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中州理学家张沐生平考

2018-01-27张艳

天中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讲学理学学派

张艳



清代中州理学家张沐生平考

张艳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清初中州理学家张沐为夏峰学派中坚与起庵学派创始人,一生讲扬儒学,著述丰赡,对清代理学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甚巨。以年代为序,考索其生平行状,可为廓清清代理学面貌提供助力。

张沐;清代;理学;夏峰学派;起庵学派

张沐是清初中州理学一位承前启后的领袖式人物,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生平事迹不彰。故此本文试图考索钩稽诸书,梳理张沐毕生行状,希冀为廓清清代理学面貌提供助力。

清初,中州理学勃兴。以孙奇逢为首的夏峰学派学者辈出,张沐正是个中翘楚。刘师培云:“孙奇逢讲学百泉,持朱陆之平,弟子尤众,以耿介、张沐为最著。”[1]397

张沐,初名酉孙,字冲酉,后改名沐,字仲诚,号起庵,河南汝宁府上蔡县人。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张沐与夏峰学派创始人孙奇逢交往频密,谊在师友之间;与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亦为一生知交。张沐与孙奇逢及康熙时“理学名臣”汤斌等并称“中州八先生”‍‍①。汤斌赞其“学真脚踏实地……有心得,不依傍前人。制行端方,确有把柄。此当代真儒也”[2]。经学家毛奇龄亦称扬曰:“(中州)理学推孙征君、张仲诚二人,大河南北从若影附。”[3]张沐不仅知名当世,也为康熙皇帝所闻,“上偶问今时夷退之士……李文贞以宣城梅文鼎、关中李颙、河南张沐对。上亲笔记之御箑,屡语廷臣,嘉叹特至。中外闻风,因号文鼎等为海内三隐”[4]300。其学初宗王阳明,以“一念常在”四字为主,后亦取程朱之说,总体上“衍阳明之绪,而以孟子求放心为入手功夫,兼重居敬穷理,谓释氏以存心为了局,吾儒以存心为起手。辨析甚明,体验切实,与夏峰宗旨大同,途辙互有出入”[5]1131。张沐发明立志、存养、穷理、力行、尽性、至命六者,为学者致力次第,其理学思想对孙奇逢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此外,张沐还开创了清代理学的重要学派——起庵学派,弟子众多。

张沐出身邑中大族,曾祖孟春曾任陈留训导。伯祖汝教为秀才,捐资兴建书舍,延请名师教导子侄。祖汝钦为增广生员,“性嗜《诗》《书》,善属文,纂《左传玉屑》、著《索躬集》,有声于庠”[6]287。父崧望为生员,通术数,好技击,精于歧黄,又有达节,其弟崧生死,媳携素日积私再嫁,崧望不问听去。张沐幼承庭训,好学善问。伯祖汝教每购翰墨、书籍、鞋袜等物,考课子弟,依等奖励,张沐常在赏赐之列。稍长,张沐即以学识知名于乡里。

张沐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拔贡入国子监,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天复试中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科场可谓顺遂至极。随后入工部观政,居京4年。康熙元年(1662年),张沐授直隶内黄‍‍②知县。他勤于政务,体恤民情,“县苦赋役不均,沐令田主自首,不丈而清。严行十家牌法,奸宄敛迹。大旱,自八月不雨至明年九月,民饥甚。沐力筹赈,捐赀为倡,劝富民贷粟,官为书其数,俟秋获取偿,人争应之,民免转徙”。张沐为政重德治而轻刑罚,“专务教化,令民各书‘为善最乐’四字于门以自警”[7]12973。他又重教育,讲学明伦堂“每会期,邑士及邻封之请教者,常百余人”[8]153,并创建繁阳书院。张沐居官谦谨,告诫家人“登山必至最高便险,人一入富贵势豪恐难享也……日戒诸弟子家仆,益卑下,衣服饮食如常”,其妻“簪环不设,衣服除蔽体之外笼箱无有”[6]284。《清史稿 · 循吏传》有其传,良有以也。

张沐任内黄知县期间,理学大家、夏峰学派创始人孙奇逢正在辉县夏峰讲学。张沐求道心切,遂于康熙四年(1666年)十一月修书向孙氏请教。孙奇逢年已八十一仍诲人不倦,回长信作答。张沐见信大为感佩,遣二子焩、煓执贽至夏峰拜孙氏为师,稍后又遣门人黄本讷往邀,孙奇逢慨然允诺。次年二月,张沐以礼币迎孙奇逢于内黄讲学,由二十一日持续至三月初六日,阖县官员及士绅、学子毕至,日夜论道不辍。期间,张沐对孙奇逢的学识佩服之至,二人遂正式定交。张氏又以己字冲酉与名无涉,求孙氏为改字。孙奇逢以其行二,且天地之道一“诚”而已,遂字之曰“仲诚”。此后,孙奇逢即与张沐以师兼友的身份相交至老。

