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经济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2018-01-27汤正仁
汤正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经济的数字化正在成为现代经济变迁的基本趋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无论是从现代产业体系视角还是从经济管理体系视角,均绕不开数字经济,绕不开大数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数字经济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的本质联系。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部署,把握数字经济规律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数字经济是现代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
数字经济的定义。按照2016年9月4日G20杭州峰会《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定义: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017年7月13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动各领域数字转型,实现价值增值和效率提升”。以上两种关于数字经济定义的核心,均在于将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当土地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时,就有了农业技术革命,人类进入农业经济时代;当机器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时,就有了工业技术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当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时,就有了信息技术革命,人类正在以此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数字经济时代。
数字经济已经融入现代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世界,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正在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因素。截至2017年8月,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超过35亿,比10年前增长了7.8倍;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23亿,人口渗透率达32.3%,中国移动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已达47.2%①。人们每天清晨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智能手机,看天气决定穿什么衣服,看邮件、信息、微信决定做什么事,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早点通过“美团”送餐;出行通过“滴滴”约车;购票通过网络订购;宾馆、酒店、旅行通过网络提前掌握情况并订购;看病通过网络预约;购物通过“淘宝”解决;发红包不再需要当面而可在网上完成;造访朋友不熟悉地址可以下载“高德”地图;货车司机返程货源联系可以找“货车帮”;等等。不仅超市、大商场可扫二维码进行消费,出租车司机、甚至地摊烧烤也备有可以进行支付的二维码。人们的经济活动正在进入无现金时代。不仅如此,数字化正在推动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进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在越来越依托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的成就,数据正在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这一切均表明,数字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数字经济正在普遍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字经济的三大支柱。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是支撑数字经济的三大支柱。大数据即海量数据,大数据时代是21世纪人类开始进入的一个新的时代。如果说此前数据变化呈线性增长的话,21世纪后则呈指数增长。2003年,全球产生的数据只有500万TB,2009年,全球产生的数据增长到0.8ZB,2012年2.8ZB,2020年可达44ZB(1ZB=1024EB=1048576PB=1073741824TB)②。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等特点,但也存在泄密失密的潜在危险。如果与工业时代集中供电无需每个用户自备电源相类比的话,云计算则是集中提供数据及数据运算服务无需每个用户自备数据中心,从而既能按需服务又可极其廉价。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及单机之间按照一定通信协议组成的巨大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具有通讯、社交、网上贸易、云端化服务、服务对象化等功能和特点。作为数字经济的支柱,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三者关系密切,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大数据提供巨量数据资源,云计算提供数据资源使用方式,互联网提供数据资源传输路径,三者共同作用构成数字经济系统。没有海量数据,云计算就成为摆设,互联网就像没有车辆行驶的高速公路,不可能有数字经济的产生;而没有云计算提供数据资源使用方式,没有互联网提供数据资源传输路径,大数据也仅仅是“钻石原矿”,甚至海量数据也不会产生,只有小数据的经济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经济。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必须三方面同时发力,协同推进,相得益彰。正是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得以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数字经济的不同测算方式。麦肯锡测算的是互联网GDP,其研究表明,中国互联网2013年GDP占比为4.4%,在全球处于领先国家水平;波士顿咨询对数字经济的统计范围超过麦肯锡,包括ICT设备创造生产、服务提供和应用相关联的活动,其研究表明,中国201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埃森哲测算包括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不完全)在内的13个部门,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1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将数字经济分为信息通信产业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采用生产法测算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统计了42个行业,研究表明,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27.2万亿元,占GDP比重32.9%,对GDP增长贡献为55%,接近甚至超越某些发达国家水平③。
二、数字经济是现代经济变迁的基本趋势
