等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转型,由单一的传统的阵地服务(到馆)为主转变为馆内服务与馆外延伸服务并重。在数据库采购工作中,辽宁省图书馆本着服务全省的目标,提出全省集中采购方案,通过与数据商谈判,购买电子资源在全省范围的使用权,通过市级馆将数字资源服务范围扩大到全省。从2009年起,辽宁省图书馆已初步建成了服务范围触及全省、方式灵活多样、服务层面从普通读者、科研人员到党政机关的多层面数字资源服务体系。
辽宁省图书馆注册读者均可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方式登陆数字图书馆网站(http://www.lnlib.com),远程访问几十个数据库,获取文本、图片、视频等数字资源。
辽宁省图书馆为全省市、县区设置了114个VPN访问账号,规划了虚拟网IP地址3000个。全省各地的读者可以在本市(县、区)图书馆通过VPN登录辽宁省数字图书馆,获取龙源、博看、维普、国研网、点点漫画等数据库资源。
3.2 建立适应多平台、多终端的数字资源体系
3.2.1 开通“掌上图书馆”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2011年1月,辽宁省图书馆“掌上图书馆”正式开通。掌上图书馆,又可称为“手机图书馆”“无线图书馆”或“移动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访问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其中移动阅读是最为常用的功能。读者可以通过手机访问网站:wap.lnlib.com浏览新书导读、辽图动态等内容,享受丰富的图书与报刊的在线阅读服务。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资源。掌上图书馆的开通是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一种新途径,是图书馆扩大外延服务的新尝试。除图书馆基本服务(书目查询、预约借书、续借、到期提醒、读者证事务)外,还可以随时了解新书信息,讲座信息通知及预订,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为图书馆利用数字资源开展对读者的增值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3.2.2 推出微信公众号,实现移动端数字阅读
2014年推出辽宁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除具有书目检索、借阅查询、续借、过期使用费、个人阅读单,图书推荐等服务功能外,还开设了辽图微悦功能,实现馆藏电子期刊数字阅读,在线视听栏目为读者提供可读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报刊及视频有等数字资源,推出后取得良好效果。2017年,微信平台推出了二维码读者电子证功能,实现了无证借阅。读者可使用微信平台生成的二维码读者证在自助借还机或服务台借阅图书,不必再携带传统读者证,切实地方便了读者使用。目前,微信公众号仅“微服务大厅”就为读者提供包括“网约图书”“辽图微悦”“统一检索”等13项功能,可以方便读者快速、准确、有效地在海量数字信息中查找和获取所需的内容。截至2018年4月,辽图微信平台读者共计关注人数为53470人。最受读者喜爱“微服务大厅”2017年点击次数达312316次,点击人数为 194717人。
3.3 数字资源访问开放注册
辽宁省图书馆原持证读者均具有数字资源访问功能,使有效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均可通过登录辽宁省图书馆网站获取数字资源服务。在2016年,辽宁省图书馆启动数字资源访问注册认证。读者可以通过辽宁省图书馆网站实名注册数字资源账号,实现远程访问省图书馆数字资源。自启动以来,截至2018年4月份,通过网上办理“数字读者”证的人数已经超过31000余人。同时,制作10000张数字阅读卡,为市县区及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计算机设备每台配发一个数字阅读账号,使这些阅览室上网的市民通过登录数字阅读账号,也可以访问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另外,省图书馆设置8000个VPN账号,为全省市、县(区)公共电子阅览室、乡镇文化站配发。根据省教育厅和省文化厅就“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馆外访问系统”共建共享达成的合作协议,向首批试点中学、小学及幼儿园发放数字阅读账号。2017年,辽宁省图书馆与辽宁省武警边防总队战略合作,共建全省边防警营网吧,发放数字阅读卡850张。通过推出数字阅读账号,辽宁省图书馆已初步建成了服务范围触及全省、方式灵活多样、服务层面从普通读者、科研人员到党政机关的多层面数字资源服务体系。
3.4 建设辽宁省全民学习中心
2013年5月,辽宁省图书馆投入近百万元建设了辽宁省全民学习中心,并在沈阳、大连以外的全省12个地级市图书馆设立了各市分中心。全民学习中心内容包括国内外5000余位名师主讲的10万余集优质网络课程视频,以及电子图书、报纸、期刊全文信息4亿多条。辽宁省全民学习中心的开通打破了去图书馆时间成本高,开馆时间受限,难于找到所需内容以及借阅手续繁琐等服务局限,使图书馆由文献提供中心进一步发展成学习服务中心,使更多的读者了解、使用这一全新的终身学习平台,打造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辽宁省全民学习中心的推出获得了省内各市读者的欢迎,此项工作被评为2013年辽宁省直属机关第二季度最佳实事。
3.5 推出数字文化驿站开展精准扶贫
2015年1月14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提出,要“推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以数字文化服务等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实施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全省各市、县(区)级图书馆受经费所限,数字资源总量还很少,资源不足制约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宁省图书馆开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思路、新方式,依托新技术让数字阅读,数字读书看报走进百姓日常生活。2014年,辽宁省图书馆开始在全省的100个县区图书馆开始推进电子阅读触摸屏读报系统配置工作,命名为“辽宁省图书馆数字文化驿站”。系统包括42寸触摸屏,数字资源包括1万种电子书,不少于2000种电子期刊。读者可以在现场读书看报,也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扫描二微码下载到手机里,使得移动阅读、数字阅读与读者真正零距离。
第一批数字文化驿站推出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辽宁省图书馆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于2015年11月和12月,启动了第二批和第三批数字文化驿站阅读系统的采购工作,两批共采购25台触摸屏电子阅读系统。至此,三批数字文化驿站共投入经费284.3万元,共覆盖全省12个市38个县区,服务人口近1500万,其中包括本溪市的桓仁县和本溪满族自治县、抚顺市的清原县和新宾县、阜新市的阜蒙县、朝阳市的喀左县、鞍山市的岫岩县、丹东市的宽甸县等全部少数民族自治县。自2015年投入使用以来,到2017年年底,前三批配置数字文化驿站的38个县区使用情况统计,电子书浏览1749292册,下载借阅526050册,电子期刊访问1659673人次,下载7515645册。
2018年下半年,第四批60套数字文化驿站采购完成,全省具备条件的县区公共图书馆将实现全覆盖。随着这批设备的配置完成,历时五年,投入资金达553万元,共采购触摸屏电子阅读系统110套的文化惠民工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数字文化驿站项目的实施,是辽宁省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资源共享,有效扩充全省县(区)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文化惠民工程,改变了基层图书馆以传统纸质文献为主的馆藏结构,实现了部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从无到有,从匮乏到日益丰富,大大提升了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数字服务水平。通过数字文化驿站,使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内的全省各地基层群众也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数字资源服务,使移动阅读、数字阅读真正与读者零距离,消除了城乡数字文化鸿沟,破解了全省文化发展不平衡难题,成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因此,数字文化驿站这一文化惠民项目被评为2016年辽宁省直属机关第三季度最佳实事。
4 展望
近几年,借助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在全省的不断推进,虚拟网络建设和推广工程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18年底,辽宁省图书馆与全省各市图书馆VPN虚拟专网建设将全部完成,通过VPN链接,实现与国家图书馆的资源互见,使得国家图书馆海量数字资源能够服务于辽宁全省的读者。同时,基层图书馆互联互通建设将使全省50%以上的县区图书馆通过专线实现与省、国家图书馆资源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二十年来,辽宁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工作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随着数字图书馆不继续完善,服务范围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继续延伸,辽宁省图书馆在构建均等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书香社会和文化强省的进程中必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