十月,丁忧乡居的“理学名臣”汤斌亦至夏峰拜孙奇逢为师。回程途经内黄,与张沐接谈之下,大为倾心,修书告孙奇逢曰:“(张沐)任道之勇,求道之切,今日罕见其匹。得此良友,殊为欣慰。”[2]自此,汤、张两人携手助孙奇逢编撰《理学宗传》,董理各种校对刊刻事宜。最终,夏峰学派极重要的道统之作《理学宗传》,由张沐刻成于内黄。孙奇逢对张沐、汤斌极为看重,评价极高,称“同人因循悠忽,此道削色。老夫三十余年孤力肩承,此心亦甚苦矣。不意晚得汤荆岘、张仲诚两人者,深心定力,当下承认绝不辞让,助我非小”[9]‍卷26,“可称豫中二士”[9]‍卷27。可惜不久,张沐即以誊录磨勘事遭免,进京等候处分,暂别中州夏峰文化圈。幸运的是,张沐到京,又遇时任少詹事后为康熙皇帝讲学的崔蔚林。两人一见如故,志契趣合。崔氏称扬曰:“自我见张仲诚,顿觉能割俗情,凡事自己可作张主,是非利钝听之已矣。”[10]911崔氏深受张沐影响,于次年至夏峰拜孙奇逢为师,也成为中州夏峰学派重要分子。

张沐后终免内黄令,遂返上蔡乡居,长达12年。其间,他主要贯注精力于问学、著书、刻书之上。

在问学方面,张沐与孙奇逢频繁通信,论道辩难不倦。仅康熙五年(1667年)五月至康熙六年(1668年)八月间,两人就往换信件20余通,且每通皆极长,或论孔孟程朱异同,或讲修身工夫。康熙七年(1669年)三月,张沐更携黄本讷等六弟子亲访孙奇逢于夏峰,盘桓十余天乃去。二人讲学轮道,酣畅淋漓。孙奇逢喜悦之余赠诗曰:“投合一朝千里轻,公来我意已先倾。麈挥舒卷千秋事,不向如来行处行。平生托契在江村,上蔡依然指示存。始始终终匡不逮,好凭良友证昆仑。”[9]‍卷29将张沐直比早年刎颈之交鹿善继,情契之意毕现。孙奇逢意犹不足,别时又有《赠张仲诚》三绝曰:“繁阳讲院树甘棠,学道于今见内黄。去者在途来者续,弦歌一日百年香。谷雨前期春色深,百泉此际好披襟。后人指点今朝会,振起顽廉懦立心。君来不远千余里,我去百门仅屋比。远路非难近路难,离山一里柴山里。”[9]‍‍卷‍29可见孙奇逢对张沐寄予了厚望。此次晤面,也为张沐学宗陆王定下了基调。之后两人书信不断,直至孙奇逢故去。

在著书方面,张沐任内黄令时即有重注四书五经之意,无奈政务繁冗,未及着手,免官乡居后,问学修习之外,遂专注于此。其所撰著者,计有《道一录》5卷、《孝经疏略》1卷、《为学次第》6卷、《诗经疏略》8卷、《书经疏略》6卷、《周易疏略》4卷等,种类宏富,内容广博。后均收入《四库全书》。

在刻书方面,张沐居上蔡期间,本设敦临堂为讲学所在,后为方便其著述流布,亦在此堂设置刻坊,专事刊刻己作。故张氏撰著几乎尽为家刻本。除上述著述,康熙十八年(1679年)任资阳令并迅即辞官后,张沐又在此处刻《四书疏略》29卷、《春秋疏略》50卷、《学道六书》6卷、《图书秘典一隅解》、《礼记疏略》47卷等。其后人又继承刻书事业,为之刊刻《通俗女儿经》《六谕敷言通俗》等。敦临堂刻书既多且精,与大梁赖古堂周氏、辉县兼山堂孙氏、商丘宛委堂宋氏、新郑笼春堂高氏、仪封正谊堂张氏俱为清代河南最重要的私人刻书处。而张沐与商丘宋荦更是从事雕印事业者中的翘楚。

康熙十八年(1679年),张沐以孙奇逢好友左都御史魏象枢举荐授资阳令。登封县令张埙闻知,立即写信邀张沐绕道嵩山,游览当时他正与耿介合力复建的嵩阳书院。张沐入境后,张埙亲迎郊馆,又与耿介率士绅请之讲学书院。张沐遂发挥“敬”字,略为剖析。又与张埙、耿介相谈投契,为作《嵩阳书院讲学纪事》。稍后,张沐之官途经内黄,百姓遮道慰问其清正官声,多年犹在。抵任后,适值吴三桂事起,资阳人心浮动,百姓逃散附近山中,城中不满二百户。张沐亲入山中招抚,民心渐安,才使征役供给不误。不久滇事平定,张沐即以老病乞休。此次居官前后不过一年。