数字经济开启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1980年3月托夫勒出版的《第三次浪潮》,将20世纪中期开始的信息化时代称为继农业化、工业化之后的人类文明第三次浪潮。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教授将此后至1995年前称为信息化1.0时代,1995—2015年称为信息化2.0时代,2015年后称为信息化3.0时代。信息化1.0时代的基本趋势是从传统媒介到电子媒介,是以计算机单机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阶段,这时的数字化以结构化为主,譬如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系统数字化,这是一种办公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2.0时代的基本趋势是从电子媒介到互联网,是以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阶段,这时的数字化已从办公数字化走向了社会数字化,这时的数据是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并存,在互联互通中,网络化导致了数据大规模的交换与汇聚,譬如一个城市电子政务的应用可以“进一张网、办全市事”;信息化3.0时代的基本趋势是从互联网到大数据,这是一个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这个阶段万物数字化,物联网数据呈现海量性、多样性、时效性,大数据驱动着应用的智能化,譬如智慧城市中的智慧医疗、智能电网等。随着信息化3.0时代的到来,必然推进数字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可见,数字经济是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基本趋势。
数字经济是大数据应用需求驱动计算技术体系重构产生的必然结果。一是大数据应用需要新型存储介质和新型运算器件的涌现,这将导致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变革,会有新的计算机硬件产业的出现;二是由于云模式成为大数据处理的新趋势,将导致云计算呈现出资源泛在化、系统平台化、应用领域化的发展态势,这会产生新的细分行业和领域;三是数据类型和应用需求的多样性,使得计算平台的软件定义成为主流,软件工程开发至关重要,一系列新型软件开发技术和应用支撑技术的出现将使软件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四是高维、流式、语义化的大数据分析需要新型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这些方法的创新创造会产生新的经济活动;五是面向分析的软硬件协同、多元异构的一体化访问等需求,急需新一代的数据管理技术与系统予以支撑。以上应大数据应用而产生的软硬件发展、云计算模式变革、数据管理系统、技术和方法创新均会促进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
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趋势。数字经济形态下,人们物质生活能够更方便,社会生活能够更丰富,精神生活能够更精彩,充分体现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数字经济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支撑的经济形态,本身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产物,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特征;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协调性不仅体现在三大支撑的相互协调上,更体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商用、政用和民用上,数字经济对新兴产业的驱动和拉动,对传统产业、传统行政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改造和提升,使得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特征得以体现;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没有污染、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中,数据作为关键性生产要素,不像传统经济中的土地、矿产、森林、水源、劳动等有限资源,数据是无限资源,不仅不会因使用而枯竭,反而会因使用而获得爆发性增长,且无污染、可持续,大数据在各行业中均能得到普遍使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性特征得到体现;高质量发展是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发展,数字经济以大数据的“聚、通、用”为前提,没有“通”就没有“用”,没有“通”就没有“聚”,而“通”就是开放,行业之间的数据要“通”、要开放,地区之间的数据要“通”、要开放,在确保国家机密前提下,国家之间的数据也要“通”、要开放,数字经济的“通”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性特征;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网络化的数字经济是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形态下,人们共享信息,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事件,首都居民和边疆居民获得同样信息,共享网络地图出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电影,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等,数字经济真正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共享特征。可见,实现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能够通过数字经济的引领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三、以数字经济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环节、各层面、各领域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囊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等“六体系一体制”。数字经济在这“六体系一体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都能大有作为。数字经济本身就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在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绿色发展、开放体系、经济体制等方面的统计、监测、分析、评价、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将数字经济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1.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基本产业。大数据产业可分为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一是要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核心业态,包括大数据存储、大数据交易、大数据采集加工、大数据安全、云服务、云链服务、数据库、区块链、软件、软件外包等;二是要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关联业态,包括电子商务、呼叫服务、智能终端、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制造等;三是要做大做强大数据衍生业态,包括智能制造、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节能、智慧农业、智慧水文、智慧交通、智慧地理等。