再归上蔡后,张沐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受汝宁知府熊仲龙之聘,主掌天中书院。张沐讲学不倦,士子纷纷来学,汝南学风因之而振。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禹州知州刘国儒建凤凰台书院,慕名延张沐主讲。适逢上蔡饥荒,张沐遂往。禹州素为文化昌明之地,士子响应。张沐亦因之栽培出夏峰学派第三代学者刘玉威、李经世等。饥荒过后,张沐重返家乡。

康熙三十年(1691年),颜元南游,每至一地,遍访名士。八月至上蔡,遂谒张沐,亲见张氏弟子从者甚夥。两人学术取向不同,论“修道”“取士”时颇有抵牾。虽都不能说服对方,但均有雅量,兼之学力相当,辩难颇酣畅。故而颜元在上蔡与张沐“明辩婉引”近一个月。分别之日,张沐亲送于野。颜元引张氏所言“操存”表达敬意,曰:“承教不敢自弃,勉加操存。先生操存有年,愿进习行,以惠苍生。”[11]78此次论难,张沐给颜元留下印象极深。颜氏在之后的讲学、著述中多次提到张氏,8年后仍不忘怀,称其“天生秀杰,可为斯人立命者”[11]99。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春,张沐在长天中书院10年后,声望日隆,又为上蔡知县杨廷望聘为上蔡县塾主讲。当年夏,河南巡抚顾汧增建开封游梁书院,“念讲学贵乎得师,进诸大夫而咨访之。群推上蔡张仲诚先生河洛真儒也。乃敦请而委重焉”[12]。次年春,张沐开始正式于游梁书院讲学,订立学规,著《游梁书院讲语》,力倡理学。两河士子从学者常在数百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已古稀的张沐归乡养老,然而仍不能忘情于讲学,遂“辟白龟圃,草宇土壁,以受四方学者。兴起者甚众。学者称上蔡夫子”[13]935。此外,张沐亦著书刻书不辍。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张沐以老病卒于家。

张沐一生不慕名利,持身严谨,注重实学,有所为必期济事。居官时务求改善民生、教化百姓,归隐时则刻苦著述、勤于讲学、教诲诸弟子不倦。张沐与夏峰学派其他学人孙奇逢、汤斌、耿介、崔蔚林、耿极、马尔楹、赵御众等人的交往,与颜李学派颜元、李塨等人的切磋,无疑都对他的理学思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张沐与其他学者的互动,也将他的思想推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另外,他的门人李经世、刘玉威、黄本讷、杨得秀、王章、阎良弼、马昌、马景、邓九龄等也多有成就。其中最知名者有:李经世,重建禹州白沙书院,讲扬师说;刘玉威,后亦师从耿介、冉觐祖,工书善诗,著述丰赡;黄本讷,曾任太原令,有惠政;马昌曾任怀柔训导,率化有方。这些弟子皆能继承师说又发扬之。张沐作为夏峰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一人,为清代理学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另外五人为柘城窦克勤(静庵)、上蔡张沐(起庵)、仪封张伯行(敬庵)、中牟冉觐祖(蟫庵)、襄城李来章(礼山)。参见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 · 名儒 · 李礼山先生事略》(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945页。

②内黄本属直隶,雍正初方属河南。

[1] 刘师培.近儒学术统系论[M]//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汤斌.汤子遗书:卷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毛奇龄.西河集:卷2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4:300.

[5]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30[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31.

[6] 张沐.前川楼文集: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 徐世昌.清史稿:卷467[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 内黄县志编纂委员会.内黄县志:卷12[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9] 孙奇逢.孙徵君日谱录存[M].刻本.1885(光绪十一年).

[10] 陈廷敬.亭午文编:卷47[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911.

[11] 李塨.颜元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2] 顾汧.凤池园诗文集:卷3[M].康熙刻本.

[13]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M].长沙:岳麓书社,2008:935.

Lifetime Research about Qing Dynasty's Zhongzhou New Confucianist ZHANG Mu

ZHANG Ya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China)

ZHANG Mu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eo-Confucianist of Zhongzhou Xia-feng School at the first years of Qing Dynasty. he was also the founder of Qi'an School. He kept teaching and studying Confucianism all his life, and wrote lots of academic works. Zhang-mu played a great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Xia-feng School.

ZHANG Mu; Q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Xiafeng school; Qi'an school

2018-05-03

张艳(1978―),女,河南新乡人,讲师,博士。

K249

A

1006–5261(2018)06–0142–04

〔责任编辑 赵贺〕

猜你喜欢

讲学理学学派
文理学人
银龄讲学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剑桥仪式学派与百年戏剧史研究述评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