大数据产业几乎囊括了数字经济的统计范围。目前尽管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已占GDP的30%左右,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各个方面,大数据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但远未成熟,发展不平衡状况非常突出。据2017年《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1》,全国排名第一的广东省大数据发展指数高达82.92,排名第二的北京大数据发展指数为65.53,其余各省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均不到60,“谈大数据必谈贵州、谈贵州必谈大数据”的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七,但发展指数绝对值仅为37.47,18个省区发展指数不到30,其中10个省区发展指数不到20,最低的西藏,大数据发展指数仅为4.87。差距就是机遇,差距就是潜力,弥补差距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大数据产业也要推进东中西联动,协同发展。只有当全国各省区大数据发展指数都超过80,才可以称得上做大做强了大数据产业。
2.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航天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智慧社会等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国目标,首要的是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是着力从供给和需求两端打造制造业云共享平台。供给端,一方面,在确保国家机密前提下将政府各部门有关制造业的政策、环境、行业技术标准、环保要求、调控等信息全面数字化提供给制造业云共享平台,增强政府透明度,尽可能地将企业获得政府及公共机构信息的成本降低至趋于零;另一方面,政府要支持企业在确保商业机密、知识产权前提下将技术、工艺、产品规格、质量、成本、利润等信息数字化,提供给制造云共享平台,以利于企业掌握行业状况,借鉴学习,共同提高,科学决策,避免市场混乱、无序竞争。需求端,一方面,公共部门通过大数据对国内外市场各行业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产品需求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判断、趋势预测,为制造业云共享平台提供宏观层面和行业层面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将需求表达数字化提供给制造云共享平台。二是着力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举措加强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研究,在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颠覆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上取得突破。三是着力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推进大数据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3D打印等大数据技术在装备制造行业的深入运用,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通过大数据金融、大数据旅游、大数据物流等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深入运用,培育若干世界顶级服务业集群;通过大数据技术把握农业气象、土壤、农作物、畜牧、林业、农业农村人口等方面生产特征、技术状况、市场供求、贫困人群等信息及变化规律,打造智慧农业、生态有机农业,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决战决胜扶贫攻坚。四是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作支撑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大数据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着力打造大数据园区等大数据企业孵化平台,加强对中小大数据企业创新的支持,积极促进大数据技术成果的转化;支持大学开设大数据学院及相关专业;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学在大数据科学研究、科学实验、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等方面深度融合。五是着力培养引进造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队伍。支持国内外大数据知名企业与理工类大学、学院合作培养数字经济技术人才;大幅度增加大学数字经济类别招生计划指标;开启“智力收割机”,在全球范围招揽大数据高端骨干人才;着力培养造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企业和政府领军人才。
3.运用大数据进行现代化经济管理
现代化经济管理体制要以大数据技术运用为支撑。微观领域,企业决策必须进行市场调查、技术调查,获得决策的基本数据,这些数据应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不仅仅涵盖本行业的技术和本产品的市场,而且还应涵盖替代行业和互补行业的技术和产品市场,要获得并处理如此大量的数据,仅靠传统技术显然远远不够,必须运用大数据技术才能获得和处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成本核算、产品销售、收入分配等生产经营活动,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均须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管理、精准施策。中观领域,一个地区的发展决策、投资建设,同样需要大数据作为支撑,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机遇分析、挑战分析、风险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抉择,确定发展的目标、重点、布局、步骤、政策措施,并随着不断获得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宏观领域,要确定一个国家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道路,要确立适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服务结构,要确保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优、长期持续、高质发展,必须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支撑。宏观经济决策要掌握13亿多人的多种需求及变化、要掌握数以亿计的市场主体和数以百万计的规模以上企业情况和动向,没有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的运用,那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充分运用大数据,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前寻求主动、科学决策,才能制定并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梅宏院士2018年4月1日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为贵州厅级干部所作大数据专题辅导报告PPT。②1ZB的数据存储空间可存3分钟1首MP3歌曲140万亿多首,全部听1遍需要8亿多年。③数据来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就业白皮书(2018)》。